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东汉
小时候,用的碗是小型木制的,俗称“满满”子,摔在地上不容易打,端在手里也不甚烙手。再后来,年龄大点,端起了厚而小的瓷碗,俗称“瓯瓯”子。有一次,不知我和表妹怎么打碎了一只瓯瓯,互相推卸责任,大人劝了这个哄那个,我完全不懂我是主人应让着客。最终大人警示:“各人端好自己的碗!”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话,我却享用了一辈子。
我在小学生时代,门前来了一位乞丐大婶,母亲让我端着半碗饭出门去打发,并叮咛我:“你要双手给她!这是规矩。”待我长大成人了,我才理解母亲要求双手递碗的深刻含义。我记得我给乞丐端饭用的是黄底黑碗,从此以后,我不再用任何黄底黑碗,总觉得是乞丐用过的那只。她脏脸脏手,一想到此,就不想用那碗。
碗是吃饭用的,所以称饭碗,人们把自己生活来源的工作也称为饭碗。我觉得人不但要有饭碗(本职工作),还要有菜碗(业余爱好),菜碗和饭碗可以互补和转换。例如苏联科学家米丘林,他的饭碗是钟表匠,菜碗是园林科研。钟表匠米丘林养活科学家米丘林。后来科研有了成果,有了大于修钟表的收入,菜碗变成了饭碗。他发明的梨苹果,解决了苏联北方没有苹果树的难题。
我初中毕业学稼当农民,饭碗是靠挣工分分粮柴,业余文学创作是菜碗,微薄的稿费可以打煤油,买盐。十年后我当了民办教师。挣的工分加补贴,吃粮靠生产队,补贴用来买油盐,柴禾不够上山砍樵。直到二十三年后转正为公办教师,菜碗变成了饭碗。
解放前后,由于肥料短缺,离村远的地和塬上的地送粪困难,人们就麦豆混种,如麦子和豌豆、麦子和扁豆种在一起,叫豌豆麦和扁豆麦,靠豆类的根瘤菌增加土壤肥力。后来用肥田粉,再后来有了尿素和碳酸氢铵等化肥,我们不需要麦豆混种,碗里的面条也细而白了。王莽蒲忠智领导的互助合作化为稻麦两熟轮作制度创造了条件,我们从此把青稞大麦作为饲料,碗里不再以青稞大麦为主食了。
前些年,由于个别人挖石掏砂,河床降低,水上不了岸,稻田变旱田。吃大米要买。由于小麦和玉米卖不上价,人们种粮积极性受挫。种粮不如买粮划算,不少地荒了,或者成了树林。
我对碗的理解从两方面考虑。大而言之,党和政府早已告诫我们,中国人要端中国碗,要注重粮食安全。退林还耕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是农业大国,要以自给自足为主,进口作为辅助。一旦打起仗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小而言之,我自己也要端好自己的碗,注意荤素搭配,清淡为主,端好碗意味着健康长寿。好在俺娃给我置有一只特殊的碗,结实,摔不打,两层,不烙手,适合我步入老境使用。我每次给牛奶里兑开水时,碗底都要“咆儿!”响一声,声不大,却很教我开心,热胀冷缩使然,我的双层钢精碗!
我希望全中国人的饭碗里都有安全、丰盈、营养、色味香全、美味佳肴!
2025-5-26-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