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刘家巷:镌刻在血脉里的城市坐标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我叫周中金,虽不姓刘,却与武穴市石佛寺镇王胜祖村刘家畈垸、老城区刘家巷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这份跨越十五公里丘壑的羁绊,早已超越地名符号的表层意义,化作刻在血脉里的精神图腾,成为我毕生引以为傲的城市印记与文化坐标。
年少时,刘家巷是地图上遥不可及的“武穴街”,十五公里的距离像一道神秘屏障,隔绝着乡村与城市文明。每次颠簸着踏上前往刘家巷的路,内心都翻涌着期待与雀跃。彼时的刘家巷,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便因漕运兴起,成为三省七县漕粮和淮盐的聚散地,街面初成;南宋时,淮安盐御史官刘祐父子在此督运官粮,刘氏族人聚居,让这条街巷有了名字。明清时期,青林堤的建成与江堤的修缮,重塑了码头格局,也让刘家巷愈发繁华——清末,刘姓米店老板倡议,八位名士捐资,麻石铺就的石板街蜿蜒向前;民国时,电影院的黑白光影闪烁,人力车夫的吆喝、杂耍艺人的喝彩交织成曲。我攥紧裤兜里的零花钱,贪婪地打量着街边林立的90余家糙米行,“饶集桢”“和顺”等招牌在风中摇晃,瓷器铺、铁匠铺里的新奇物件,都如同珍宝,让我生怕错过任何一处风景。暮色浸染街巷时,带着未竟的憧憬返程,却在心底悄悄埋下重逢的期许。这份震撼于千年商脉厚重、亲切于同源水土的独特情感,无关姓氏,只深植于对故土的眷恋。
工作后安居武穴,刘家巷从记忆中的圣殿跌落为日常街巷,却始终以独特的生命力与我共鸣。街边小店用物美价廉的商品编织生活经纬,老店推子的嗡鸣、此起彼伏的吆喝,总能瞬间撕开时空裂缝,让少年时对城市的向往倾泻而出。在这里,寻常的理发、简单的购物,都能牵出刘家畈垸清晨的炊烟,勾起乡间奔跑的年少时光。烟火气渗入血脉,成为我与这座城市最柔软的情感纽带。
岁月流转,刘家巷在城市更新中迎来蜕变。2023年,违章建筑拆除唤醒老街活力;2024年,三期改造工程以“隐形现代化”重塑肌理——雨污分流管道隐入青石板下,弱电线路悄然入地,漏水屋顶修缮如新。“时间银行”激活老字号传承,AR技术重现明清商帮盛景,方言保护基金用声纹留存市井吆喝,让无形文化与有形建筑共生共荣。如今,南北进出口的牌坊虽已斑驳,却依然挺立;南街口的上庙、青林口的仰山寺,香火仍在诉说往昔;街道中段的安徽会馆旧址,仿佛还回荡着商帮议事的声音。
站在“城市4.0”的路口,刘家巷正以双重维度重构未来:民国骑楼与新能源充电桩并肩而立,折叠出奇妙的时空对话;十五公里外的刘家畈垸通过“巷道经济学”融入文旅网络,编织出新的价值版图。这条老街拒绝成为凝固的标本,而是化作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干细胞”,既生长出精品民宿、创意工坊等新业态,又源源不断分泌着集体记忆的情感因子。
此刻漫步刘家巷,脚下的石板依旧温润,街边的老店依然热闹。历史的褶皱里,奔涌着一座城市向新而生的智慧与勇气。刘家畈垸与刘家巷,如同我生命中两枚不可或缺的徽章,它们见证着我的成长,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更代表着武穴这座城市的精神脉络。虽然我姓周,但这两座“刘家”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向世界讲述家乡故事时,最生动、最自豪的文化密码。而我与它们的故事,也将在这份永恒的联结中,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