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脉映红棉:大鳌镇卢氏四代与岭南文化的薪火传承
原创:吴妍俊
大鳌镇隶属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地处新会区东南端,东与中山市横栏镇隔江相望,南接珠海市斗门区,西邻睦洲镇,北靠江海区外海镇。该镇由西江下游磨刀门水道冲积形成的大鳌岛和红卫岛组成,是一处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沙田水乡。
大鳌建制可追溯至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原为江心村落,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于1986年10月正式建镇。现辖1个社区及16个行政村,包括新一、百顷、南沙等自然村落。与常见认知不同,大鳌先民多由中原辗转迁徙至此,以围垦造田的开拓精神建立起农耕文明,其发展历程清晰地表明当地并非传统疍民聚居地。
这片水乡沃土素有"沙田一枝花"的美誉,其田园风光令人联想到《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境。居民秉承耕读传家的传统,形成尊师重教、诗礼传家的文化氛围。独特的红棉崇拜更催生出灿烂的人文景观——百姓视红棉为天然巨笔,以江河塘田为墨砚,孕育出众多艺术大家:如多才多艺的孙才球、被誉为"大鳌徐悲鸿"的谭龙成、诗人梁志华、书画双绝的吴汉琅等;原镇党委书记冯长玲更通过详实考证,厘清了大鳌居民的源流脉络。
其中东卫村(原中山特沙乡)是大鳌镇文武兼修地域特色的典型代表。清同治年间,乡民为纪念抗清殉国的关氏父子三人,修建义勇祠,自此尚武之风日盛。1931年成立的鸿胜馆联义堂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创会成员卢丁友等三十余人开一代风气。与此同时,以卢氏家族为代表的文脉同样昌盛,涌现出推行平民教育的卢姜白、岭南书画名宿卢乔根、红棉树下开馆写字的卢冠英,以及以文修身的学者卢润祥,共同构筑了东卫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001 卢姜白:乡村美育的先行者
卢姜白(字广金),是特沙学校校董会成员之一,岭南画派大家卢乔根之父。他积极倡导平民教育,致力于让农家子弟接受正规学校教育,践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早在1925年,他便延请晚清名画家居廉弟子麦绮云担任特沙学校美术教师,开创广东乡村现代美育先河,为岭南画派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002卢乔根:岭南画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卢乔根(1915—2008)自幼受祖父卢秩满及父亲卢姜白教导,研习诗文、书法与国画,后得麦绮云、高奇峰、林介如等名家指点,成为岭南画派第二代重要传人。他不仅精于绘画,更深入研究书法与金石学,尤擅茅龙书法,其笔法苍劲雄浑,独具一格。
卢乔根不仅创作了大量壁画与油画,还出版《卢乔根书法集》《卢乔根书画集》《卢乔根石鼓文集联选》等著作,作品广受海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青睐。1999年9月,他在新会景堂图书馆举办画展,其书画清逸脱俗、茅龙书法炉火纯青,令观者叹为观止,更获誉“当代颜回”,画展得到黎雄才等名家题词赞誉。
卢乔根长期投身基础教育,致力于美育普及与岭南艺术推广,在艺术创作与教育传承上均成就斐然,是岭南画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003卢冠英:红棉树下的书法大家
卢冠英自幼受父亲卢乔根熏陶,深研书法艺术。其书法融颜柳筋骨、魏晋风骨于一体,兼取汉简汉隶意趣,摹古碑而自成一格,风格雄浑开张、醇厚高古,在楷、隶、行、草诸体间皆见功力。
晚年时,他追求恬淡超然之境,毅然于大鳌镇尾一村红棉树下设馆写字,服务乡邻。每年三月,木棉花开如火,映照他挥毫泼墨的身影,神采奕奕,故得名“红棉书法家”。至今,每逢木棉盛放,人们仍会拾起落花敬献其案前,以寄追思。
004 被誉为“中外钦迟”的学者卢润祥
卢润祥先生出身书香世家,其父卢冠英、祖父卢乔根皆为文化界人士。受家学熏陶,他自幼研习文学书画,在美术史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领域造诣尤深,作品屡获参展并广受赞誉。
学术著述方面,卢润祥先生笔耕不辍,迄今主编及编著《艺林探胜》《中华实用对联》《多维视野下的岭南画派研究》《石鼓文集联释义》《诗声自远:中山市西区诗词楹联集》《大美民间》《陈白沙慈元庙碑》等50余部专著,涵盖民俗文化、书画艺术、岭南画派研究三大学术领域。其中,《多维视野下的岭南画派研究》受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之子高励节先生特邀撰写,以跨学科视角深度阐释艺术流派,现已成为高校、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的必备用书;《中华实用对联》作为民俗文化推广典范,被全国多家图书馆、博物馆珍藏;《石鼓文集联释义》等著作则彰显了其在传统艺术领域的学术深度。
1997年调任中山西区后,卢润祥先生系统开展非遗挖掘与保护工作,主持编撰的《西区志》完整保存了地方古迹、文物及非遗文化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非遗保护工作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苑利教授等专家高度评价,卢润祥在苑利教授指导下,他凭借敏锐的学术眼光,首先提出了“陈白沙茅龙书法”申非遗的设想,并及时地动员新会有关书法家开展申报工作,并悉心帮助该书法家申请加入中国民协、楹联、硬笔及中华诗词学会等四个国家级协会会员;从增加了该书法家申报为传承人的份量,最终促成该项目于2022年成功入选非遗名录。
作为诗人、楹联家和民间文艺家,卢润祥先生始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近年来更倾力培养文艺后进,为地方文化发展储备人才。
在担任中山市西区文联主席、社科联西区分会常务副主席期间,他主导策划"艺海同舟——粤港澳书画联展"等大型展览20场,各类书画展逾百场,举办田野调查学术讲座30余场,有效促进了珠中江地区文化艺术交流,显著提升了区域文化影响力。
卢润祥先生以“勤、细、能”的工作作风和“平易、担当 ”的人格魅力,在学术、艺术、文化管理等领域均建树卓著。作为西区文化建设的奠基人与发展规划制定者,岭南文艺传承的重要推动者,其影响力已辐射至学术界、艺术界及公共文化领域,成为当代岭南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人物。
卢氏四代人——卢姜白、卢乔根、卢冠英、卢润祥,以教育、书画、学术、文化推广等多种形式,深刻影响了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乡村美育的启蒙,到岭南画派的承续,再到书法艺术的民间实践,直至当代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卢氏家族不仅塑造了大鳌镇独特的文化气质,更推动岭南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他们的贡献跨越百年,既扎根乡土,又辐射全国,成为岭南文化薪火相传的典范。
余言:提笔之际,心潮翻涌,崇敬与感恩之情久久难平。文中所述卢润祥先生,乃我文学文学之路的启明恩师。认识以来,他为我指明创作方向,以无私之怀引我前行。而卢乔根、卢冠英二位先生——先生的祖父与父亲——一生澹泊,却将精魂铸于艺术,以沉默的坚守滋养一方沃土。卢氏一门四代,百年耕耘,根植岭南而惠泽天下。他们以心灯传薪火,终使南国墨香雅韵,生生不息;文脉绵长,泽被后世。
【本文作者】吴妍俊,女,新会人,笔名碧泉。现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研究员。
主编:洪新爱
组稿:邹中海 放飞
编辑制作:放飞
图片主要由作者提供。个别图片由放飞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