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平安:湟水之畔的岁月长歌
在华夏广袤大地的西北一隅,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宛如一颗隐匿在岁月长河中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它依偎于湟水之滨,以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姿态,见证了长达万年的风云变幻,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平安这片土地便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境内星罗棋布的30余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宛如古老的时光使者,默默讲述着远古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故事。他们傍湟水而居,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智慧创造,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开启了平安历史的宏伟序章,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最初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平安文明的源头。
公元前111年,西汉的雄师踏入湟水流域,平安地区自此正式纳入大汉王朝的版图,融入了华夏文明的大家庭,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安夷县在此设立,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此后历经魏、晋两朝,它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重要据点这一角色,见证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与文化的激烈碰撞。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北魏时期,安夷县撤废,虽然行政建制发生了更迭,但平安地区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驿站的重要地位却从未动摇。唐宋时期,它以宗哥城、龙支城之名,在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了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关键枢纽。驼铃声声,马嘶阵阵,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商人和旅人汇聚于此,共同谱写了一曲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壮丽乐章。明代的平戎城、清代的平安驿,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独特而深刻的历史记忆,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生动写照。
时光悄然流转至近代,1949年9月5日,青海省迎来了解放的曙光,平安地区隶属湟中县管辖,从此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1979年5月,平安县正式宣告成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2015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安县,建立平安区,平安实现了从县到区的华丽转身,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
平安的历史,不仅是一部行政建制的变迁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在这片土地上,无数次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相继上演,每一场战役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记。
西汉时期,汉军与羌戎在湟水流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这场交锋拉开了这片土地上军事冲突的大幕。彼时,汉军为了巩固边疆、拓展领土,与当地的羌戎部落展开了殊死争夺。双方在平安地区的山川河谷间浴血奋战,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鲜血,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残酷与艰辛。然而,正是这些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中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搭建了桥梁。
唐宋时期,平安地区作为宋与吐蕃、西夏等政权的交界地带,成为了军事对峙的前沿阵地。宗哥城、龙支城见证了无数次的攻城略地与坚守防御。宋军与吐蕃军队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互有胜负,战争的烽火照亮了历史的夜空。这些战争虽然带来了破坏和伤痛,但也促使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平安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独特风貌,成为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
近代以来,平安地区也未能逃脱战火的侵袭。1951年7月中旬,青马军82军190师师长马振武纠集残部400余人,向平安县发起了猖狂的进攻。当时,平安驿守城部队仅有公安部队80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毫不畏惧,顽强抵抗,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伤亡过半,不得不撤出战斗。7月15日,马振武再次策动平安、乐都、互助三县96个乡叛乱,参加叛乱的人数近万人。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留守海东的步兵第134师、11师奉命组成平叛临时指挥部,以汪家集为中心进行全面清剿。经过两个半月的艰苦作战,终于平息了匪患,歼敌1034人,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归安宁,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平安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平安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平安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经济发展方面,平安区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它位于国家规划中的兰-西-银、兰-西-格经济带的中心位置,在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和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又处于省会西宁半小时经济辐射圈内,交通便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于此。从发现富硒资源,到精心规划富硒产业、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平安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成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5年,平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2.54亿元,同2014年相比增长11.6%,增速高出海东市0.4个百分点,位列海东市第三,人均GDP继续保持全市第一。2020年,平安区GDP达到84.34亿元,年均增速6.7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GDP达到7.27万元,跃居全市首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78%,名列全市前茅。如今,平安区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齐头并进,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化建设方面,平安区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汉族、回族、藏族、土族等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受戒圣地夏宗寺静立山巅,经幡飘动,梵音袅袅,宛如仙境一般,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观光,感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魅力;洪水泉清真寺雕梁画栋,被誉为“西北建筑瑰宝”,每一块砖、每一根梁都刻满了回汉工匠的智慧与心血,是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原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此外,平安区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间艺术展览、传统体育赛事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与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社会建设方面,平安区始终致力于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师资力量日益雄厚,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追逐自己的梦想;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健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兰青铁路穿城而过,西宁机场近在咫尺,8公里即达的便捷交通让平安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的平安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宽敞整洁,公园绿地随处可见,人民安居乐业,处处洋溢着和谐美好的氛围,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平安的美,不仅在于它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发展成就,更在于它独特的人文地理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平安区地处甘青要道,湟水之滨,东西23公里,南北33.6公里,总面积769平方公里。它东靠乐都区,西连湟中县和西宁市,南与化隆县为邻,北隔湟水与互助县相望。湟水这条青海的母亲河,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穿过平安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两岸生机勃勃的绿洲农业,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平安人民。祁家川裸岩丹霞风貌奇特壮观,红色的岩石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是大自然用鬼斧神工雕琢出的艺术品,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夏宗寺所在的山峦郁郁葱葱,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回族、藏族、土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和谐共处,亲如一家,共同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形式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平安区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每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开斋节、藏历新年等,各民族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载歌载舞,互道祝福,展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美好景象,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写照。
为了赞美平安,我想为它谱写一首现代歌曲,让歌声传遍四方,让更多的人了解平安、爱上平安。
平安恋歌
湟水印年轮,窑火铸星辰。
古道驼铃远,平安刻心痕。
硒土育新生,经幡卷虔诚。
雕花藏日月,家睦爱永恒。
平安啊平安,眷恋扎深根。
寸土写长卷,诗篇诉爱真。
山川证变迁,守护岁年温。
心在你身边,永世颂祈恩。
在历史的长河中,平安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在时代的浪潮里奋勇前行。它既有古老的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的活力气息;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它是一颗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璀璨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去感受、去热爱。愿平安的明天更加美好,如那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
作者简介
文/欢喜有约,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建造师、工程咨询师。曾在《河湟》、《柳湾》《税务学习》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世界第一碗》、《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主编。
文/乡泽暖心,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实务导师,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发表散文在《河湟》杂志文章《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