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根脉树理情
——赵树理故乡尉迟村游记
文图/张新民
乙巳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我们三位志同道合、共谋传承赵树理文化的文友相约一起到赵树理故乡尉迟村旅游。
赵树理的故乡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距晋城市区四十公里左右,虽不算远,但我们心驰神往、望眼欲穿,不到半小时即驶入沁水县境内。沁河流域自然生态优美,令人赏心悦目。历史人文厚重,更令人倾心敬仰。
一、一方之根
尉迟村,吕姓人氏居多,原名吕窑村。初唐时,追随秦王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恭(又名尉迟敬德)为躲避太子李建成对己的打击迫害便于此地隐居。期间,他与民同甘苦、为民造福祉,深得村民的爱戴。村民为感谢他的恩泽便将村名更改为厨迟村,使世久传久闻,并在村边建有尉迟庙,供世代久奉久仰。这位被中国人奉为华夏“门神”的大唐虎将的英灵神气千多年来一直慰籍守护着这方风水宝地,福荫着子孙后代。
俗话讲“地灵人杰”,也真是风水宜人,古今灵验。被封赐为鄂国忠武公的尉迟恭于唐显庆三年(658年)逝世后,公元1906年此地又诞生了一位天之骄子、文坛才子,彪炳千秋的伟大人物赵树理。
赵树理出生后,其祖父赵中正为其起乳名为“赵得意”,以后又按家族辈份顺序“忠、和、树、德“改其名为“赵树礼”(再后赵树理自己又按谐音与深义,更定名为“赵树理”广而用之)由此可见古代农家尊儒崇儒,望子成龙的观念。赵树理从小便顺从家教,尊重师长,知书达礼。他与家族亲戚,有爱有敬;他与村里乡亲,有情有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赵树理未成年时期在故乡天真、本真、率真、纯真的生活,奠定和养成了他对农村的真情挚爱与农民的真情厚意。同时,他又热爱生产劳动,从小便参予和帮助大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熟习农活、深知农苦,有着倔强的生命意志和强烈的悯农意识,炽热而深厚的家乡情怀。
村中生活久,少年树理想。天地皆有情,他乡如故乡。赵树理离开故土参加革命后,无论走到何方,他都心系群众、身近群众,与群众共事,为群众谋福。日积月累、久经熔炼,他总结出群众工作“久之方”。即“久则亲、久则全、久则通、久则约”。这是其久树的理念、久传的经验,也是我们必须久用的群众工作方法。更令人感到巧妙的是他创造和总结的调解群众纠纷与矛盾的“五先五后”工作法,即“先看戏后说事、先算账后了事、先消气后说理、先把脉后治病、先戴帽后和好”令人拍案叫绝。成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宝。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凡是赵树理工作过甚至走过的地方,人们无不夸赞他掷地有声,立竿见影的言行。而他在自己的家乡更是树大根深叶茂,如桑树敞开胸怀养蚕;像槐树吐出芳香沁人;似松柏千秋万代常青;若青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村里老人都称呼他“老赵”,并说他是一个“一根筋”的老好人。一根筋心眼、一根筋性格、一根筋脾气,直来直去顶天立地。赵树理是我们村的一株大树,永远根植在一方厚土中,永远扎根在老百姓心底里。
二、一家之言
我们来到赵树理故居,一处普普通通、坚坚实实的农家院落。庭院内外树木枝枝叶叶,舒展着风情;房屋上砖瓦密密匝匝,砌固着凝情;庭室内遗物张张件件置放着柔情。赵树理出生、居住的西屋土炕上曾生龙卧虎、墙壁面仍蓬荜生辉,时空回光返照。人杰生地,土木建筑,百年都列壮观;地灵人传,生活用物,千秋并入史传。
我们又走进赵树理书馆,馆内储藏着赵树理的许多著作。赵树理文化独树一帜,像撰写《史记》的司马迁一样“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赵树理文化悠悠乎与浩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我从小就热爱和喜欢读赵树理的书,从其诸多书中,咀嚼其个中三味。
(一)政治风味
赵树理文学分别为小说、曲艺、戏剧三种题裁。主要为三种思想内容,即历史的风云(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社会的风貌(太行太岳革命老区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和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民族的风度(反侵略求独立、反压迫求解放、反封建求自由、反保守求进取的精神),如此釆风汲雨,大含细入的思想内涵,因此人称誉其是“革命时代的弄潮儿”、“人民群众的大作家”。
(二)艺术风味
赵树理文学的艺术风味总的来讲是创作风向的群众性、创作风格的现实性、创作风尚的趣味性。具体来讲其文学创作主要的艺术是:
1.塑造人物形象的鲜明性
采取的方法技巧是(1)显露人容形象,面像分明。(2)潜析人心活动,心瓣透明。(3)戏称人性特征,外号呼明。(4)述说人行习惯,动态表明。(5)言谈人品本质,议论辩明。
2.叙述事情变化的曲折性
采取的方法技巧是(1)实践的开创性,敢写大事新事。(2)矛盾的冲突性,善写斗事争事。(3)发展的螺旋性,巧写奇事难事。(4)结局的因果性,循写道事德事。
总之,赵树理文学艺术的风味是,好人坏人世上人,描写人如其人;国事家事天下事,叙述事尽其事。因此人称赞其为“人物刻画的巨匠”、“文学艺术的大师”。
(三)语言风味
赵树理文学艺术的语言风味
一是杂言杂语,具有丰富性(其文中谚语、双关语、歇后语、方言土语常常间杂交替运用);二是土言土语,具有通俗性(晋城沁水和上党地区方言);三是直言直语,具有直白性;四是实言实语,具有实在性;五是简言简语,具有简要性。
赵树理的文学创作以最平最淡之语达最深最浓之情,言之达意,淋漓尽致。他的语言风格似俗非俗,非雅超雅,有着特殊别致的韵调。这韵味是他口若悬河的沁水乡音流韵。好语连珠一串串,妙词堆山千重重。其中有许多珍贵语句成为民谣与民歌,被人们传说和传唱。
赵树理文学各种三味富有民族的骨气、文化的生气、江山的地气,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是反映农村社会的百科全书。可谓农家之绝唱,不朽之离骚。是传承农村传统的圭臬,联系农民情感的经典,改善农村风俗的范本,振兴农村社会的支柱。赵树理文学最本质、最本色的是呕心沥血反映农民的生活,从而使其成为沁润渗入到人心的甘露。
书馆除收集展览赵树理的书籍外,还有众多古今中外著名和优秀作家的书籍。五月七日这天当代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和现山西省文联主席、著名的女作家葛水平还专程来此举行赠书活动和文学讲座。使沁河文脉之流涌汇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更加汹涌澎湃,汪洋浩瀚。书馆里,小学生星期天放弃游玩与休息,在此如饥似渴地吸饮着文化的源泉,品吮着文学的乳汁。
三、一脉之流
中华文脉有支流有合流、有洪流有潜流,总是永不止息的流动。生活像一条河,书籍似一叶舟,河上飘着、书中载着泥土的芳香、沙粒的坚果,总归流汇浩瀚的大海、沁入人间广袤的心田。赵树理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与其勾通、感通。
在书馆迎客厅,尉迟村村长赵王会和赵树理的孙女赵飞燕馆长热情地接待了我等三位游客。我们之间集中话题,各自就如何传播赵树理文化畅谈了自己的做法和想法以及共同的希冀和愿望。赵王会村长说要继续扩大和增添赵树理村的生态环境和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赵飞燕馆长说要继续办好赵树理乡之恋鼓韵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宣传吸引游客,同时将赵树理书馆扩大为书院并在晋城市区发展。与我同行的两人,泽州县金村镇水北村党总支书记张国富和水北村赵树理文化展览馆主办者。著名的文物收藏家田阳生也都说要向尉迟村学习,并保持经常不断地联系,疏通沁河与丹河两个流域的文化交流交融。双方情投意合,兴致勃勃。
夕阳西下,我们又到村西牛山赵树理陵园,向赵树理先师行祭拜礼。赵树理座塑安然庄重,碑亭前后匾额书写“浩气长存”“高文崇德〞八个大字。先生风范,山高水长。我们俯首默祝老人家安息长眠,永垂不朽。我同时又想起宋代辛弃疾怀念朱熹之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如生”。
夜幕下归程前,我们又瞭望了沁河的光彩喷泉,这不是沁水之光,赵树理之光吗?它光芒万丈,与日月同辉。
回家后,我游兴未尽,填词三首
《太常引•尉迟旅游》“三友同行游尉迟,共同拜树理。瞻圣杰先师,故籍里,英灵骨体。天地浩气,山河壮丽,悦目赏心底。太常引,铁笔墨迹。”
《水龙吟•尉迟游记》“晋城驱车西来,三友崇圣文旅游。沁水涌流,嘉峰翘首,尉迟锦绣。树理先师,面向神州,挥臂招手。尽毕生经历,先天下,为国忧,为民愁。
一代铁笔圣手,力耕畴,文章泰斗。一家之言,方声土音,风韵独猷。抗日怒吼,解放喜报,凯歌长久。今传承,桑梓魂系树理,酬乾坤久。”
《水龙吟•引沁入丹文脉流》“太行百载春秋,上善若水文脉流。浩浩荡荡,洋洋洒洒,漫溢九州。树理文学,卓立天地,民脊国轴。呕心著文章,铁笔圣手,语句优,文字遒。
名郡千年泽州,兴文化,力争上游。龙门丹河,沇溶汇流。今来拱手,引沁入丹,联袂舞袖。文纽带,东西联结紧扣,盛行春秋。”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曾说“对人的极度尊重建立在我们移送给他人的想像的优点之上。”我的游记即是对赵树理的极度尊重,但赞誉并不过度,我还觉得自己的认知不达高度与深度,自度度人请读者度量!
作者筒介
张新民,山西省晋城市城区退休干部。爱好读书与写作,曾出版《中国古诗词分类解读》一、二卷:《古诗人荟萃》《讴歌古诗人》《情拥神州》《诗歌情韵》《词曲情韵》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