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四 歪打正着策划传奇——
第四个真实故事:策划出卖自己(总连载20)
笔者出卖自己——
引发系列连锁反应
作者:王奇
连载四开篇,以一首小诗引读者:
卖智与借脑
笔者卖智震四方,借脑工程势正狂。
贤才沓至襄盛举,拍卖场上价高昂。
忽闻故里飞书邀,喜见书记点吾行。
推动市场新风貌,留香砚底墨痕长。
连载三回顾:
笔者开中国先河,1997年7月31日,《成都商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在成都以时薪100元、日薪1000元、月薪1万元挂牌标价“出卖自己”的新闻,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后续故事。
引发一:“借脑工程”热火朝天
上述挂牌报价新闻引发的讨论浪潮迭起,众多记者争相采访,甚至有记者跟随我前往企业:进行跟踪报道。
媒体对“王奇现象”的讨论不断深入,核心话题聚焦于人才定价,尤其是我月薪一万元的定价是否合理(在90年代,一万元堪称高薪)。
A.卖自己实质是卖头脑
我向记者解释,所谓“卖自己”,实质是“卖头脑”。
卖头脑的具体收费标准是:提供企业管理、策划、市场营销培训,每小时100元;
给企业诊断开处方,每天1000元;
难度较大、服务时长超十天且一个月内完成的项目,收费1万元。
这一解释再度将人才买卖价位的讨论推向高潮。
当时成都聘请外地专家讲课,半天是2000 - 5000元,做项目策划更是动辄数万元甚至更高。
B.借脑工程热
在连载三已说过,我是低价入市,企业家们对比后,意识到王奇确是以低价“出卖大脑”,纷纷寻求向王奇“借脑”。
1998年初,《华西都市报》顺势推出四川“借脑工程”,陈慧香、赵强、余明阳等几十位专家受邀来川作报告。四川的“借脑工程”迅速辐射至18个省市相继开展“借脑工程”活动。
引发二:王奇回故乡应邀“借脑”
A.作报告
二00一年,我应故乡浏阳市政府的邀请,在浏阳市委党校作:怎样营销浏阳的报告。
B.被聘为政府顾问与独唱鸟变百灵鸟
王奇在报告会上被浏阳市政府聘为政府经济顾问;
浏阳市常务副市长张建国同志向笔者颁发政府顾问聘书时,说了一段很让人意味深长的话:
王奇教授在成都开中国先河——人才挂牌报价,当时是只“独唱的鸟”,非常孤单,时代进步了,现在是一只受各方欢迎的百灵鸟……(“林中飞来一只独唱的鸟”见连载三,《华西都市报》之报道)
C.策划大师传经党政干部换脑
王奇在浏阳市委党校作报告的次日,《三湘都市报》用了一个与四川“借脑工程”相衔接非常有味的标题:策划大师传经,党政干部换脑。
D.时隔七年,再被故乡借脑
2008年8月,我收到浏阳市委宣传部寄来的一张报纸,较祥细地介绍了“浏阳河新农村建设示范走廊规划方案”,要我提意见。
我花了一周时间,提出了一个大胆意见:欧洲多瑙河,中国浏阳河,发给“浏阳河新农村建设示范走廊”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周高梓同志,一个小时后,周高梓来电说:收到100多份“意见”,你王教授的意见最有份量。
1.被市委书记点名
周在与我通话时,幽默地告诉我,你王教授被市委书记点名了呢?!
当听到被书记点名时真有点紧张!
周郑重其事地对笔者说,我周高梓特转达浏阳市委易佳良书记指示:王奇教授脑袋厉害,四川不是搞借脑工程吗?把王教授脑袋借回来用一用。
我听到借回来用一用,连说好好好!
因此,我很快收到浏阳市委市府的邀请涵。
特邀王奇:参加“浏阳河新农村建设示范走廊概念规划”专家评审会。
2.不要亲情少人情味!
专家评审会是2008年9月25日,因此我必须在25日前飞回浏阳。
而这一天正好是我小外孙满月的日子。离家时,只好向女儿道谦,不能陪家人庆外孙满月;
我夫人给我扣了顶“不要亲情少人情味”的帽子!!
3.天上掉下5000元(多掉了3000元)
2008年10月,我回到家立即向夫人汇报说,这次回浏阳老家,天上掉下5000元,且多掉了3000元!
怎么回事?我夫人一脸懵比!!
见夫人惊讶的样子,我不紧不慢地说:共产党是中国人的天也是我们家的天,你说是不是?
共产党给了你钱?我夫更是摸不着头脑地看着我发问?
你说对了,共产党的政府给的钱,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钱?我笑着回答夫人。
干嘛给你钱,具体怎么回事?
我向夫人老实汇报,这次回去参加专家评审会,会上与所有专家一样,收到一个信封,里面装了2000元。
啊,那是专家出场费,多掉3000元又是怎么回事,夫人接着问?
专家评会的领导说,我是被市委书记点名回去的,发言最有份量,所以事后另给我补了3000元。这是不是从天上多掉下了3000元?
夫人笑着说,看来我老公还行!
4.补亲情
见夫人笑脸,我接着说,用天上掉下来的钱给外孙买了两件玩具,给你买了件衣服……
夫人笑呵呵的,这还差不多。
5.义不容辞
应邀回乡参加专家评审会,在我意识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想过钱之事,这5000元专家出场费,几乎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完全出乎我的意外!
但家乡对我“意见”的肯定,我感到非常荣幸与骄傲。
引发三:王奇竟被四川本地借脑
笔者在川挂牌标价卖自己:出卖头脑,说白点,就是找饭吃。
四川借:卖头脑话题,大炒“借脑工程”,本来与我没直接关系。
让我没想到的是简阳绵阳等川内几个地方竟然请我去作报告,也打着借脑工程的旗号。
引发四:推动全国人才大买卖
我标价自卖现象在全国多地引发强烈反响。
1998年上半年,深圳一矿泉水公司公关总经理米兰在上海报纸上打广告,以年薪50万自卖,并以标底价受聘;
下半年,武汉一位拥有科技成果的记者打广告151万自卖并成交。
看到这些报道,我为人才有价、可买卖的理念被广泛接受而欣慰。
0广告费自卖我是唯一
与上述两人花钱打广告卖自己不同,我凭借独特策划,没请记者吃饭,我不抽烟,也没给记者递过烟,未花一分钱作宣传,却借助媒体影响力,实现“王奇现象”全国传播。
我为企业策划也贯彻低成本宣传理念。
引发五:人才买卖纳入官方运作
如今回顾,我提出的人才买卖理念顺应了人才市场化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走向规范,“王奇现象”推动人才市场发展,逐步获得官方认可与支持。
人社部及各省市相继出台人才市场运作规定,将人才买卖纳入规范管理。
这可是出卖自己之初,没有预想到的,自己竟推动中国人才市场发育发展:作了一大特殊贡献呢!
引发六:人才拍卖
1998年11月12日,沈阳市人才市场举办高级人才标价拍卖会,敲响中国人才拍卖第一槌,国家人事部门派出尚建华做员观察。
有关人士认为:成都王奇引发的人才买卖理念,在探索中国高级人才价格体系的形成及人才对中国经济的推动方面,沈阳这次拍卖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首次尝试。
沈阳市委副书记王杨、常务副市长等均高度评价此次活动的开创性意义。
同年12月,四川省经营管理人才中心举行中国人才拍卖第二槌,一位留德博士以年薪25万被三强集团买走。
此后,人才拍卖已不是新闻,卖人才的猎头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王奇现象”推动中国人才买卖浪潮似长江滚滚,奔湧向前!
友人赋诗赞曰:
智启新潮破旧章,借脑新风四海扬
莫道孤身掀巨浪,诗染春秋岁月长
若想了解我卖自己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连载五:难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