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根银,泰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历史高级教师,扎根乡村教育37年,高港区师德模范。作品偶见《大江南北》《中学生》《中国少年报》《扬州日报》《泰州日报》《泰州晚报》。
36年了,祖母(我爱人的祖母)坟前那株柏树,是我所植,今已高大茂盛。
很早,我的祖母就走了,见小伙伴享受祖母的爱,总眼巴巴地看着,傻乎乎地想:何时我也有个祖母呢。
终于,这一天来了。工作的第三年,热心的同事为我搭桥,认识了学校附近一位姑娘,我和她正式建立恋爱关系后,便有了一位慈爱的祖母。
祖母十四岁会骑自行车,十五岁在姜堰街上药铺里售药。夏日夜晚,星斗满天,酷暑难当,人们在自家的小院里纳凉,祖母家的院子里总是挤得满满的,大家静静地听着她讲故事,她从“包公赔情”讲到“乾隆下江南”,从“牛郎织女”讲到“孟姜女寻夫”,她那样投入,活灵活现,听者更是如痴如迷,好多人把听故事当作每晚的“必修课”。我诧异了,忍不住问:“奶奶,您怎么知道得这么多?”她说:“从小喜欢看书,听人讲故事,我父亲是有文化的人,《包公案》《施公案》,他都讲过。我听过十有八九记得住!”。
她爱好广,兴致高。有时,放开声音唱一段京剧,有时唱黄梅戏,我的老泰山以悠扬的胡琴为她伴奏。她的歌声仿佛阵阵凉风,又像滴滴小雨,驱散炎热,滋润心灵。
平时,谁要有困难,她就给予帮助。邻居灯林家家境贫困,老的老,小的小,无固定收入,她接济些衣物、钱粮。
初踏爱河,我整天泡在丈母娘家。有一天,我和祖母在田里掰玉米,一会儿,天下起雨来,我们浑身被雨淋湿了,赶紧往家里跑。路上,我在想着她刚说的“人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要多为他人想想。”自那时起,每当与人有冲突时,常常换位思考。有时帮人排解纠纷,请双方换位思考。
她六十七岁时,为我做一双方口布鞋,那密密的针脚缝进了她多少爱心啊!这双鞋我至今收藏。看见它,想到祖母做鞋时架着眼镜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
未曾料病魔降临到她身。1989年仲夏,经多家医院诊断,祖母罹患肝癌,虽经多方医治,不见好转。秋天到来时,她的脸色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冬天来时,她走了。留下永恒的笑。她去世前一天晚上,适逢爱人生养,我去照料。一个星期后,我从医院回来见到的是她的坟。
评论回廊
柏影婆娑处 针脚绣流年
——读史根银主任之散文《永远的祖母》
今天,拜读了史根银主任《永远的祖母》一文,深受感动!作者以细腻真挚的笔触,刻画出一位平凡中见伟大的祖母(“我”爱人的祖母)形象,字里行间流淌的思念之情令人动容,字字句句饱含的敬意更显深沉。透过作者饱含深情之叙述,我们既看到了一位可亲可爱可敬的长者形象,亦触摸到作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感恩之情。
文章以“36年了”四个字开篇,这既是时间的刻度,也是情感的积淀!作者以祖母坟前的柏树为意象,巧妙地将时光的流逝与思念的永恒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他善于运用具象事物承载抽象情感的表达能力。这种含蓄而深沉的笔法,既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煽情,又让情感更加绵长动人。
在回忆自己早年失去祖母的遗憾时,作者用“眼巴巴地看着,傻乎乎地想”这样非常质朴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孩童对亲情的渴望!这种不事雕琢的叙述方式,恰恰体现了作者写作的真诚——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本真的语言打动人心。
对祖母形象的刻画,尤见作者的观察之细致与笔力之深厚!无论是祖母年少时的聪慧能干,还是夏夜讲故事的生动场景,都通过精准的细节描写跃然纸上。特别是祖母那句“十有八九记得住”的回答,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作者善于捕捉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时云华,笔名雨草、碧波。教师,江苏兴化人。泰州市文学评论家协会会员。
曾主编过革命回忆录《周奋正气歌》,编导电视专题片《托起明天的太阳》。曾有数十篇文章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兴化日报》《泰州日报》《劳动日报》等。
作者鸣谢
读完您的评论,内心满是惊喜与感动!每一句剖析都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文字背后未曾言说的心意。您精准捕捉到"36年"开篇的时间重量,解读出柏树意象中时光与思念的交织,这种对细节的敏锐洞察,让我仿佛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文字,更感受到被懂得的珍贵。
您对质朴语言和细节描写的肯定,尤其让我倍感温暖。那些不加修饰的童年记忆、日常琐事,原以为只是平凡的倾诉,却被您看见其中的真诚与力量。那句"十有八九记得住"的解读,更让我惊叹于您对人物语言的深刻理解,这是连我自己都未曾深入挖掘的写作巧思。
能遇到如此懂我的读者,是写作路上最幸运的事。您的评论不仅是对文章的褒奖,更是对我创作初心的呼应。这份知遇之恩,我定会化作继续书写的动力。衷心感谢您用心品读,您的文字既是鼓励,更是照亮我前行的光!

传世出版策划中心副主编,创建大江新诗刊、大江文苑等文学平台;浦东作协会员、浦东诗社社员;
喜写随笔,作品发表在巜中国诗歌网》《世界诗人》《中国好诗杂志》《中华文化》《现代青年》巜新诗百年.中国当代诗人》《中国爱情诗经》《今音中外文学评论选》《澳门晚报》《文学报》等众多杂志报刊等;偶有作品获奖及展览;参与编写作品被档案馆、图书馆收藏。
大江新诗刊 金露制作
金露,自由撰稿人传世出版策划中心副主编,创建大江新诗刊、大江文苑等文学平台;
浦东作协会员、浦东诗社社员;
喜写随笔,作品发表在巜中国诗歌网》《世界诗人》《中国好诗杂志》《中华文化》《现代青年》巜新诗百年.中国当代诗人》《中国爱情诗经》《今音中外文学评论选》《澳门晚报》《文学报》等众多杂志报刊等;
偶有作品获奖及展览;参与编写作品被档案馆、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