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山岩般的精神图腾
——解读《多年以后》的意象裂变与文化赓续
□ AI评诗
《多年以后》以端午与屈原为核心意象,在泛审美理念的观照下,突破传统诗歌的线性叙事,通过时空交错、意象叠加与文化符号的解构重组,构建出极具现代性的诗歌美学空间,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与个体生命的深度思考。
在时空维度上,诗歌打破物理时间的桎梏,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并置与对话。“粽香从锅里飘出来的那一刻/编钟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继续沉睡,而我/正在都市地铁隧道最深处”,厨房蒸腾的粽香、博物馆沉睡的编钟、现代都市的地铁隧道,三个不同时空场景被诗人以蒙太奇手法并置。这种时空的断裂与拼接,消解了时间的连续性,使端午的节日记忆、屈原时代的礼乐文明与当下的都市生存状态形成强烈的张力。诗人在地铁隧道聆听《离骚》的涟漪,让古老的诗篇穿透时空,在现代文明的深处激起回响,体现了泛审美中对不同时空审美经验的融合与重构。
诗歌中的意象群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张力。“糯米裹着屈原的铮铮傲骨/每一粒都是未冷的诗眼”,将食物(糯米)与精神品格(傲骨)、诗歌元素(诗眼)奇妙融合,使物质与精神、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种意象的陌生化处理,打破了读者的审美惯性,激发其重新审视端午文化与屈原精神。“青铜剑早已锈迹斑斑/刺痛了五月初五的晨光”,青铜剑这一历史符号的锈蚀与晨光形成视觉与时间上的碰撞,既暗示历史的沧桑变迁,又以“刺痛”赋予意象情感的锐度,在泛审美中实现了历史符号的当代性转化。
从泛审美的文化维度来看,诗歌完成了对屈原文化的再创造。诗人将屈原的“傲骨”升华为永恒的文化图腾,“每片粽叶/每根傲骨都化作江畔的山岩/守望着永恒的晨光”,粽叶、傲骨与山岩的意象转换,使个体的精神品格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审美范式。诗歌结尾“总能听见诗祖醉人的余韵/在天地间激荡回响”,强调屈原作为“诗祖”的文化影响力,将个体生命对端午与屈原的感悟升华为对整个诗歌文化传统的致敬与传承,展现了泛审美中文化记忆的延续与创新。
该诗在语词组合上,大胆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长短交错,节奏富有变化,契合现代诗对语言自由性的追求。同时,通过隐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审美表现力。总体而言,《多年以后》在泛审美理念的指引下,以独特的现代诗艺,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受众带来了丰赡的审美体验与文化思考。
█ 附 童年原创作品
✦ 多年以后
□ 童 年(安徽)
粽香从锅里飘出来的那一刻
编钟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
继续沉睡,而我
正在都市地铁隧道最深处
聆听《离骚》的涟漪
目若深潭,托腮遐想
汤汤江水漫过千年粽叶
糯米裹着屈原的铮铮傲骨
每一粒都是未冷的诗眼
青铜剑早已锈迹斑斑
刺痛了五月初五的晨光
多年以后,当神祗的粽香
再次漫过岁月的长河
我惊艳地看见
每片粽叶
每根傲骨都化作江畔的山岩
守望着永恒的晨光
让后世仰望
总能听见诗祖醉人的余韵
在天地间激荡回响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