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二十)
我的母亲
文/张美宁
有一首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响了大江南北,历久不衰。每当我听到或咏唱这首歌曲时,心中总是涌现一股热流,眼前浮现出母亲饱受风霜的面孔和为儿女辛苦操劳的的身影,不由得暗叫一声:“妈妈”。
我的母亲出生于一个贫寒之家,家境虽贫,但家教家风严谨,自幼养成明理通情、勤劳吃苦的品质。小时外祖母多病,作为长女的她七八岁就替母亲做饭、看娃、洗衣服,家务活样样都干,为父母解难分忧。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就耽误了她适龄入学的机会,但无怨言。只是看着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送上羡慕、向往的眼光。求学如饥的她,到14岁才插班三年级上学。由于她聪明好学,不但跟得上,且学业优异,毛笔字也写的好,经常帮助老师办墙报。到初中二年级又越级考入西安气象学校,她心花怒放,奋发图强的投入新的学业。但命运不断的捉弄着人,时逢三年困难,只学了一年半,学校下马停办,只得返乡,使理想变为幻想。这对母亲是个沉重的打击。
返乡后,我的父辈三人分家,另立门户,祖父母随我家过活。父亲在县上工作,自强争胜的母亲就一身撑起这个家庭的小天地,承担起一切家务事情。同时,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天天满勤,挣得高工分。在生我二弟的当天下午还在队里劳动。时在农历6月30日,是夏粮分配的截止日,队长不相信,就派人到家探视,确认事实。这个时期,母亲经常是忙活了一天,每到晚上,她铺好被褥,温情的把我们一个一个的送入梦乡,自己却在煤油灯下,不是为我们缝补衣服,就是纺线织布。有好多晚上我都睡醒了一觉,她还在摇着纺车嗡嗡作响。我劝他快睡,他却说再纺几条捻子就睡,一纺就是几个穗子。
上世纪70年代初,母亲被聘为民办教师,这时既要教书,又要操持家务,双层重担压在她的身上。她每天天不亮就把我们叫起来漱洗,背上书包,共同赶往学校。放学回家,急急忙忙做饭、喂猪喂鸡、打扫院子,常常囫囵吞几口饭,又匆匆返校。周末本该休息,却要绞水、磨面、洗衣服、务自留地,忙的不得落活。我们村是旱塬,井深十八丈,且水源缺乏,每次绞水都要东家借桶,西家借绳,三个人绞一次只能取得几瓢泥水,一满桶水就得上下绞三、四次,一大晌才能绞满一瓮水,还要冒着随时有坠井的危险。
我们姐弟四人上初中、高中时,母亲每周都要烙两次馍。清晨天没亮,厨房里就传来擀杖烙馍的响声,不一会儿,一个个像锅盖似的锅盔馍全烙好了,一股麦香味弥漫全屋。我们起床到厨房,母亲说:“快,趁热吃”,而她的手被烫得通红。多年来母亲为我们四人烙的锅盔馍能拉一大卡车。
为了弥补家中经济不足,1989年,父亲从“西农”买回良种“罗丝鸡”一百只。幼嫩的雏鸡,不时的被老鼠吞噬伤害。母亲每晚睡在圈养小鸡的房子里,彻夜不眠,扑打老鼠,保护小鸡。她精心喂养,冬天顶严寒、冒风雪,在田野里挖野菜、拾油菜叶子,切碎搭配饲料,养的鸡产蛋多,产蛋大。每每父亲用自行车推着,在土路上慢慢运行,生怕弹坏种蛋,送到凹底苟家、县城和店张的孵化点,孵化推广。
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我家分得的责任田,主要靠母亲承担作务。只是在“三夏”“ 三秋”大忙时,父亲和我们在假期共同参战,抢收抢种、抢碾抢打。母亲是割麦的能手,一天能割2亩多,13亩麦子,不请麦客,主要靠她收割。有时麦子黄焦了,她就加班收割。记得有一个晚上,她在疙瘩地里割麦一亩多,我和大弟连夜用架子车拉回。麦子打碾后,七八千斤麦粒由她一人拉出背进,晾晒入库。抢种玉米,自家没牛也无机械,就挖窝点种。有几年阴雨连绵,为了不误农时,她披着塑料薄膜,戴上草帽,用木棍插穴点种,仍获丰收。秋季,抢收抢种后,玉米棒子堆如小山,她又是一个人剥皮、编辫子、悬挂、脱离、晾晒入库。母亲就是这样,一年复一年,不辞劳苦,匍匐前行。有时累的躺倒,直不起腰杆,又爬起来支撑着干活,不断的透支自己的身体。
90年代,礼泉大兴果业。母亲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在家里养育果苗,拉水移栽,三伏天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牙接果苗。第三年定植,需要精心作物,更怕被人偷挖。于是,母亲冬天每晚,穿上厚厚的棉衣,手持电筒,独自一人走南往北,不停地来回巡查,冻得浑身发抖,手足通红,从不懈怠。星期天我回家说, “妈,让我去看护吧”,母亲却摇摇头,坚定地说:“你明天还要去学校,快去睡吧”。那些夜晚,我常常在睡梦中听见母亲轻手轻脚的出门,天亮时,悄悄回来。就这样辛苦的保住了果苗。果园建成后,母亲全身心的投入一系列复杂细致而艰苦的果树作物和管理,长达13年之久。劳累过度,落下了病身子。
母亲奉老热亲。她对公婆体贴入微,想其所想,为其所需。老人牙齿不好,他就把饭菜烹饪的熟烂,调的可口,端给老人食用。祖父大病三年,卧床不起,母亲熬药送膳,耐心侍奉。爷爷病间,家中来客不断,她都好茶好饭,热情接待。有一年村上四月会,宾客聚集,母亲坐月子第三天,不顾身体虚弱,挣扎着为客人做饭炒菜,也不慢怠。80年秋,给祖母攒方板,请来两位匠人,她连续七天变着花样,做好饭菜,匠人们感动地说:“我们从来没吃过花样这么多的可口饭菜”。母亲这种贤惠之举,受到了亲邻的赞誉。
母亲的学业未能如愿,后来他就抱着“春花秋实”的愿望,把我们的学习视若神明,非常重视。自己再苦再累、再难再穷,都要供我们把书念成。她在学习上尽力引导和启发我们,在生活上让我们吃饱穿暖,星期天很少叫我们干活,为我们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我们求学上进的云梯。我们幼小时,她就在玩中用小黑板教我们认字、写字、学数数,成为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懂事以后,她常给我们讲:“人生全靠自己,没有什么救世主,学习也一样”。她还给我们讲三娘教子、苏秦刺骨、孙敬发悬、匡衡凿壁借光等古人奋发苦读,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故事,使我们懂得了勤学的可贵。我在上小学时,许多难题都是母亲具体指导突破的。作文最难,是母亲帮助我如何开头,如何组词的。在一篇作文里,她润色了一句:“骑马要骑千里马,戴花要戴大红花”的诗句,这篇文章在学校的作文讲演交流中,赢得了满堂彩。1977年恢复高考,母亲心急如焚,带我投奔咸阳数学名教,号称“刘半堂”刘向德伯伯门下,指点迷津,他虽然话语不多,但却句句点中要害,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解题的窍门,对我以后的考试升学帮助很大。
母亲教育子女宽严有度,从不打骂我们,都是谆谆以导。小时候我贪玩,经常丢笔,有时天天丢,我很害怕,怕母亲责骂,可母亲只是轻声细语地说:“学生用笔就像士兵扛枪一样,丢掉了枪怎么打敌人,反被敌人打倒!”,还说“ 做事要认真,学习要用心”。我记住母亲的话,就效仿鲁迅先生,在课桌的左上角写上“用心”二字,提醒自己,以作警戒。有一个夏天闷热的傍晚,我们想吃冰棍,母亲给钱去买,商店阿姨多找了三元钱,我拿回家给母亲,她当即沉着脸数落我:“做人要诚实,不是自己的钱不能要,把钱赶快还人家”。她的话就像一颗种子,深深的种在我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后来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捡到五角钱,交给了老师,回来说给母亲,她满意的微笑着说:“你做得对,就要拾金不昧”。那是我第一次感到诚实的快乐。母亲就是这样苦口婆心的引导我们好学上进,砥砺前行。
母亲用她的心血营造出这个温馨而幸福的大家庭,母亲用一言一行教会我们勤劳、坚韧、诚善与宽容。母亲为我们的付出,千车也载不尽,万船也装不完。
光阴荏苒。一晃之间,我们姐弟四人都已长大成人,组家立业,而母亲清秀的春容却变得苍色憔悴,满头青丝变成银发,轻快利索的脚步变得蹒跚蹒跚。自强不息的她还在挺着多病的身躯,操劳着家,为我们操心助力。这是母亲把自己的精气神,化作了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全身,化作了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化成了春风,沐浴着我们的心灵。她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儿女身上。
父爱如山,母爱无边。母亲的深恩厚德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母亲的懿德风范是我们做人的楷模,母亲的教诲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母亲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幸福,我们一定要以赤诚之心回报母亲,陪伴母亲,孝敬母亲,让母亲舒心快乐。
慈母育儿爱悠悠,自幼温浴暖春中。掏心掏肺沥肝胆,教养儿女到成人。恩山恩海恩天地,生身之母恩无边。怀抱子孙知母苦,“反哺跪乳”报春晖。
2025年3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