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志华
晨雾还未散尽,艾草的清香已顺着窗缝钻进来。母亲将新鲜艾草斜插在门楣,露水顺着叶片滚落,在青砖上晕开小小的墨痕。恍惚间,时光的齿轮开始倒转,记忆深处的端午,裹着粽香与诗意,在晨光中缓缓苏醒。
巷口的老槐树下,总坐着几位包粽子的阿婆。她们的手布满岁月的纹路,却灵巧得如同穿花的蝶。粽叶在她们手中翻飞,裹进糯米、红豆与蜜枣,再用五彩丝线缠绕,转眼间,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整齐排列。孩童们围着阿婆嬉笑,偶尔伸手去够悬在檐下的香囊,引得阵阵笑声。
汨罗江畔的风,跨越千年,仍带着湿咸的气息。当年,那位披发行吟的诗人,怀着满腔赤诚纵身一跃,江水吞没了他的身影,却将他的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的诗句,道尽了岁月的沧桑。楚王的宫阙早已化为尘土,而屈原的辞赋,却如日月般永恒闪耀,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时节,正值仲夏,白昼渐长,万物繁茂。午后的阳光透过竹帘,洒在案头的《楚辞》上。翻开泛黄的书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言壮语,仿佛穿越时空,在耳畔回响。屈原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力量源泉。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亮起灯火。餐桌上,一盘盘热气腾腾的粽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剥开粽叶,软糯的糯米在灯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咬上一口,香甜在舌尖散开。窗外,明月高悬,清风拂面,带着艾草的清香。这一刻,时光仿佛静止,千年的记忆与当下的温馨交织在一起。
端午,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们在粽香与诗意中,缅怀先贤,传承文化,感悟生命的真谛。当我们将五彩丝线系在手腕,将香囊挂在胸前,当我们品尝着香甜的粽子,吟诵着动人的诗篇,屈原的精神便在这一个个仪式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025年5月26日晚
作者简介:
牛志华,1972出生,牡丹江市人,职业:教师。中华诗词曲赋联理事,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牡丹江市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网教育升学规划员,全国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黑龙江省研究员,曾是招生副校长,总监,特约记者,现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联楹联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二级辅导员,牡丹江市楹联协会会员,龙江诗钟社副秘书长,紫罗兰文学社长,兼值审部长,牡丹江市国学研究院讲师,青年文学理事,绥化分会九州文学会经典文坛网主席,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宁古塔作家》签约诗人,作品在中联会诗钟社,中华诗社,紫罗兰文学社,蓝星七院,后七子诗社,青年文学社,黑龙江文坛,丹江文学,野草一院,华夏诗文集萃,中国楹联传世精品典藏,等全国精选纸刊,都市头条,金榜头条媒体平台发表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