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悠悠岁月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宛如璀璨星辰,镶嵌在农耕文明的苍穹之上,大地万物按照时序推进——春种秋收,夏耘冬藏。但春天的温柔还未消散,那份藏在枝叶间、浸润在风里的季节馈赠,早已与我们撞了个满怀。
小满日,清和至。这充满东方诗意的节气,既非春寒料峭的试探,亦非盛夏酷暑的张扬,却以“未满”之姿,演绎着天地间最深邃的智慧。看北方麦农喜上眉梢,“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再看水乡一派诱人馋涎光景,“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
小满暖洋洋,不热也不凉。喜欢早起的我,时而去里河步行道,时而去猴山仙鹤楼、时而去龙渊湖公园等地转转。没有年轻人和学生,大概都去了该去的地方,求学期、奋斗期,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火热,向着某个目标奋进。
每到一处,总是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有聊天的、锻炼的、跳舞的、演奏乐器的……享受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还有大多上班族的中年人,走路很快带风的那种,猜想应该是早餐后,上班前来运动健身。
听“小满”的名字,便感觉特别的喜庆。在这个节气里,自然界的万物都在悄然变化,从麦田里的青绿到江河中的波涛,无不诉说着生命的丰盈与活力。与此同时,“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谚语,揭示了另一个层面的含义。
从字眼中理解,可能降雨量增多,江河的水位如同孩子成长的脚步,慢慢升高。但夏收作物籽粒开始变得饱满,也到了快收获的时候。虽说雨水之盈,预示着生命的滋养和大地的润泽。老辈人常说:“小满风雨急,出门要留意”,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节气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从农候上看,小满是麦子籽粒乳熟、将满未满的时候。如是说,“小满赶天,芒种赶刻;夏收要紧,秋收要稳”的农谚,与秋收相比,夏收的节奏更快。
俗话说,偷得人生偷半日闲。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在繁忙的生活之余寻找一份宁静与满足。无论是漫步在乡间的田埂上,感受麦浪的起伏;还是在城市的公园里,聆听鸟语花香的旋律;无论是品尝时令的美食,享受舌尖上的盛宴;还是与家人朋友分享生活的点滴喜悦。
小满,最为接地气的节气,像一首悠扬的田园诗,描绘着万物蓬勃生长的盛景。谚语云:“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杠枷,娘看冤家”。意为夏收前,女儿去询问娘家的麦收准备情况;忙罢后,母亲再探望女儿,关心他们的收成和生活情况。
这些习俗,或源于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或源于对丰收的期盼与追求,或源于对亲情的珍视与呵护。他们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展现着不同地域的人文情怀,成为我们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当年我们小知青,和老农一样,或在太阳下,或在风雨里,一边收麦、一边插秧;若遇干旱要踏水车灌溉,从而懂得了收获与播种的意义。正如生命中的收获,都来自于耕种。其过程必定繁忙而辛苦,可所有的辛苦在收获的那一刻,都化为暖心的幸福。
.
小满是收获的前奏,也标志炎热夏季的正式开始。在“菜籽归仓,新麦待镰”的同时,先民们依据历年观察,总结了“晴天抢收,雨天抢栽”和“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的经验。如今,科技发展,智慧种田,解放了多少的人力,农业生产的效率也提高了不知多少倍。
“小满谷,当年福”。正因如此,小满之节,蕴含着人们对于籽粒的那份殷切,更折射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换言之,以五谷为养,便以作物的籽满粒足皆满足。这既是一时物候,也是一种心态,清丽而静,和润而远,一切都恰到好处。
今年小满在凌晨2时许交节。老话“小满夜来晴”,意味着可能会有少雨干旱。如果天公不作美,干风一吹就会缺水。是因为庄稼怕干旱,根系就难以扎稳,光合作用也会受到阻碍,收成自然难以保证。农谚虽不能全信,却值得我们理性借鉴。
我们的生活,与之相伴的传统美食,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但我仍记得,生命的种种喜悦,来自一滴雨的天真亲近,一些时令水果的新鮮甘甜……或遇见一朵初开的莲,低下头轻嗅它的荷香。
“小”是踏实的谦逊,“满”是确切的欢欣。然而,人生只求小满,使人多了一份安然。曾有人写道:“小满即安。功名利禄青山隐,不如,多养一枝花,多灌一亩田。”这便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若是遇到感情矛盾、学业瓶颈等生活“小疾”,无需过度焦虑。要保持理性克制,认识“不完全燃烧”状态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俗话说,人生不可过分圆满,求而不得,未必是遗憾。在将满未满的临界点上,用藏着生命的韧性,从而对“内卷”现象好好反思。
当小满遇上“5·20”,又像一种提醒。告诉我们对生活多一点感恩,用心地感受爱,认真地创造爱,知足地拥抱爱,珍惜地回馈爱。虽偶有微澜,或是骤雨侵扰如常,却总能在低谷中,看到“得”和“希望”的一面。
清代画家吴冠中在《故乡》系列作品中展现“半塘清水半塘荷”的意象,正是小满美学的最佳注脚。这是中国绘画的一种至高境界,名曰“留白”,这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人生需要留白,还有许多可能,还有许多空间,让人进步,让人联想,让人留恋。
“小满胜万全”的金句,源于道家‘物极必反’的辩证逻辑。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一思想,被后人喻为富有“小满”的哲理。所以说,人生不必纠结完满。大成若缺,“小满”便好。
难怪古人言:“满招损,谦受益。”小满是对丰足的敬畏,也如处世的留白。君子之交淡如水,花未全开月未圆,滿院薔薇,你只取一朵,凝视她的那个瞬间,也许已在心里成为永恒。恰似好友,见字如晤。
从古到今,一年四季的节气中,最具禅意的存在要数小满。它以“小得盈满”的姿态,道尽了人们思维有变通自通达的生活态度。总的来说,心有盈余,是小小的充实、淡淡的满足,更是进退自如的底气。
少则患得,多则患失,江河满过了堤岸就会泛滥,心念满过了气量就会武断,这世间本没有满,有的是自满。如果满的是对雨的期待,那小就是对雨的规戒。当然,盈而未满,恰到好处,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可以借鉴小满的智慧:在忙碌中保留一份从容,在进取中坚守一份淡泊。如《菜根谭》所言:“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正是人生最美好的状态。希望活在当下的我们,亦如小满不疾不徐,自有天地。
人若自满,便难有进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自然之道。走进夏日可爱的时光,唯有小满天,独属人间的美景。我们不必追逐惊天动地,在闲暇之余,听一首歌谣,沏一壶清茶,写一段文字,书一笔清浅,让日子在夏天的红情绿意中,不骄不躁地淡然前行。
“小满即安”的理念,诠释了小有所得,小有所望,小有知足,小有可期的豁达。这不喜不愁的平常心,就是幸福难得的样子。愿我们以小满为尺,丈量生活的分寸;以适足的欢喜,去搭建一段光而不耀、日有小暖,岁有长安的小美好;以谦卑为怀,绽放生命素雅之花。
2025年5月21日晨写于江陵
作者简介:袁丹银、男、生于1958年、中共党员、荆州市江陵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以笨拙之笔记录点滴的生活,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的花朵,永远放歌在文学的路上。闲暇之余,擅长诗歌、歌词、朗诵诗、随笔散文等,曾在报刊、电台、网站发表文学作品千余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