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淮安,有两条道路承载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便是枚乘路与枚皋路。这两条路以西汉著名辞赋家枚乘及其子枚皋的名字命名,而枚乘书院的存在,更是为这份文化传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后人得以在岁月流转中,依然能感受到这对父子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他们对淮安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二枚”的传奇人生
枚乘,字叔,淮阴(今属江苏淮安)人,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他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早期担任吴王刘濞的郎中,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察觉到刘濞对朝廷的不满以及谋反的意图,于是两次上书劝谏,然而两次均没有被采纳。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两次直谏而声名远扬,汉景帝任命他为弘农都尉,可他志不在官场,遂辞官回到梁国。梁王去世后,枚乘回到故乡。汉武帝即位后,对他极为赏识,以安车蒲轮征召,可惜枚乘在途中就去世了。
枚乘的文学成就极高,他首创“七体赋”,其代表作《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这篇赋以独特的主客问答形式展开,通过假设吴客探望生病的楚国太子,指出太子之病源于安逸奢靡的生活,需用“要言妙道”来治疗。随后依次从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等方面启发太子,辞藻华丽,气势磅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汉赋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曾评价枚乘“其词随语成韵,随韵成趣,不假雕琢,而意志自深,风神或近楚《骚》” ,给予了他的文采极高赞誉。
枚皋,字少孺,是枚乘的庶子。他出生于梁国睢阳,自幼受父亲熏陶,爱好文学,善于辞赋。17岁时上书梁共王,被召为郎,却不幸遭人诬告,家产被没收,被迫逃到长安。后来他上书汉武帝,表明自己是枚乘之子,得到汉武帝赏识。枚皋以文思敏捷著称,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辞赋,《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一百二十篇,虽数量众多,但因多是匆促而就,不及司马相如的作品那般精雕细琢,但是也影响深远 。
二、以名命名的道路
在淮安,枚乘路与枚皋路的存在,是这座城市对枚乘父子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的一种铭记方式。枚乘路位于清江浦区,它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着无数淮安人的日常出行,也成为了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重要纽带。走在枚乘路上,现代城市的烟火气与历史文化的底蕴在这里交织。或许在不经意间,行人便能联想到枚乘那流传千古的辞赋,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学魅力。
枚皋路则横贯淮安新城,串联起高铁站、生态新城、高教园区、南部新城、西部工业园等主要功能区,成为淮安城市发展的一条重要轴线。它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展示淮安新风貌的窗口。沿着枚皋路前行,能看到感受到这座城市蓬勃的发展活力,同时也会想起枚皋这位才华横溢的辞赋家,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敏捷才思与独特风格,与这条路所展现出的时代活力似乎有着某种奇妙的呼应。
三、枚乘书院:文化传承的宝地
枚乘书院的建立,为淮安的文化传承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它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将枚乘父子的文学成就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汇聚一堂。走进书院,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墙壁上挂着枚乘父子的画像、生平事迹介绍以及他们的经典辞赋作品。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枚乘父子的文学风格、创作背景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书院还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会、文学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学者前来参与。在诗词朗诵会上,人们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诵读枚乘的《七发》、枚皋的辞赋作品,让古老的文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学讲座中,专家学者们深入浅出地解读枚乘父子的文学成就,分享研究心得,为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汉文学的大门;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则从不同角度对枚乘父子的作品进行剖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历史意义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此外,枚乘书院还注重对青少年的文学教育,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讲解枚乘父子的故事和作品,引导青少年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在新一代中传承和发扬。
枚乘路、枚皋路以及枚乘书院,共同构成了淮安独特的文化景观。它们不仅是对枚乘父子的纪念,更是淮安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象征。在现代化的城市进程中,这些文化元素如同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未来,相信它们将继续在淮安的土地上发挥重要作用,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让枚乘父子的文学精神得以永久流传。作者简介:李慧茹,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深耕国企宣传领域,深爱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退休后仍保持对语言艺术的热爱,致力于通过朗诵、教学等形式传递文化魅力,继续投身社会文化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