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思语
文//张玉森
当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至初夏的浅滩,端午节如一位身着素袍的雅士,款款而来,带着粽叶的清幽,裹着龙舟的激昂,踏入这片被现代文明快节奏步伐踏得微微喧嚣的土地。

漫步在繁华都市的街头,看那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粽子,从传统的蜜枣、豆沙,到新奇的冰淇淋、螺蛳粉口味,包装精美得近乎华丽。人们在端午这天,匆匆买上几只,剥开塑料外衣,送入口中,味蕾倒是能品出那熟悉的米香,可在那匆忙的咀嚼与吞咽间,有几人还能静下心来,去追溯这粽子背后,屈子怀沙赴江的悲壮,去感受那千百年前,人民投粽江中的深情与祈愿呢?人们遵循着节日的习俗,却在时光的裹挟下,渐渐遗失了那颗怀着敬畏、怀着追思的心。

再瞧那城市的河畔,偶尔会有龙舟赛事,彩旗飘飘,鼓声喧天,运动员们奋力划桨,观众们呐喊助威,好不热闹。可这热闹,更多像是为了这场竞技本身的胜负,为了这短暂的娱乐狂欢,它与屈子的爱国精神,与端午蕴含的民族气节,似乎成了两条平行的线,再难相交。这些被简化为娱乐活动的端午元素,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浪潮里,被冲刷得只剩华丽的外壳,丢掉了那沉重却又珍贵的灵魂。

可即便如此,端午节仍有其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它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路上的缺失与迷茫。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急需借端午节之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法。文化,不该只是被束之高阁的典籍、仅供观赏的技艺,它得鲜活起来,融入到日常的烟火气里。就如同那些手艺人,在端午前,耐心地教孩子们编织五彩绳,一针一线间,传递的不只是编织技巧,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那些社区活动,组织老人们讲述屈原的故事,让那深沉的家国情怀,在新一代的耳畔,落地生根。我们不能只让传统文化在特定的节日节点热闹个一时半会儿,而是要让它成为生活里润物无声的滋养,成为我们面对生活压力、道德困境时,内心那股强劲的精神力量。

而端午节的存在,也恰似一记警钟,警示着我们身边诸多不良现象。在这个强调个人主义、追求功利的环境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团结协作的价值,可看那龙舟,唯有众人齐心划桨,才能破浪前行,这是端午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对当下社会中那种相互推诿、各自为政不良风气的无声鞭挞。还有,当人们被各种电子产品吸引,沉浸在网络世界,人与人之间疏离冷漠,传统节日里家人团聚的温情场景越来越少,而端午的粽子,本就该是家人围坐,一同包、一同煮、一同吃,它提醒着我们亲情的珍贵,鞭笞着我们在虚拟与现实间的迷失,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真挚的情感联结,才是我们心底最质朴、最不可替代的宝藏。

端午节,如同一位智者,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静静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深刻的意义。它召唤着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回望来时的路,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传统文化的珍宝,用它们来装点当下的生活,照亮未来的征程,也清扫掉社会不良现象的灰尘,让我们的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向着更加温暖、更有力量的方向悠然前行。




















作者简介
张玉森,济南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就职于济南市教育局(现已退休)。退休后,他依旧钟情于书法,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展,获奖颇丰。他还是相关书协、联谊会、研究院的会员。他擅长文学创作,众多原创诗词、散文及其他文章被国内报纸、书刊及媒体平台刊载,并多次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获奖。他被《齐鲁文学》杂志社聘为签约作家,是中国新诗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出品人:李淑林
李淑林,网名阳光,注册志愿者,仁义寿乡民星榜样.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为乐最美家庭,名篇.金榜头条总编导师,文学艺术网、文学名人堂等十大平台总编。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坡诗词学会会员,仁寿诗词学会会员。年年被名篇评为文学领军人物和年度功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