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着梦的围墙无比绚烂
文/舟自横渡
从梦下
那个夕字
挖去了砖块的地方
钻进去
仿佛游击队员
父亲和几个老伙计
点豆成兵
于荒芜深处各自开辟
一小块根据地
曾经的良田
杂草丛生
被彩绘的梦紧紧围住
堵与扒的斗争从未间断
一把老锄头
收获的战利品
足以告慰
草根和树皮折磨过的胃
但胜利总是如此短暂
他说,围墙又封了
长势喜人的菜蔬全被挖机铲平
那个新砌的夕
梦上
添了几朵血色牡丹
而我在父亲的痛惜中
看到蓬勃的野草
尸横遍野
尚钟铭读诗:
围墙上的血色牡丹:一场被涂改的生存抗争史
"绘着梦的围墙无比绚烂"——这个充满反讽意味的标题,为全诗定下了悲怆的基调。舟自横渡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隐喻系统,通过"围墙"这一核心意象,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底层民众生存空间被挤压、抗争记忆被美化的残酷现实。
诗歌以"从梦下/那个夕字/挖去了砖块的地方/钻进去"展开叙述,这里的"夕"字砖块既指具体的围墙缺口,又暗示着"夕阳"般逝去的农耕文明以及中国文化中对除“夕”的隐喻。父亲一代像"游击队员"般在"荒芜深处"开辟"根据地",这一军事化比喻将日常的种菜行为升华为一场生存战争。"点豆成兵"的成语化用尤为精妙,既描述播种场景,又暗示弱势群体如何将卑微的种子转化为抵抗的武器。
中间段落形成强烈反差:"曾经的良田/杂草丛生"与"被彩绘的梦紧紧围住"形成尖锐对比。这里的"彩绘的梦"直指那些美化城市化的宣传话语,它们如同围墙上的彩绘,掩盖了土地被剥夺的真相。"堵与扒的斗争"揭示出权力与民众之间持续的拉锯战,而"老锄头"收获的"战利品"与"草根和树皮折磨过的胃"相连,凸显了这种抗争本质上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诗歌的转折点在于"胜利总是如此短暂"——这是全诗最沉痛的判断句。现代化机器的暴力("挖机铲平")轻易摧毁了脆弱的抗争成果,而围墙上的彩绘被重新修饰,"添了几朵血色牡丹"。这个意象惊心动魄:牡丹作为传统富贵象征,在此被"血色"修饰,既暗示暴力美学化,又暗指抗争者可能付出的生命代价。血色牡丹成为权力对反抗痕迹的覆盖与重新编码,暴行被转化为装饰图案。
结尾处诗人的视角尤为深刻:"我在父亲的痛惜中/看到蓬勃的野草/尸横遍野"。这里的"野草"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是实际被铲除的植物,又代表被边缘化的底层群体,更是顽强生命力的隐喻。"尸横遍野"的战争意象将整首诗的隐喻系统推向高潮,揭示这场看似平静的空间争夺实质上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舟自横渡通过这首诗完成了几重批判:一是对城市化暴力驱逐农耕文明的控诉;二是对权力话语美化暴力过程的揭露;三是对抗争记忆被涂抹这一文化暴力现象的反思。诗歌最后呈现的"尸横遍野"景象,既是对过去的哀悼,也是对未来的预警——那些被围墙彩绘掩盖的血色,终将在历史记忆的野草中重新显现。
编者按:
被圈起来的土地待价而沽,钢筋水泥拔节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人们的彷徨与挣扎也在丛林中遍地开花。
从“梦下”到“梦上”,从“挖砖”到“砌墙”,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像一场蒙太奇,将记忆与现实并置。父亲和老伙计“点豆成兵”“开辟根据地”,将种菜比作游击战,凸显了底层民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韧性,也暗含对土地流失的反抗。
老锄头的“战利品”最终被挖机铲平,胜利的短暂性揭示了个人在宏大叙事前的无力感。“草根和树皮折磨过的胃”更将苦难历史与当下困境联结,深化了悲剧性。
围墙“无比绚烂”却掩盖了暴力,新绘的牡丹花(象征富贵)与铲平的菜蔬形成尖锐反讽,批判了形式主义对真实生活的碾压。
“他说,围墙又砌上了”等口语平淡却沉重,而“游击队员”“根据地”等词赋予日常抗争以史诗色彩,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围墙的反复砌筑,隐喻政策对民众生活的反复规训。
这首诗以微小切口(一块砖、一把锄头)撬动宏大主题,将个人记忆、土地情怀与社会批判熔于一炉。其力量在于不直接控诉,而是通过意象的并置与反讽,让读者感受到平静叙述下的惊心动魄。父亲的形象既是具体的个体,也是无数被时代浪潮冲刷的普通人的缩影。围墙的“绚烂”最终成为梦的坟墓,而诗歌本身,正是从坟墓中长出的、不屈的野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