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同》(三十三)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夜雨无意摧残红
西风依律送春浓
碧冠千载当有谢
日月从未败星空

易者,日月之象也!《易经》文化是全世界公认的华夏始祖文化,也是世界唯一一部无字天书,其伟大之处在于仅用两个阴阳符号来诠释宇宙的本质及其大千世界的运动规律。《易经》系辞传曰:“易有太极,以分两仪,两仪分四像,四像分八卦”,中国的太极思想由此而来。太极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诸子百家思想,其中儒道法较为突出并为后人广泛应用。儒家思想代表有为进取,道家思想则无为而治,此两者皆注重自修自律,而法家思想则注重以社会有形标准进行外律!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四仪思想影响中国二千年,前述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什么是四像思想?即儒道法佛思想。太阴法家思想,少阴儒家思想,少阳道家思想,太阳佛家思想,至此,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四像思想完全形成,并在灵魂建设与社会建设中形成相互推进之势。
其实,自伏羲时代起,儒家刚性的有为政治与道家柔性的无为政治就在东方舞台上同台竞技,形成儒道两仪局面。儒家崇向人文,道家崇向自然,儒家以人为本,道家以道为源,儒家积极乐观,道家淡泊处事,儒家讲究仁义道德,道家讲究道法自然。然而两者却阴阳互补,遥相辉映,共同构筑了东方特有的“天人合一”的阴阳理论大厦。自伏羲氏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原领袖人物,皆采取了儒道结合的治国安帮方略,在上层建筑领域,他们采用道家的无为政治,在社会发展中,他们又采用儒家的道德建设。三皇时代,已无从查考,但从五帝开始,从黄帝到尧舜,儒道互补政治在尧舜禹时期达到顶峰。

自夏朝开始的统治者在治国安邦中就采用“以德配天”之方略,德代表仁德行事,天代表自然规律,实际上仍然是儒道政治路线。但从古文献记载看,相对于古人的“道法自然”路线,这时的统治者更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周朝时期“以礼治国”,自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周末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天下诸候纷争,乱世用重典,以外力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家脱颖而出,登上政治舞台,各诸侯国纷纷建立法度,改革图强,当时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商鞅、李斯等。中医有句话曰“重病用猛药”,但用完必须“休养生息”,然后七份养三分治,秦朝法家人物犯下的错误就是用“法家打天下”,还要用“法家治天下”,太阴无阳!这违背了阴阳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即违背天理,所以秦国灭亡应是太阴气数已尽故而返阳之故,所以,汉初采用少阳黄老思想当属阴极返阳之故。

现将儒、道、佛、法四家思想按阴阳四像分类如下,法家属于太阴,儒家属于少阴,道家属于少阳,佛家属于太阳,其中阴气代表收敛凝聚,阳气代表扩散条达。宇宙间天地万物,若想恒久发展,阴阳必须在运动中保持平衡!不能阳刚过极,也不能阴沉过度,而人类社会走少阴少阳互补之路最为长久,这就是长期儒道互补形成的中庸大道思想。夏商周三朝约两千年里,民风极其纯朴,天下尚无大事,中华文化在此万年奠定!

秦始皇以太阴法家思想立国治国,对于其它思想以“焚书坑儒”形式进行压制,阴阳失衡导致两代而亡。
西汉初期,统治者采用少阳道家的“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西汉中期又以“孔孟思想”为主的少阴儒家思想引领大汉倔起,开疆拓土。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在西汉时期,可以说是同台共舞且尽展风彩,各自表现的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