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十八)
作者:张坚
缅怀三姐情不尽
姐弟一脉手足情,各自筑巢西与东。立命安身惟勤俭,养育儿女传家风。
敬爱的三姐,你已去世整整六年了,我在无时无刻魂牵梦萦的思念着你。尤其是在今年清明节,给父母立碑纪念之时,夜梦中你那慈祥善良的面容隐隐约约闪现在我的眼前。
你的人品,就像你的名字“彩凤”一样。闪耀着七彩斑斓的光点。你虽然是一个淳朴而典型的农家妇女,但你继承了父母“孝慈当先、勤俭立身”的传统美德。在你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克己为人,宽仁厚德,勤劳节俭,热亲睦邻,酷爱子孙。你骨子里全部装的是他人,唯独没有自己,你把一生的汗水全部洒在孙门家庭,把一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儿孙身上。你的人生价值始终体现在奉献之中。
你婚嫁兴隆村孙家。作为长媳,你和姐夫用铁板一般的脊梁撑起孙家的一片蓝天。你俩起早贪黑,辛苦劳作,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你尊老爱幼,孝敬公婆,侍奉入如微,养老送终。父亲晚年大病三年,卧床不起,你和二姐六妹,格五差七天的探望病情,床前服侍。老母年逾八旬之后,体弱多病,你姐妹多次拉架子车请到家中,尽心孝敬。人常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你的孝道是父母享受到女儿们的无限温暖。
孙门分家之后,由于家境不宽,负担沉重,建不起砖瓦房,就搭建了一座草棚安居。后来你和姐夫日夜操劳,节衣缩食,艰苦奋斗,才建起几间砖土木结构的瓦房,使得家庭面貌焕然一新。
你慈爱为怀,疼子如命。你生育了六个子女,把他们一个个䑛犊护子” 擦屎抓尿,哺乳喂食,缝衣补服,疗伤医疾,抓养成人。你童年时期虽有读书的渴望,但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没有进过学堂,可你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书读高”,你常说:“我最敬重读书有文化的人”。为了儿女成才,有个好的前程,你和姐夫在那缺吃少穿的艰难年代,克勤克俭,勒紧腰带,供儿女上学求知。儿女长大成人,又为他们的婚娶婚嫁煞费心机。你抱着极大的愿望,送大儿子上岗工作。又送二儿、三儿参军报国,“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女们在你的激励下,各有所为,践诺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你爱孙男孙女,比爱子女更加一等。把他们关怀,照顾的无微不至,超过常人。到你进入老境,体力不支时,大儿子痛失爱妻,你更加伤心,留下四个儿女,失去母爱,小的只有三两岁,最大的不过十多岁。儿子又在单位工作,你和姐夫就承担起养育管教的重担,把他们从头到脚,从小到大,含辛茹苦经管成人,直到三个孙女出嫁,唯有小孙子没有婚娶,你托张请王为其说亲,就是病重住院,还托石潭一病友给小孙子说媳妇。直到病情沉疴弥留之时,还念念不忘孙儿超超的婚事,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你真是疼爱子孙的典范。
你和姐夫同样都有一颗仁善之心,乐善好施,把帮亲助邻作为己任。姐夫是西张堡镇评选的模范老党员,又是三十年不下套的老队长,他领导社员把生产搞的很好,年年产量超过周边邻队。而且还关心着社员们的生活,谁家有困难,谁家住院看病发愁,你俩总是舍己为人,自己没有,就在别人家借,帮其解困。兴隆村流传着“谁家有难事就找孙书民” 的佳话。这样一来,往往是借了这家给那家,拆了东墙补西墙,造成“夹手债”,姐夫催要不动,姐姐出面解围,一次两次,三次五次,好说歹说,有时蹲在借债人家里,一边帮着干活,一边催要借款,用温和的态度、不罢休的韧力,感化了借债人的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宗一宗的“夹手债”得到彻底解决。村里人都赞扬你助人为乐,催要借款的精神难得。
你勤劳节俭的美德非常出名。你骨子里有着勤俭的基因。你深知“勤能治家,俭可度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而夙夜不怠,勤劳不息,节俭持家,从来不浪费一把面、一粒米、一寸布、一丝棉。你舍不得花钱,有点零钱都要给儿孙们添斤补两。儿女们给他买的新衣服舍不得穿,留下只在走亲戚上集会时穿,平时穿戴总是旧衣服。临终时,柜子里还整整齐齐的压放着几身新衣服,儿女们在挥泪为你送行时,把这些新衣服随着焚烧灰烬了。
亲爱的三姐,你一生太苦太累了,你奉献太多太多,而享受太少太少,你积劳成疾,多病缠身。肺病加重,八十三岁而终,弟为你惋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弟念姐之情,常在梦萦绕。
2023年农历闰2月清明节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