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兖州还是山东济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以煤炭、造纸等传统产业为支柱;十年后,随着济宁“任兖邹曲嘉”五城融合战略的推进,这座古城摇身一变,成为三线城市中心城区的核心板块。高铁站、机场、快速路、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这座城市的蜕变,映射着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升级的鲜活样本。
2015年,兖州仅有普速铁路穿城而过,市民乘高铁需辗转至曲阜。如今,兖州不仅拥有济宁东站、济宁北站两座高铁站,还与济宁新机场形成“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鲁西南交通枢纽。2024年,济曲快速路通车,44公里的城市动脉将兖州与曲阜、济宁主城区的通勤时间缩短至30分钟,更以跨京沪铁路3.4万吨转体桥创下三项“全国之最”,成为“任兖融合”的物理纽带。
交通升级直接撬动产业格局。宁德时代北方基地落户颜店新城,总投资超140亿元,规划产能200GWh,配套的450MW光伏电站与400MWh储能项目已并网发电,形成“绿电+储能+制造”闭环。2025年,这里每分钟可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电池,年产值剑指千亿,彻底改写兖州“一煤独大”的历史。
老旧小区改造是兖州城市更新的缩影。2025年,兖州投入1.4亿元对14个老旧小区实施雨污分流、外墙保温、充电桩全覆盖等工程,同步推进采煤沉陷区“光伏+生态修复”,将4500亩塌陷水域变为“蓝色能源湖”,年发电量达5.8亿度。曾经的煤矿塌陷区,如今成为全国第三批风光大基地示范项目,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逆袭。
颜店新城的崛起更具象征意义。这座规划面积2191亩的产业新城,不仅承载着宁德时代超级工厂,还吸引铭元达激光设备、吉特利特种线缆等12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从电池制造到储能系统的完整链条。政府配套建设的零碳园区,通过绿电直供、智慧微电网等技术,让“双碳”目标从口号落地为生产线上的真实数据。
济宁推动任城、兖州“双核联动”的战略意图清晰可见。两座高铁站直线距离仅10公里,看似冗余的布局实为“融合催化剂”——济宁北站聚焦城际通勤,济宁东站对接京沪高铁干线,通过差异化定位激活区域协同效应。2024年,任兖GDP总量突破800亿元,占济宁全市经济比重超三成,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贡献率攀升至58%。
这种融合不止于经济数据。教育、医疗资源的跨区共享,社保卡“任兖通办”,乃至老旧小区改造标准的统一,让两地居民逐渐模糊了行政边界的概念。正如网友所言:“以前觉得去济宁是‘进城’,现在感觉就像跨个街道。”
兖州的野心不止于此。根据规划,宁德时代四期项目正在推进,目标直指全球最大新能源基地;总投资105亿元的西湖集团“新能源产业之都”项目即将落地,剑指氢能、智能电网等前沿领域。政府更计划以兖州为支点,打造环渤海低空经济示范区、京杭运河电动化航线,将“零碳”基因植入城市每个角落。
十年间,兖州从县域经济突围,在三线城市的框架下完成了一场“黄金跃迁”。它的故事证明:一座城市的升级,不仅需要交通与产业的“硬支撑”,更离不开区域协同的“软智慧”。当传统工业之城摘下“煤帽子”,换上“绿芯片”,这场蜕变才刚刚开始。
(清 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