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叠舟,载千年诗魂溯流。艾草簪成碧色韵脚,以笔为桨划开雾霭。
屈子叹息凝成精神琥珀,诗行折射。忠魂续新章。
龙舟犁波,浮沉着未竟理想;苇叶低吟,藏文明基因待醒。捧起诗行,是接火种,更是以文字为舟,渡向精神江海。
愿诗成带露粽叶,裹时光清香。现代诗社老师们以赤忱、勇气与光芒,在新时代时光里,舒展出比江水更长的回响。
————心宽路远
【同题作者】1.王桂君2.海纳百川3.虞慧4.林泉5.任长安6.周宗太7.张秀祥8.心宽路远9.厚德载物10.郑桂初11.风平浪静12.冯应乾13.张生平14.杨占武15.程玉平16.王清治17.陈则新18.若水19.马龙飞20.松杉21.韦美娟22.梦竹23.海风24.张祥25.王者至尊26.梓滢27.风尘逍遥客28.孙治庆
【散文作者】1.云飞扬2.王者之风3.闲林

1.端午节感思
文/王桂君 (山东)
望着香甜的蜜粽
禁不住思绪如潮
眼前浮现屈子的高大身影
还有那汨罗江的汹涌波涛
他忧国忧民心怀靡及
如若诗经皇皇者华
他大义凛然直言善谏
未曾想
奸臣作祟 扰乱朝纲
恶语谗言 误国灭朝
当万里江山毁于一旦
妻离子散 民不聊生
他的心碎了一地
他的理想如烟飘渺
怒火在胸中燃烧
抱石纵身殒江潮
唯留下篇篇诗稿
《天问》《离骚》
是屈子用生命熔铸的孤傲
是传世的瑰宝
更是警世的坐标
2.端午节感思
文/海纳百川(河北)
汩罗江水
承载着一个两千年的故事
汹涌澎湃
旋律激昂
屈原
这个不朽的名字
感人的家国情怀
为后人永留念想
为了楚国兴盛
深谋远虑的屈老夫子
向国君进谏自己的主张
但如石沉大海
音讯渺茫
夫子再次进谏
得来的是斥责和中伤
报国无门
纵身一跃跳入汨罗江
江水在为"九死未悔”的忠魂哭泣
艾草香粽在为“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先驱摆放
航行于波涛中的龙舟
把赞颂英灵的乐章鸣响
在广阔无垠的神州大地久久回荡
3.端午节感思
文/虞慧(江西)
每逢端午
各家各户都飘洒着
粽子艾叶和雄黄酒的香气
它浸透着人们对屈原
这个不朽忠魂的思念
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
在百姓的心中
时时荡起巨大的波涛
让人情不自禁
一位伟大的英灵
在人们心中永记
人们对英雄的怀念
是对正义的肯定
为国尽忠
为民造福的屈子
在粽香中
永存
4.端午节感思
文/林泉(湖北)
乙巳五月端阳 祭祀源远流长
诗社众师同题挥笔 紫罗兰翰墨泛香
纪念传统佳节 延续文化仰望
门悬虎艾 杯饮雄黄 家家祈祷国泰民康
客尝粽子 人佩香囊 处处祝福热情满腔
赛龙舟 勇拼搏 空前盛况
战鼓擂 号子吼 雨霁天祥
时空千载穿越 静思十分遥想
离骚忧民之多艰 天问叹国运而感慨
力主任贤士而图治 不幸被小人而中伤
几次朝廷贬谪 两度长沙流放
不忘初心 开创一代楚词
继而求索 书写千古华章
不思视江山破碎 愤然于汨罗投江
自后年年追祭 永忆忠烈刚强
而今时时提醒 不忘国破家亡
其德冰雪不足其洁
其才星辰不足其光
叹诗祖一生清醒 命途多舛 为之感伤
看今日山青水秀 国富民强
万众共敬三杯酒 千古圆梦醉安祥
5.端午节感思
文/任长安(天津)
岁岁端阳 今又端阳
祭忠魂 赛龙舟 粽飘香
百姓声声呼唤
屈子 归兮何方
峨冠博带 佩兰含章
《离骚》句句情满柔肠
那悲愤的泪雨
将苍生的苦难涤荡
面对朝堂昏晦 奸佞张狂
你讲天道 斥魍魉
《九章》《天问》
点燃了多少人的希望
汨罗江殉难 天地悲伤
以死明志 浩气无疆
你是那道光
亮透大地的心脏
感思 岁月缓缓地流淌
屈原 青史流芳
复兴路上 更思念
忧国忧民的忠良
6.端午节感思
文/周宗太(云南)
翻开历史长卷
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端午在眼前浮现
两千多年前的今天
举国哀伤泪雨连绵
百姓用质朴的方式
把伟大诗人思念
你一生爱国爱民
倡导富国强兵授能举贤
你毫无半点私心
对国家人民一生忠诚
你的良策忠言
引来革职被赶出都城
流放中你依然
对国家念念不忘
在艰辛环境中
写出了忧国忧民的
《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香粽黄酒龙舟是对你最好的纪念
7.端午节感思
文/张秀祥(浙江)
飘香的粽子寄托着哀思
把艾草涅槃成炫烂的花海
敬献给石头雕刻的丰碑
将那一杯杯雄黄老酒
洒在奔腾不息的汨罗江
祭奠他那不朽的浩气忠魂
一根根五彩的丝线
编织出千年不变的信仰
上下求索亘古不变流淌
一曲离骚诉不尽满腔忧伤
一部九歌抒发出爱国情怀
傲骨丹心在八百秦川流传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追赶着时代发展的潮流
鼓声阵阵浆声频动
声声不息呼唤英雄的名字。
载着千古奇文的楚辞天问
永远缅怀伟大的屈子诗人
8.端午节感思
文/心宽路远(吉林)
楚歌在粽叶间舒展
青苇折叠成舟的形状
糯米沉降为沉江的韵脚
指尖抚过叶脉的纹路
惊起满掌潮湿的涛声
艾草斜插在门扉上
把五月的风剪成离骚的模样
菖蒲剑挑开雾霭时
有碎光坠入瓷碗
晃出两千年前的波光
龙舟犁开绸缎般的水面
号子声里浮出青铜的鳞
咸蛋黄剖开黄昏的腹腔
流出的不是油脂
是楚辞中
未干的泪痕
我们在粽叶间拆解时光
让棱角刺痛掌心的茧
每粒米都裹着天问的尾音
吞咽时
喉结滚动成
江心的漩涡
9.端午节感思
文/厚德载物(河北)
粽叶折叠千年褶皱
糯米在光阴里发酵成琥珀
龙舟剖开水面时
所有沉没的句子都在摇晃
艾草悬于门楣
像支蘸满江水的笔
写下楚辞里未干的泪痕
菖蒲剑立在五月的门扉
替我们守住
被粽香泡软的星辰
我触摸苇叶的脉络
仿佛触到你当年的衣袂
那些沉入江底的叩问
正顺着水草的根系
在每个端阳
长成新的诗句

10.端午节感思
文/郑桂初(重庆)
妈妈包粽子时
糯米总粘在指间
像不肯落下的旧时光
她系绳的力道
总比岁月捆紧的记忆
还要重三分
灶膛里的火苗跳着舞
映亮墙上褪色的年画
孩子们数着锅沿的水珠
问汨罗江到底有多远
爷爷把菖蒲挂在门头
说这是诗人留下的笔
写着千家万户的安康
当蒸汽模糊了窗棂
恍惚看见有人涉江而来
衣袂沾着汀兰香
我们递上刚剥开的粽子
他尝了口笑着说
“甜了千年
还是这个味道”
蚂蚁们搬运着
散落的米粒
它们不知道
有些思念
要用两千个端午
才能慢慢消化
11.端午节感思
文/风平浪静(辽宁)
艾草垂落门楣
露水摇晃
汨罗江的涛声
漫过千年时光
苇叶舒展 裹住岁月的褶皱
糯米的白 沉淀成不灭的光
龙舟劈开浪花
桨声激荡
那是追赶答案的回响
我们拾起散落的诗行
让高洁在字句间生长
不再沉溺于悲壮的过往
而让精神的火焰永远明亮
粽叶包裹的不仅是香甜
更是民族永恒的信仰
在端午的江边
以诗为桨
划开迷雾 驶向远方
愿每一个文字都如苇叶
剖开浮华 让清澈的诗魂
在时光的长河里 静静流淌
12.端午节感思
文/冯应乾(四川)
汩罗江 声名远播
当一个诗人奋不顾身一跃时
它的生命与江水融为一体
汨罗江的水呀
时时刻刻奔向远方
而一个诗人的名字
却如江中的巨石
岿然不动
多少人理解了诗人的志向
那些不断更替的朝代
多少人理解了国家的基石
是水 既能载舟也能覆舟
它们 真正理解了诗人的内心
汨罗江的浪花
就那么一朵
却让无数后来人记起
清醒的人总是痛苦的
我想诗人也是痛苦的
但他希望用自己的生命
唤醒无数后来人
他是痛苦的 也是快乐的
13.端午节感思
文/张生平(吉林)
记得每年的端午节
你在水中 我在江岸
空气似乎缺氧
突然一声端午节到了
打破彼此的沉默
你说今天不再酣睡
要亲眼所见国家盛世
安心吧 辞赋之祖
怀抱的石头
至今早已长满青苔的故事
五月初五 纪念的日子
送上香甜的粽子
表达敬重思念之情
划浆龙舟的鼓声
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低头凝视水中的灵魂
爱国精神在波浪上呼啸
你送的《离骚 》《天问 》《九歌》
让我感觉江里的广寒宫好冷
你在水中 我在江岸
14.端午节感思
文/杨占武(湖北)
艾草斜倚门框
像那年母亲
别在我衣襟上的野菊
粽香飘来的时刻
总能看见她的手
把糯米红枣
细细包进岁月褶皱里
龙舟割裂浪 鼓声捶打江面
恍惚又见父亲立在船头
挥臂的劲头 比船桨还硬气
他教会我迎着风往前闯
如今浪头翻涌
漫过回忆的墙
江水驮着岁岁端午
苇叶新绿又泛黄
我写下的每一行字
都是蘸着粽香的笔
在时光长卷
续写不灭的诗行
15.端午节感思
文/程玉平(云南)
当诗人下决心把自己
投进汩罗江里化作一块绝望石头
砸向患有软骨病的浑浊时代
只见你的身后溅起一朵冲天浪花
这浪花注定了你千秋不衰
而被时光定格
变化成一条鱼无力任意游走
从狭隘河床的绝境中奔突出去
只能一路独唱让灵魂游向自由之海
你是属于楚国第一个独醒的人
本想脱下长袍试图抖掉褶皱里尘埃
谁知突袭的风让人始料不及
你成了制造风暴的祸手
忠臣刮起的这场风暴已有两千多年
现在仍然刮着从未有一点停息的征兆
因那是诗魂最后留给世人悲壮的吟唱
直到你消失江边又在江边重生
一部《离骚》史诗跨越千年
一部宏篇巨著相传于世代
一个节日献给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而一段历史则承载了
华夏儿女不倒的尊严
16.端午节感思
文/王清治(河南)
端午是水与诗的契约
汨罗江驮着青铜色的疑问
苇叶在浪尖分娩新芽
接住了三闾大夫未凝固的叹息
千年的涛声仍在誊写长卷
我站在时光的堤岸
用分行的桨橹打捞
那些沉入江底的炽热温度
龙舟切开凝滞的岁月
鼓点震碎蒙尘的谜面
糯米在粽叶里苏醒
发酵成琥珀色的民族密码
不必用眼泪浇灌碑文
诗行自有不灭的火种
当笔尖刺破世俗的茧
高洁的魂灵便顺着江水
游进每个时代的血管
17.端午节感思
文/陈则新(天津)
浪里飞舟
迸发出纪念
屈原的涛声
艾叶香粽
表达了人们对
先贤的敬重
你忧民为国
曾多次向君主进谏
但毫无反映
万般无奈
你只得跳入汨罗江中
人们早已记住了
你的名字把你传颂
你的家国情怀
会永远让后来人
代代尊崇
苇叶隆起的棱角
多像一座座
纵横交错的峰谷
刚毅的颜色
多像民族自尊的血脉
你纵身一跃
跃出了中华民族
永恒的气概
18.端午节感思
文/若水(内蒙古)
五月的风裹着艾草的清香
长河吞咽着千年未干涸的泪
自《问天》坠落的刹那
雷霆的裂帛撕开云幕
将楚辞的骨血砸向人间
溅起的星火凝成苇叶
是屈子投江时最后的笔锋
在青铜鼎纹里刻下
自沉如归的印章
汨罗江蜿蜒成星河
千帆过尽处——
钱学森的白发划过弹道
袁隆平的稻穗垂首时
正亲吻着千万双皲裂的手掌
那些托起山河的掌茧
在混凝土与麦浪深处
生长成新的楚辞
江水驮着青铜的秀色东流
浪纹里沉浮稻穗与星斗
那些被麦芒刺透的黎明
正用掌茧丈量着新的《天问》
一叶苇舟载满艾草
在弹道的裂痕中
缝合千年的泪痕
19.端午节感思
文/马龙飞(吉林)
汨罗江水静静流淌
里面有千年的叹息与悲壮
粽子的清香弥漫在街巷
却掩不住历史的沧桑
竞渡龙舟劈开层层波浪
呐喊声里是不屈的力量
悬于门楣的艾草驱邪避瘴
也记得屈原的惆怅
你纵身一跃化作永恒的光
照亮了后人追寻的方向
那些未竟的理想 满腔的热望
都在岁月里静静回响
糯米的软糯承载着思念绵长
五彩丝线缠绕着祝福安康
而我在这喧嚣的尘世中回望
寻找那份纯粹的信仰
端午不只是一个节日的符号
更会让民族精神的图腾熠熠闪亮
当暮色染红天际 江水依旧滔滔
我们记忆的呐喊还会在时空回荡
20. 端午节感思
文/松杉(内蒙古)
艾草斜插在门楣
将古老的故事轻轻摇晃
青粽裹着糯米的软糯
藏进岁月的褶皱
汨罗江畔纵身一跃的身影
化作永恒的诗魂
千年的江水流淌着不屈的气节
每一朵浪花 都是对忠魂的追思
龙舟划破水面桨声激荡
似在叩问历史的回音壁
鼓声阵阵唤醒沉睡的记忆
时光掩埋的信念在这一刻重新鲜活
香包摇曳
五彩丝线缠绕
编织着人们对平安的祈愿
雄黄入酒 一抹金黄 驱走阴霾
留下对生活的热忱
端午不仅是一个节日
更是文化血脉里的印记
我们在粽香与鼓声中
传承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
21. 端午节感思
文/韦美娟(广西)
古老的端午节
如绵绵不断的长河
流入了繁华的现代社会
仍然如星辰般熠熠生辉
端午节是浓浓情意的流淌
箬叶清新粽子甜香
家人幸福团聚的时光
犹如美丽的画卷永不褪色
端午节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佩香悬艾泡药草驱邪祛毒
凝结着古人智慧的妙方
如珠宝般永放光芒
端午节是沉重的纪念
楚臣不屈的风骨
挺直了无数华夏儿女的脊梁
赛龙舟的吼声
是控诉污世浊尘的怒音在回荡
端午诗歌荡气回肠
追忆忠魂继承传统
千载文脉悠悠流转
端午古韵永世留芳
22.端午节感思
文/梦竹(辽宁)
每逢端午节
脑海里便浮现儿时情景
母亲灵巧的手指
在糯米与苇叶间穿梭
像编织一个传奇故事
灶台上的水汽夹着粽香
挂在艾草上
鸡蛋在锅里翻滚
像我们还没长大的心事
儿时腕上系着五彩线绳
母亲说它能辟邪降妖
后来我也给孩子们讲
端午节的来历
给孙辈们系上五彩线
将爱国勇士精神传下去
让后代们懂得民族气节
知道汨罗江底的粽子
也缠绕着同样的绳
只是它捆紧的是屈子诗人
不肯沉没的风骨
23.端午节感思
文/海风(吉林)
年年端午节,岁岁祈安康。
家家门上挂艾草、驱虫邪、
随风飘荡。
户户煮米粽、清香迷漫厅堂。
孩子香包、彩绳缠不住
端阳思念的悠长。
汨罗江水,碧波荡漾。
赛龙舟,划桨板浪花飞溅。
似《天问》一声声呐喊。
屈原大夫啊!你在哪里?
不畏权贵,蔑奸佞。
一跃江水成千古弘章。
鸿篇巨著《离骚》开浪漫先河,
树立丰碑古今传扬。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追逐梦想在复兴路上,
这经典金句扣心弦给人力量。
在历史长河中悠远绵长。
24.端午节感思
文/张祥(贵州)
端阳雨在眼前滑落
绵长如离骚长句
汨罗江在眼前翻滚
水底闪烁着一块殷血巨石
刻着爱国文字的记忆千年不变
千条龙舟承载历史厚重
九歌自远古连绵不断
喊起排山倒海竞发号子
浪花飞溅成湘夫人的眼泪
端阳的粽叶悠长
漫山艾草分外清香
家家户户忙碌着
我把酒加入雄黄
雄黄在酒杯中叹息
仰天一问 路漫漫其修远兮
追梦的路却格外清晰
25.端午节感思
文/王者至尊(陕西)
汨罗的浪在糯米里沉浮
苇叶折叠成青铜色的舟
一粒米抱紧另一粒米的呜咽
蒸煮时腾起的白雾
是诗人未写完的诗行在发酵
艾草垂落的露珠
倒映着楚辞的影子
菖蒲剑劈开千年雾霭
五色丝线缠住时光的脚踝
香包在风里摇晃古老的密语
龙舟犁开绸缎般的江面
鼓点砸向浪尖的瞬间
所有漂泊的思念都找到了岸
剥开被岁月染绿的传说
尝到了历史咸涩的泪痕
炊烟升起时
我捧着温热的棱角
听见江水仍在血管里奔腾
每一口软糯的回味中
都站着那位抱石的诗人
26.端午节感思
文/梓滢(山西)
粽叶先在沸水里舒展成翡翠色,
等飘出带着竹香的清冽味,
邻家阿婆就往粽叶里填泡发的糯米。
阿婆说:有一种需泡发三天的稻草灰水是粽子的魂灵。说没了这苦味,粽子的甜便立不住。
包粽子最后一个环节,
要用咸草扎出六个棱角,像“将军盔”。
两千多年前的那一个个的“将军盔”,一圈圈涟漪,一声声呼唤,是为连接忠魂,
为阵亡将士献上甲胄,
为祭屈原,使“魂兮归来”。
门前艾草给岁月打上书签,
孩童头顶点雄黄,手脚系上五彩绳,
想象着南方的龙舟江上飞驰……
所有这些,
只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才能创造出来的凝聚力,哪怕只应小小的一角,
也可贵。
27.端午节感思
文/风尘逍遥客(广西)
儿时吃粽子,
无忧无虑,
吃得津津有味。
长大后吃粽子,
是为了饱腹,
为了能有力气干活。
而如今,年岁渐长,再吃粽子,
心中却涌起半世沧桑
坎坷人生的回忆,
竟再无食欲。
人们常说:“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自己。”
然,屈原纵身跃入汨罗江,望着悠悠东流水,
他真的改变得了自己吗?
这问题,或许只有那奔腾不息的江水,
才能给出答案。
28.端午节感思
文/孙治庆(吉林)
几片粽叶,
包裹着白白的糯米,
夹杂着红红的甜枣,
煮出浓浓的粽香的味道。
一个小小的糯米粽子,
承载着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
摆上了人们的餐桌
人们品尝着粽子的美味,
追忆抱石投江的那个爱国诗人。
年复一年,改朝换代,
人们对诗人的敬慕、哀思与日俱增。
小小的粽子演变成了追忆怀念诗人的载体。
小小的粽子也蕴含着端午节的诗情。
人们在品味粽香的同时,
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萦绕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
爱国诗人的不朽诗句。
经久不衰,时至今日,
仍然是鼓励人们追求真理,
探索未来的不竭动力。
1.端午节感思
文/云飞扬(吉林)
风拂绿草,雨润花红,端午节又如期而至,那些童年时的端午趣事,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端午节的早市热闹非凡,粽叶飘香。小商贩们沿街摆摊,售卖着五彩斑斓的荷包和彩线,节日的氛围浓郁而热烈。记忆中的端午,总是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般澄澈,阳光灿烂如金线洒在大地上。人们买来一把艾蒿,挂在门边,那淡淡的清香令人倍感舒爽。
那是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北方的端午节能吃上粽子都是一种难得的口福。我们提前买来粽叶,浸泡、清洗,再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铁锅中煮上许久。每到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会为我们煮上一锅糯米粽子,还有鸡蛋,泡在盆里。粽子蘸上白糖,那滋味真是美极了。虽然每年端午都吃过不少粽子,但我总觉得母亲亲手包的粽子,才是最香甜的。
我永远难忘那些充满母爱与粽香的童年端午。
2. 端午节感思
文/王者之风(河南)
穿越时光隧道。两多千年前,一个峨冠博带的身影凌空一跃,急湍的江流漩涡淹没了躯体和灵魂;带走了悲怆和愤怒;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托起了赤心和情怀。云朵低垂,轻风一叹……
日光匆匆,岁月移步。如今,站在新时代的岸上,举目远眺,蓝宇广阔,艳阳普照,山河秀美,丰歌四起。当艾叶的青绿染遍每扇门庭,甜粽飘出醉人的浓香之时,人们相聚一起,欢度节庆,忆古扬今,举杯抒怀。即是为了缅怀,也是为了反思。感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和韧性;敬重生命的纯洁和厚重,让悲剧不再重演。
江面上,龙舟竞渡。一队队,一艘艘,列队齐整。擂鼓、摇旗、欢呼、呐喊,同心用力,掠水穿梭。向着胜利的红线终点,奋进、奋进、向前、向前。那毎一划都是昂扬激越的诗韵;那每一划都是历久弥新的长歌;那每一划都是民族不屈意志的迸发,舒张;那每-划都是家国情怀精神的展示、承传。
3.端午节感思
文/闲林(安徽)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千家万户唤起“端阳节”记忆的象征。
门庭上悬挂的艾蒿菖蒲,锅里煮熟的鸡鸭咸蛋、粽子和雄黄酒,味道入鼻香。孩子们缠绕于手腕、脚脖子上七彩花线,是驱邪避秽的民间传承。
淅淅沥沥的小雨伴随着江面上龙舟竞渡的号子声,喧染着节日的隆重。一千多年前三闾大夫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的悲壮对楚怀王专制无能的失望与悲愤。
《离骚》《九歌》是先贤忧国忧民情怀交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天问》。
端午节是水与诗的相逢,是千年延续民族记忆渊源流长的诗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