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光里的眷恋
作者/于德宽
端午,是时光长河里的熠熠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晨曦微露,艾草与菖蒲在微风中轻舞,它们的清香,悠悠地弥漫在街巷。那是家的味道,是儿时的记忆,是岁月沉淀的温暖。
集市里,五彩丝线在摊位上交织,每一根都缠绕着祝福与期许。人们精心挑选,为亲人编织幸运的手环,让美好的祈愿相伴左右。
妻子的双手灵动,粽叶在她指尖翻转,糯米、红枣相拥入怀,再用马莲系紧,一个个饱满的粽子便诞生了。灶堂里的火熊熊,锅中的粽子翻滚,那是家的温馨在升腾。
辽河边上龙舟飞驰,鼓点激昂。健儿们奋力挥桨,溅起层层浪花。呐喊声、欢呼声,交织成一曲奋进的乐章,传承着千年的力量。
端午,不只是一个节日,它是思念的纽带,是文化的传承,是镌刻在心底的眷恋。在这一天,我们品味历史,感受亲情,心怀对未来的憧憬 。
自由诗·端午乡韵
作者:平凡(河北保定)
在鸡鸣唤醒的晨曦
端午的歌谣,在炊烟里升起
艾草的清香,爬满农舍的墙壁
似岁月悠长的记忆
村头老树下,阿婆摆开竹匾
五彩丝线,缠绕着童趣
那是祈福的符号,民俗的胎记
系在手腕,系住岁月的静谧
汉子们从田埂匆匆赶回
汗水还在额头熠熠
赛龙舟的号子,已在心中响起
那是力量的呼喊,传承的旋律
溪边,姑娘们洗净粽叶
如玉的手,舞动绿色诗意
糯米红枣,填满对生活的期冀
包出的,是日子的甜蜜
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
嘴里念叨着古老的故事
屈原的精神,像阳光洒在心底
在懵懂中,播下文化的籽粒
炊烟渐浓,粽子的香味四溢
一家人围坐,笑语满席
农村的端午,简单又浓郁
在时光里,坚守传统的阵地
那是故乡的烙印,心灵的归依
年年岁岁,从未远离
端午
作者/无为
一日一节为一人
千古传颂思忠魂
艾草青青立户门
粽香氤氤盈清晨
丹心榴花红欲焚
龙舟竞度声似雷
五彩结丝捆瘟神
寰宇清平屈子心
忆割麦--端午有感
榴红坡青杏子黄
算黄算割催耳旁
麦熟天热惜天长
割捆挑晒全家忙
东坡奔走西坡趟
抢收抢种抢太阳
退耕还林众称颂
负手遥望忆麦香
今日端午,粽香盈盈,暑气腾腾,多数人清享阴凉。
往昔的背着太阳淌着汗,急急忙忙抢收割的场景历历在目。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滋养我成长的土地。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恩党和政府带领我们奔走在幸福的路上。让我们吃着细米白面而免却耕田劳做之苦。何其有幸,让我们见证了几千年农耕社会的变更,科技强国、振兴中华,屈子有知,汨罗还魂。
屈原颂
作者/蜀人布衣
战国风云漫,楚地起苍黄。
屈子降于秭归,才情耀若星芒。
生逢乱世多舛,志欲挽国安邦。
怀王曾倚重,委以左徒之任,
合纵抗秦,谋略绽华光。
朝堂纵横捭阖,言辞犀利无双。
奈何奸佞环伺,谗言似箭如霜。
上官大夫妒贤,郑袖弄权深藏。
张仪巧舌如簧,靳尚助纣为虐,子兰昏庸荒唐。
美政蓝图遭毁,理想之舟遇狂浪。
被疏失宠,屈子心伤。
流放之路漫长,漂泊于鄂渚沅湘。
舲船逐波,看尽残阳如血,寒江凝霜。
心中的火从未熄,笔端的墨仍滚烫。
《离骚》吟出,倾诉心中的怨与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那是信念的光。
《天问》声声,叩问天地玄黄。
宇宙万象,历史兴亡,皆入诗行。
《九歌》缥缈,祭祀着神灵的殿堂。
湘君湘夫人,情思悠悠,千古流芳。
郢都沦陷的噩耗,如雷轰顶,震碎心房。
山河破碎,何处是故乡?
汨罗江畔,身影彷徨。
举世皆浊,唯他独清;
众人皆醉,唯他独醒。
举世无人懂,他的志向与哀伤。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那是最后的绝响。
纵身一跃,江水滔滔,激起千层浪。
从此,汨罗江畔,岁岁粽香。
龙舟竞渡,那是对他的敬仰。
锣鼓喧天,追寻他的忠魂,不舍遗忘。
他开创的楚辞,如长河浩荡,润泽后世诗章。李白豪放,汲取他的浪漫想象。
杜甫沉郁,传承他的家国担当。
苏轼豪情,也有他的影子深藏。
千秋万代,他的精神永放光芒。
爱国的火种,在华夏大地,熠熠闪亮。
如今盛世,山河无恙。屈子若有知,
应感欣慰,笑看这太平景象 。
端午时节忆屈原
文/朱电生(山东)
汨罗江的涛声漫过千年,
粽叶裹藏的诗行,仍在发烫。
龙舟的桨划破水面,
每一道波纹,
都是《离骚》未写完的断章。
艾草在风中摇晃,
丈量天空与江水的距离。
糯米的香甜沉入江底,
喂养着青铜剑的纹路,
那些被鱼群传诵的悲伤。
楚天的云压低了暮色,
九歌的余韵在节气里生长。
当雄黄染红五月的门楣,
所有的漂泊,
都找到了锚点的方向。
端午江边的抒情诗
我用怀旧的心情
来打捞起屈原的《离骚》
用菖蒲和艾草
编织你每片苇叶都裹着的
你纵身时溅起惊天动地的浪花
和那声声悲愤的仰天长叹
鼓声突然呼唤时
有人把艾草插在门楣
如同插着未拆封的谏书📖
而龙舟划过的水面
渐渐地浮起了你消瘦的倒影
在龙舟划开的水面——
两千年的追问
凝成一种
不肯融化的糯米粽香
你留下的空白
比汨罗河更深更长
我们年年用绿茶色的粽绳
来丈量屈原用生命写下的诗文
却始终表达不完你伟大的愛国情怀👍
只有江水懂得
把所有的离骚
都翻译成
激情的波浪
不断地拍打着
每个怀才不遇的失眠之夜
都闪耀着星星眨眼的光芒✨
曙光在前
整条汨罗江开始清醒起来
用九歌的调子
轻轻吟唱
你激情澎湃的诗意
突然在曙光的远方里
都重新萌发出许多嫩绿的新芽🌱
葱茏着无尽的诗情画意🌱🌺🌱
排律 端午情思
文/谨言(河北)
争渡汨罗看棹航,欣包角粟众家忙。
诚心切切抛香叶,祭道迢迢破碧泱。
历载今朝临盛夏,生平度岁又端阳。
清风托日耀东麓,仲夏流光浴梓桑。
似火海榴争璀璨,如烟江渚泻苍茫。
子规啼透千般绿,麦浪翻开一页黄。
长祷屈诗哀愫悼,酒随弱水洗悲觞。
楚词奉韵吟奇士,书颂先贤忆妙章。
诗词二首
作者/ 郭 颖
忆昔过秭归屈原祠感旧
岁岁骚节暴雨狂,似将屈子洗冤殇。
孤舟载梦摇三楚,卮酒招魂酹九江。
万里乾坤一汩水,千年风日几端阳。
国亡身殒今何在?惟见祠头那柱香。
游屈原祠感吟
舟行万里秭归潮,正是端阳故里糕。
大志忠贞歌浩荡,修能明治颂离骚。
九章天问诗词赋,万世泽遗日月昭。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民俗至今朝。
诗词三首(新韵)
王楼(内蒙古)
(一)七律*端午节念届原
每逢端午念屈公,米粽香包汨水呈。
可叹忠臣遭佞妒,更惜志士被君抨。
怀石含恨江心跳,忍痛衔冤热泪零。
自古贤良多命舛,小人当道恣横行。
(二)浪淘沙令*端午节缅怀屈原
端午雨濛濛,天泣屈公。勇肩正道献忠诚。奸佞当权遭陷害,楚众同情。
壮志震襄荆,坎坷终生。外交内政并精通,一片丹心如皓月,光照苍穹。
(三)海棠春.端午怀屈原
楚江滚滚东流去。浪淘尽、佞臣污迹。屈子唾奸贼,突兀孑然立。
葬身汨水因持义。地塌陷、苍天啜泣。酹酒飨英灵,摆供忠魂祭。
端午,时光的歌谣
文/张华应(安徽)
在时光长河褶皱间
端午似古老歌谣轻轻漫延
阳光倾洒,点亮五月诗篇
汨罗江畔风语呢喃
千年前屈子身影卓然
峨冠博带,衣袂翩跹
那是时代的骄傲与风范
目光穿透历史雾霭
心怀楚国兴衰、苍生期盼
奸佞蔽日,理想折翼黯淡
“路漫漫其修远兮”誓言悲叹
楚国破碎,灵魂无处可安
毅然投入汨罗江波澜
五月初五成永恒纪念
晨光未醒人已忙乱
河边采来粽叶鲜妍
翠绿清香,勾起童年片段
糯米浸泡,等待美好遇见
多彩馅料,藏幸福密码串串
包粽似指尖舞蹈婉转
翻转间裹满思念与祝愿
三角四角,藏家的温暖
小火慢煮,粽香飘满巷陌间
龙舟竞渡如激昂诗篇
江面飞舟似箭离弦
鼓点敲响,唤醒沉睡力量
桨动水花,呐喊震彻云天
团结奋进,为荣耀而战
岸边人潮如海翻涌
欢呼加油声浪重重
孩童奔跑,五彩绳系美梦
老人微笑,忆往昔岁月匆匆
端午欢乐肆意流动
菖蒲艾草门上悬种
绿色希望守护安宁梦
雄黄驱晦,香囊芬芳盈袖
习俗传承先辈智慧情浓
端午交融历史与现实时空
让我们停下脚步细品传统
无论身在何方
心向家,共享粽香情长
《端午书怀》
文/迅飞
端午悄至,碧艾垂门。翠绿枝叶轻拂雕梁,艾草清香裹挟着千年祈愿,在檐角巷陌间悠然流转。
江面上,龙舟如箭离弦,破浪疾驰。鼓点骤响,似惊雷裂空,桨手们齐声呐喊,与浪花翻涌之声共鸣,激荡出端午最热烈的乐章。粼粼波光中,每一次挥桨都承载着对传统的致敬,每一声号子都饱含着对未来的期许。
汨罗水悠悠,仍在诉说着千古忠魂的悲怆。粽香袅袅,角黍浮沉,是后人绵延不绝的追思;一卷《离骚》,墨痕中凝结着屈原对家国的赤诚与坚守。他的浩然正气,穿透岁月长河,直贯天地,化作华夏儿女心中永恒的精神丰碑。
岁岁端午,思忆忠骨。这跨越时空的精神薪火,在一代代传承中愈发炽热,于新时代的晨光里,继续照亮文化前行的道路,绽放出夺目光芒。
一一乙已年小满前日
律诗3首
文/宋宜金(上海)
一、过楚江
文/宋宜金(上海)
晨曦逢路楚江迎,碧水微波舟楫轻。
两岸青山松柏茂,一隅寺庙梵钟鸣。
远寻黄鹤飞云雾,近识屈原投汨澎。
落日深林归倦鸟,升车高阁倚佳情。
二、端午得句
文/宋宜金(上海)
华夷历代俗风光,六合人民庆午阳。
红枣菽茎包角粽,绿絲青叶锦绵囊。
萧森凤舞山尖落,鼎沸龙飞海涘沧。
湘水贾生千世雪,江潭屈子万秋芳。
三、悼念屈原
文/宋宜金(上海)
屈原楚国政声家,德信怀才三品嘉。
博取存高丹志远,强推严律美人夸。
举贤任士追天问,抗厉联齐统地哗。
遭陷离骚含怒赋,汨江殉命映云斜。
七律·屈原 八首
李静(辽宁丹东)
(一)
飘香角黍又端阳,凭吊千秋忆俊良。
天问穷思寻大道,离骚苦咏诉孤肠。
九回沧浪春重返,千载兴亡世未央。
重五今朝酹诗祖,龙舟擂鼓启新航。
(二)新韵
角黍投波缅古贤,谗言蔽日愤难宣。
九章述志昭明月,一卷离骚耀史篇。
廿载浮沉湘水寂,满腔忠悃寸心丹。
至今犹见龙舟竞,破浪争驰向楚天。
(三)
角黍香浮又端阳,龙舟竞渡吊忠良。
千桡劈浪云涛涌,万鼓催风水国狂。
鼓振长天酬夙志,旗扬碧水寄离殇。
灵均若解今朝意,应赋新词续楚章。
(四)
汨水欢腾鼓角催,龙舟竞渡破云来。
双桡击处风雷动,万棹挥时雪浪开。
两岸摇旗声震野,百舸争冠气吞垓。
千年习俗怀忠骨,一脉诗魂祭楚才。
(五)
角黍浮香漾碧江,汨罗千载仰遗芳。
棹开雪浪豪情迸,鼓震云涛浩气扬。
波涌忠魂昭日月,舟驰楚韵续华章。
若教屈子重临世,应赋新篇慨以慷。
(六)
雨洗寒江龙竞游,木兰飞棹溯风流。
云翻墨浪吞千壑,雷裂青霄动九州。
橘颂长歌昭劲节,离骚遗韵泣幽忧。
愿邀屈子观新世,笑看寰瀛尽乐柔。
(七)
汨罗鼓震溅花喧,万棹争驰势若鸢。
彩帜翻空摇赤日,金钲裂岸动苍渊。
舟飞急箭千鳞跃,浪卷惊涛百舸旋。
且看遗风传后世,忠魂不朽耀云天。
(八)
黍粽飘香又午天,龙舟击楫吊前贤。
千桡破雾沧波涌,万棹争流浩气传。
雷动金钲酬夙志,风翻赤帜寄幽绵。
灵均若解今朝意,应赋新篇续雅弦。
(九)
桂殿秋·屈原 (向子湮体)
李静(辽宁丹东)
投黍粽,贺端阳,龙舟破浪棹如霜。雄黄一酹千秋祭,细品《招魂》忆国殇。
(十)
赤枣子·屈原 (欧阳炯体)
李静(辽宁丹东)
劈雪浪,破云舟,棹歌如沸遏飞鸥。香草一襟凝碧怨,《离骚》半卷写风流。
2025年5月22日
归去来兮.屈原祭
作者/张德才
在辽阔的土地上,
虽然不见了你当年那样的烽火,
但依然迴荡着你的天问,
没有人能做出圆满的答案,
因为你的天之问,
象天那么浩渺无尽。
啊,归去来兮!
在茫茫的云海里,
虽然没有了你当年那样的硝烟,
但依然响彻着你的九歌,
环绕着朗朗乾坤,
震撼着生生不息的
中华儿女的心。
啊,归去来兮!
在所有的文化典籍中,
有的作品已经失传,
有的作品已被遗忘,
而你的《离骚》,
却千古流芳,
百世传闻,
“秦时明月不复见,
楚韵离骚犹在耳”,
上下求索激励子孙。
啊,归去来兮!
被束之高阁的你的美政,
已成为后人治国的精气神,
你蒙尘受辱的理想,
已成为后人美好的憧憬,
你投身汨罗,
你拥抱永恒,
你是不朽的诗魂,
你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啊,归去来兮!
历史的长河,
前浪后涌,
波涛滚滚。
你是淘不尽的千古风流,
你是歌不完的爱国忠臣,
汨罗江水涛声急,
讴歌你的满腔热忱,
汨罗江岸百花怒,
你洒遍热血傲昆仑。
啊,归去来兮!
五月初五,
是夏季里的暖春,
是后人祭奠你的节日,
是后人憧憬安康的良辰,
年年户户挂艾叶,
岁岁家家粽香闻,
江河奔涌赛龙舟,
亿万人民现情真。
啊,屈原,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


黑土风情·五月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部队安置伤病员时,我退伍来到米都建三江八五九农场。这个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东北边陲农场,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些与异国相邻的细节:深夜边境岗哨的探照灯光在江面游弋,清晨乌苏里江上空战斗机拖曳的白烟轨迹,对岸传来的鸟鸣与江轮停泊时的水声交响。这些边塞图景如同刻在桦树皮上的年轮,在记忆里愈发清晰。
在物质匮乏的童年,节日是灰白生活中的彩色注脚。东北人把端午节唤作"五月节",这个称呼如同老屋门楣上的艾草香,裹挟着独特的北国风情。那时我总以为这是与南方截然不同的节日——没有龙舟竞渡的喧腾,不见粽叶飘香的氤氲,却自有一派黑土地特有的质朴与温情。
端午晨光未晞时,朦胧中便觉腕间一凉。母亲给我们系上五彩丝线,在晨光里流转着茜草、靛青、藤黄交织的微光。邻家关里人(山东移民)缝制的布艺荷包在孩童襟前摇曳,我家虽无此物,但父亲总会踏着晨露归来。他手持镰刀的身影剪开淡青色天幕,肩头艾蒿的苦香与柳条的清冽在晨风里缠绵。父亲将艾草仔细插在茅檐,柳枝悬上门楂,再挂起彩纸叠的葫芦——那些坠着流苏的七彩精灵,在晨风里翩跹起舞,恍若要载走所有邪祟。
母亲总赶在日头爬过江面之前,用艾蒿煮的温水为我们净面。麦田里的晨露尚未蒸腾,我们赤脚奔过齐膝的麦浪,让沾着甜味的露珠滚过面颊。这时节的麦苗青涩得像少年的心事,在晨风里沙沙诉说着成长的秘密。
灶间升腾的炊烟裹挟着节日的香气。清晨是鸡蛋与面片汤的温润,正午则是野菜饺子的清香。母亲巧手调制的鸭子芹馅,在粗瓷碗里碧玉般莹润。我蹲在灶前添柴,看水汽托起芦苇盖帘,韭菜与豆油的芬芳漫过茅草屋檐。那年的端午记忆格外鲜活——晨起采蘑菇时弄丢了夹把刀,忐忑归家却见姐姐笑着打趣:"咱家饺子是用弟弟的镰刀换的。"这句玩笑竟在岁月里酿成了琥珀,每当端午便在心尖轻轻摇晃。
而今双亲已逝,松嫩平原的麦浪化作记忆里的波纹。但每逢端午黎明,腕间似乎仍有五彩丝线摩挲的触感,鼻端依稀萦绕着艾草与柳枝的清香。那些插着彩葫芦的茅檐,那些盛满晨露的麦田,还有母亲包饺子时垂落的发丝,都在这个被称作"五月节"的日子里,化作北国天空永不褪色的虹。
作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新发家和城2025.5.21.
端午感怀
五月的风热烈奔放,
五月的水浩浩汤汤,
在大江南北的河汉港汊上
千舟竞发,万夫同力,
锣鼓震天,呼号激昂,
这端午节的龙舟竞技啊,
逾越千年源远流长。
她抒说一个悲壮的历史故事,
纪念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传承一种精粹文化的亮光。
两千多年前一个叫屈原的人
为了自己国家的生存,
不怕革职,不怕流放,
冒死劝谏国王,
因国破的愤怒而抱石沉江。
他在黑暗中寻求爱国的理想,
把爱国写成惊天动地的诗章。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愤懑写离骚,问天写九章。
写出了民族的智慧,
写出了民族的担当。
两千多年来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龙舟、艾叶和粽香,
五彩丝线缠绕祝福和希望。
把屈原精神代代传唱。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
但世界仍硝烟弥漫,
贪婪的魔鬼让我们面临生死存亡。
我们不能沉睡要和屈原一样清醒,
牢记历史的国破国殇。
我们不能沉沦于纸醉金迷,
不能沉醉于升平舞场。
千舟竞发凝聚民族的力量,
实现国家复兴和希望,
民族要有一种精神,
在大变革中弄潮,
创造华夏新的辉煌。
七律•端午情
龙舟飞渡旌旗竞,遍插薰香祭楚殇。
棕角催心悲故国,激情蒲酒悦今乡。
离骚不朽千秋颂,天问辉恒万代扬。
屈子精神昭日月,端阳雅韵永流芳。
七律•端午吟
李有宗 宁夏中卫
麦浪翻波蒿艾旺,百花争艳杏甜黄。
滋心甘露闪光彩,润叶晶霖洒吉祥。
北域欢歌关税胜,南疆起舞立威煌。
纪怀屈子飞龙竟,庆祝邦昌漫粽香。
七律 • 端午祭
李有宗
漫野碧波蒿艾绿,龙舟竞发百江漪。
北疆长白吟英魄,南域汨罗叹屈悲。
虽愿节期须道贺,但希祭日莫欢熙。
小康神圣祥光兆,才子如云遍地诗。
五律•端午哭屈原
李有宗
爱国忧民耿,联齐盼楚强。
怀才遭陷迫,抱恨侍君荒。
举美能贤政,修明正法章。
贬流心绝望,身殉照沧桑。
五律•端午思屈原
江闹龙舟赛,迎魂探楚湘。
艾馨弥宇沁,粽味漫坤香。
碧水吟心屈,青山映德芳。
耿忧身殉国,怀恨赋骚章。
五律•端午祭屈原
李有宗
华夏山河锦,风流脉韵长。
文明煌万载,智慧耀千荒。
国破英豪涌,时坚忧子慷。
楚骚光焰在,端午祭魂殇。
卜算子 • 端午抒怀
苏轼体
李有宗
骤雨密云腾,怒啸悲风漩。
帝遣天神吊屈原,魚散千江婉。
中华英豪多,国荡忠臣显。
竞发龙舟万物春,海晏神
州旦。
18号
(一)七律 适逢端午怀屈原
端阳重五祭贤良,汨水悲情万古扬。
角黍沉江思屈子,龙舟竞渡感穹苍。
雄黄祛鬼驱邪祟,蒲艾悬门保泰康。
千载离骚传浩气,九歌天问永流芳。
(二)水调歌头 端午(毛滂体)
作者/草原风
楚浪千堆雪,
独向汨罗舟。
楚辞天问,
遗恨空掷九章愁。
角黍沉江不悔,
蒲艾驱邪非瘦,
孤月照清流。
纵有离骚在,
谁解郢都秋?
千帆竞,
蒲剑舞,
鼓声稠。
千年鳞甲,
未冷犹作浪中讴。
且看龙舟破雾,
再拾椒兰织梦,
薪火续春秋。
莫叹湘波远,
风骨在金瓯。
端午节的歌
八百里秦川诞生了楚辞
楚辞中的《离骚》
是历史岁月长河中的一座灯塔
《九歌》《天问》
是扣向三秦大地的一把利剑
是压抑心中已久的呐喊
是刺破封建统治者的一声春雷
当理想和抱负被枷锁困住
信仰和志向被囚笼锁住
生命受到威胁时
三闾大夫的脊梁没有折腰
三闾大夫的头颅更没有垂首
带着微笑,坚毅和期盼
汨罗江的纵身一跃
虽没有埋葬封建统治王朝的江山
却彻底唤醒劳苦大众的觉醒
一枚枚粽叶仿佛一把把长剑
一颗颗粽子恰似一颗颗惊雷
汨罗江畔激起滔天浪花
三秦大地彻底唱响
江畔的鼓点,是激昂的信仰
五彩线的脐带,是岁月里的星光
每一次浪遏飞舟都是灵魂的高歌
端午节的歌声春秋里飘荡
粽叶释放了你千年的忧伤
艾草香里为你立了千年丰碑
你的灵魂不用再去探寻
回来吧,这是你企盼的港湾
归来吧,这是你向往的故乡
你的那首《天问》
后人为你续写了新的篇章
龙的传人都是你的亲人
2025.05.18


端午:粽香里的千年守望(散文)
作者/张学礼(山东广饶)
端午的晨光,裹挟着艾草的清苦漫过窗台。当第一缕阳光吻上斜插屋檐的艾草,这个浸润着千年时光的节日,便在粽叶的翠绿里悄然苏醒。
街巷飘满粽香。青碧的粽叶裹着糯米、红枣与鲜肉,在沸水中翻滚,咕嘟作响,恍若从时光深处传来的古老歌谣。老人们围坐一起,布满老茧的手娴熟地折叠粽叶,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岁月的故事。孩童们嬉笑奔跑,额间的雄黄印、腕上五彩丝线在阳光下闪烁,那是长辈们寄予的平安祈愿。
汨罗江畔,水波悠悠。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纵身一跃,化作永恒的传说。屈原的身影在历史长河中愈发清晰,他怀着赤诚与热血,却无奈于世事浑浊。《离骚》里泣血的呐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跨越千年仍在耳畔回响,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坚守理想,追寻正义。
江面之上,龙舟竞渡。一条条龙舟如离弦之箭,划破平静水面。桨手们齐声呐喊,动作整齐划一,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晶莹闪烁。船头的鼓手奋力击鼓,激昂的节奏似要唤醒沉睡的江水。两岸欢呼雷动,加油声此起彼伏。龙舟承载着人们对力量的向往、对团结的赞美,更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岁月流转中始终焕发蓬勃生机。
端午不仅是味觉与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精神的传承。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生动体现,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个节日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能忘却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不能丢弃对家国的热爱、对正义的坚守。
暮色渐浓,屋檐下的艾草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似在诉说古老故事。桌上粽子的余温尚在,龙舟竞渡的场景仍在脑海回荡。我们带着对节日的眷恋、对未来的期许,走进新的时光。愿端午粽香永驻心间,愿屈原精神激励我们在人生路上坚定前行,让这个古老节日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独特光芒。


端阳的交响(原创)
作者 刘国平(湖北)
在时光长河的幽深处
粽叶的清香悠悠泛起
那是端午的信号弹
炸响在岁月的天际
翠绿的粽叶
如历史的书页展开
包裹着糯米的纯白
恰似包裹着千年的情怀
每一颗红枣
都是岁月沉淀的赤诚
镶嵌在米的世界里
等待一场热烈的相逢
当蒸汽弥漫了厨房
粽香开始启程远航
它越过山川
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
飘进古老的诗篇里
与屈原的灵魂撞个满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千年的浩叹从未更改
诗韵在空气中流淌
和着粽香编织成网
打捞起那些沉睡的记忆
和着江水奔腾的力量
龙舟在波涛中竞渡
似离弦之箭划破迷茫
鼓点震落了星辰
唤醒了沉睡的梦想
岸上的呐喊
是民族凝聚力的交响
每一声都在呼喊
传承与奋进的光芒
粽香飘万里
飘进了人们的心坎里
诗韵颂端阳
颂出了民族的骨气
在这传统的节日里
我们品尝的不只是粽子
更是那绵延不绝的文化
在血脉里深深铭记


端午抒怀
罗中兴
艾草悬在门楣
像时光折成的书签
夹在岁月的褶皱里
藏住千年的芬芳
汨罗江的水
至今仍在流淌
浪花翻涌着
是屈子未说完的诗行
粽叶青翠
裹着糯米的绵密
咸蛋黄的金黄
是沉淀的思念在发光
解开粽叶缠绕的绳结时,
我触到了三千年未溃散的糯香。
沉在江底的月亮,
突然咬住我的指尖。
米粒在蒸笼里复述,
某段被煮得发白的誓言。
而我的牙齿,
正测量一颗红枣的,
甜度与核的硬度。
每只龙舟的龙骨下,
都压着未说出的韵脚。
鼓点把水波锤成金片时,
我们正用艾草,
把门楣写成的,
一行绝句。
五彩丝线缠绕
系住儿时的欢笑
龙舟划破水面
溅起的水花
映出祖辈的脸庞
在这个粽香弥漫的日子
我们以诗为舟
在历史的长河里
打捞那些不灭的精神光芒
让古老的传说
在新时代的晨光中
继续生长


童年时的粽香(原创)
作者/赵淑梅(辽宁)
又到了端午
记忆中的粽香
随着艾草的气息在眼前弥漫
灶台边
妈妈的身影匆匆忙忙
咸鸭蛋在竹篮里打晃
还有偷吃红枣时手背挨打的那记轻拍
像老唱片的调子
在心底循环播放
天还未透亮
妈妈就披着星光起床
被水浸泡一夜的糯米
盛在粗陶盆里发着白生生的光
瓷碟里的大枣饱满油亮
看的我直咽口水,心里急得慌
“小馋猫又来了?”
妈妈转身时,围裙带扫过风箱
她用沾着糯米的手
轻轻抚摸我的脸庞
“等会煮好了,管你吃饱撑得肚皮发亮。”
妈妈将粽叶卷成小漏斗一样
将雪白的糯米往那里放
再嵌入两个大红枣
最后用马莲草缠出蝴蝶结
立体又漂亮
火苗舔舐锅底的声响
和着妈妈哼的老调
把时间煮的浓稠绵长
“噗”的一声,冲出重围的粽香
混着艾草味在屋子里横冲直撞
剥开粽叶的瞬间
白雾裹着糯米香扑进鼻腔
咬一口软糯的粽子
蜜饯似的枣子在齿间爆开甜浆
如今的端午
少了人间烟火气
超市里粽子都是真空包装
唯有记忆中的粽子,带着柴火的香
妈妈的笑容
暖暖的灶膛
童年的粽香
在时光的褶皱里,永远珍藏


五月飘粽香(外一首)
——端午节在曲阜
文//徐志忠(辽宁)
五月初五麦儿黄
端午時节飘粽香
到曲阜、过端阳
七位游子访孔乡
中华文化悠悠长
屈原投身汩罗江
韵离骚,九歌唱
家国情怀英雄殇
上下求索诗魂尚
中华龙人屹东方
吃粽子,龙舟荡
民族精神全球扬
外一首
你我共端阳
我站辽河畔
你佇汩罗江
一曲吟端午
家国情怀放
北国八十翁
举杯九歌唱
屈子忠贞骨
离骚绘彩章
天问传千载
九州凯歌扬
遥指桃花源
你我共端阳


古风 端午情
作者/邓文华
端午佳节彩旗扬,龙舟竞渡浪花狂。
屈原忠魂今何在,汨罗江畔水茫茫。
鼓声阵阵国人急,龙舟如箭破浪航。
江面波涛翻涌处,英魂犹在显威场。
龙舟赛罢情未尽,笑语欢声满江乡。
诗词句句情难尽,屈子遗风永流芳。
包粽子时思往事,泪湿衣襟意难忘。
粽叶飘香沁心肺,糯米软糯情意长。
历史长河悠久卷,千载传承永不忘。
端午佳节同欢庆,诗情浓郁韵悠长。


端午
文/卢进国(湖北监利)
又到端午节
远方的龙舟在河面上竞赛
呐喊声,响成一片
这一天,荆楚儿女打捞起悲壮的诗魂
此时,飘香的粽子摆上了餐桌
香甜可口的粽子
吃进嘴里
甜在心里
我缓缓地掏出了记忆的钥匙
回忆起
三闾大夫屈原
在二千多年前的楚国大地上
用激情作答卷
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的诗篇
这一天
诗人满怀亡国的悲痛
把自己托付给了汨罗江水
汨罗江上,溅起的浪花
满是呜咽
江畔,片片艾草
像是疗愈那朵河殇的云
如今,我停下匆忙的脚步
漾开着风俗的印迹
怀念着一位伟大的诗人
27号
祭屈原
在与汨罗江血脉相连的河流中
我执着地漂洗着诗歌的魄魂
将那些藏在文字褶皱里的历史尘埃
在水流的摩挲下渐渐洗显出他的坚贞
岸边棱角分明的石头
是时光淬炼的利刃
我握紧它
用力叩击涛涛冮面
在撞击中迸溅出碎玉晶莹
浪花如不屈的头颅
似在诉说着千年前那场未竟的抗争
我俯身凝望深邃的江面
听到屈原怒吼的声音
那是冲破岁月禁锢的激情
《离骚》的歌韵裹挟着千年风霜
从历史的长河中奋勇奔腾
那字字泣血的呐喊
如战鼓般震彻荆楚大地
唤醒了沉睡在这片土地下悲怆的灵魂
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家国的眷恋每一句话语展露对奸佞的愤懑
在江面上久久回荡永恒不散的英灵
我以一支饱含深情的喉咙
吹奏出心底的伤痛
那低沉而绵长的音调
像是穿越时空的姣碎的悲愤
我登上万丈崖壁
将停驻在远古的香气引入体内
手持刻刀
将《天问》的宏篇巨制镌刻铮铮
一笔一划
都倾注着对真理的追寻
对命运的叩问
一声一叹
让这些跨越千年的思索
在山石间伫立绘制天地永恒
在广袤无垠的天空下
我是一只不知疲倦的飞鸟
寻觅着先祖抒情的歌声
我驾驭着那辆由远古白云编织而成的轻车
穿梭于云海之间
跟随苍茫中的夜莺放声歌唱
歌声里传颂对先祖智慧的敬仰
对诗歌坚韧的传承
在天地间奏响一曲赞歌的永恒
《离骚》的余音袅袅
在声波中幻化成洁白的绒花轻盈地飘散
屈原之后再无屈原
世间再难觅得如此纯粹而伟大的诗人
他是诗歌的先祖
他是一根理想的支柱
是一盏精神丰碑的明灯
我搅动一泓夏日的血雨
让那炽热的情感与江水相融
一同汇入汨罗江中
让血雨溶成对屈原的追思
对诗歌精神的礼赞
更是对永恒理想的坚守
在江水中荡涤出不朽诗篇的声音
滔滔江水激荡着千年文明
将先贤的智慧淬炼成不朽的诗篇
浪花里翻涌着历史的回响
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不朽的光明
大江东去淘尽英雄
唯真理如磐石在激流中闪耀着永恒的精神
七律 三首
文/王鑫
一
端午节缅怀屈原
阴魂汩水祭端阳,振鼓旗飘臀力张。
艾草驱蚊停血食,龙舟扣棹接天长。
千家粽子香香品,万户厨房处处芳。
燕舞祥和欢盛世,骚人作赋诵诗狂。
二
颂屈原
汨水长流颂圣贤,忠良抱石坠江冤。
离骚似鼓开云雾,天问如雷震妙玄。
留下楚辞传后世,育出硕果献诗坛。
龙舟香草端阳祭,永念仙师表寸丹。
三
端午节缅怀屈原
岁岁端阳祭古贤,菖蒲艾草挂门前。
龙舟破浪追云影,角黍飘香忆逝川。
屈子忠魂昭日月,离骚雅韵润坤乾。
百秋风俗今犹在,一曲悲歌入九天。
诗词四首
清平乐·端午抒所见(词林正韵)
蛇年端午,气燥蝉鸣树。
田麦翻金遮黑土,民望丰收常驻。
香囊车售阶边,花样各异色鲜。
小伙匆匆而过,老妈少妇掏钱。
七绝·咏艾草
风吹日晒长田边,
端午门悬兆福安。
碎骨成灰浑不惧,
驱蚊避祟众人欢。
七律·端午感怀
一年端午今朝至,
艾草门庭兆福祥。
雄酒桌前驱恶气,
粽囊釜内散新香。
文人咏赋承平志,
墨客挥毫叹楚殇。
爱国忠魂千古颂,
离骚天问绽辉芒。
七律·端午情思
欣逢端午倍思乡,
过往情形画面祥。
家父喜听屈子戏,
老妈巧做爱心囊。
盘中粽米褢红枣,
杯内醍醐拌石黄。
今见龙舟江水舞,
不闻饭菜少时香。


逢端午,忆屈原
文/张明柱
初夏奔赴盛夏的长河中
经遇一道高坎
让滔滔河水骤然涌起波澜
绽放出朵朵浪花
此刻长河潸然
似乎在呼唤远古的“那个人”
勇于以身许国
用生命践行独清独醒的艰难
果敢纵身一跃
将石化的《离骚》沉入江底
哀痛与绝望中的诗篇
浸满血和泪
爱与忧思中的铮骨铁肩
早已幻化成一座丰碑
魂灵落寞长河
长河里,贮藏着壮志未酬
长河里,涌动着上下求索的真言
生命尽头的救赎
孕育出不屈与鞠躬尽瘁
淬炼出忠贞与赤诚肝胆
从此,人世间
龙舟的鼓点敲醒了日月星辰
命运多舛,感叹中发出“天问”
愤笔将楚辞镌刻于青铜
如今,吾辈在“问天”
北斗指航向,遨游星际间
如今,且看九歌新谱处
飞船客常在,同辉彩云端
故人远去,山河流转
今朝逢端午,共睹盛世颜
端午 汨罗江的怀想
文/褚向平(河北)
怀揣不可摇动的
家国信仰 我已经沿着汨罗江
的江岸 沿着无法逃离的时间
走了许多年 忽然觉得
屈老夫子的形象
越来越如同陶器一样
熠熠生辉闪亮
一朝又一朝的余香
纷纷落在生命的尾声上
我的诗意愈发古老
初夏的晨风中 依然
续写着婵娟千里绝唱
续写着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手握一卷《天问》
牵着一片破碎残云
如何捧出一颗滴血的心
我不知道滔滔江水如何
收留了这最后的命运
组诗三首
一,五月初五这一天
翻开历史的两千多年前,
那年五月初五这一天,
楚国有位诗人名叫屈原,
写就历史的惊诧瞬间。
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
满腔悲愤来到汩罗江边,
纵身一跃江水四溅,
谱写一首壮烈诗篇。
华夏历史的两千多年间,
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
人们吃着粽子怀念屈原,
粽子弥漫着味道香甜。
赛着龙舟来纪念屈原,
众人齐心划桨奋力争先,
人人吃着青叶粽子,
神州大地四处香遍。
啊,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
华夏的粽子香又甜,
水面的龙舟冲向前!
二,又逢端午纪念屈原
五月端午纪念屈原,
当年屈原悲歌向天,
绝望扑向汩罗江面。
当年的夏天五月初五,
草木茂盛百花鲜艳,
人们顺江寻找不见。
从此留下了端午习俗,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屈原胸怀忧愤的诗篇,
神州华夏流传两千年。
如今人们纪念屈原,
气节精神牢记心间,
华夏颂扬两千多年。
如今孩子们感谢屈原,
留下千古不朽诗篇,
伴着粽子可口香甜。
纪念屈原的习俗不变,
炎黄子孙传承永远,
为了那个追索的信念,
人们创造美好的明天!
三,端午节遐想
因为你的真情 给我们留下
心寄黎民的爱国诗章
因为你的精神 为我们留下
古今传承的家国衷肠
因为你的风骨 让我们有了
纪念先贤的端午时光
因为你的壮举 使我们有了
龙舟竞赛的愉悦观赏
因为纪念屈原 让人们有了
夏季炽热的追忆回想
因为端午佳节 让人们兴起
门挂艾草和身佩香囊
因为粽子飘香 令人们乐于
和平生活中愉悦尽享
因为龙舟竞赛 使人们勇把
奋力争先的精神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