天坛山是从地下升起来的
天坛山是王屋山的主峰,海拔1715.3米,华夏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曾在此祭天,求破“蚩尤之策”。经过统一战争,诞生了中华民族。著名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传说就发生在天坛山脚下的愚公村。天坛山虽然早已闻名海内外,但对它的来历知道的人很少。
天坛山正顶上有5米多厚的一层岩石,内有鹅卵石,这是河床海滩的东西,怎么会跑到岩石中去呢?很多人疑惑不解。从明代开始,很多学者和香客对此研究,认为是黄河水涨时冲积之物。现在民间还流传一句话“道光二十三,黄河涨破天,老爷顶(天坛山)上漂芦根”。那么黄河水会涨这么高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查了清代道光二十三年黄河发大水的资料,全国共发现三个碑刻,据记载:黄河水上涨了10米左右。根本涨不到天坛山上。我对此山进行了认真的考察,连续上山三次,走遍了周围的几座山脉、河沟、访问群众、请教专家,到城建局、地质队、地矿局查阅有关资料,证明天坛山是在地质年代上元古代生成,距今已有8亿年的历史。
天坛山顶的鹅卵石岩层是上元古代浅海沉积物,在距今6亿年前后,地壳发生过一幕大的变动,地质学上叫做“晋宁运动”,使天坛山从地下升起来。
整个天坛山都是变质岩,是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改变了性质的岩层,顶部的鹅卵石岩层在铁山河、黄楝树、峡背头、玉阳村都可见到,它们的年代、厚度、成份完全一样。在天坛山的周围,王母洞、灵山洞、青河口及太行山以东均为寒武纪①至奥陶纪②的沉积石灰岩,这足以证明天坛山是在地壳运动中形成,从地下升起来的产物。
宋代的科学家沈括在太行山的天坛峰上看到这海相沉积物,发出了“苍桑巨变,海陆变迁”的变化规律,成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貌学科理论的经典。
这一发现,不仅对天坛山的来历考证清楚,而且对它本身的宝藏也进行了分析,天坛山中含金矿、铜矿有了理论依据:地质学上“变质岩是产生金、铜矿的条件,变质岩中岩浆岩和金铜共生”。我曾经到山西胡家峪铜矿和秦岭、灵宝金矿等地,对这几处的变质岩进行对比,结果颜色、比重、成份一样,说明有金、铜的可能性很大。
天坛山是一个地质标本,因为是从地下升起来的,通过它可了解地壳内一千七百多米深的情况,等于是地壳剖开的一部分剖面。天坛山是地球苍桑巨变的见证,可开辟地质公园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高旅游品位。
对天坛山的考证,对于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板块运动、大地构造的研究和开发矿产资源,振兴经济都有重要的意义。
卢化南
1993 年10月8日
注:该文在《济源日报》(1993年12月17日)、《焦作日报》(1993年12月20日)上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