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在《慢煮生活》一文中写道:“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无尽,万般惬意。”这与老舍先生的“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时候,烟火气里洋溢着爷爷奶奶等长辈们淋漓尽致的爱。他们是放学一会家就闻到的炒菜的香气,是一眼就看见奶奶佝偻在厨房里正在忙碌得身影;是月上柳梢头,品味一颗高粱饴糖的甘甜,被母亲催促的酣然入梦。现在回想想来,就连每一次回家看见母亲脸上的深深的皱纹,父亲两鬓的斑斑白发,都永远地化为了温柔可亲的烟火,在我的记忆长河中密密流动如织。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一书中有这样的话:“人生在世,无非‘吃喝’二字,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不要以为厨房里只能烧火、做饭,那时候,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的大事小情,很多时候是在厨房里做出的决定。比如放学归来,我们边往灶里填烧柴,边向母亲说学校里的事情,母亲一面忙着做饭一面思索着,我们若有事询问,母亲就会回答或给出一些建议。有时候是父亲坐在灶前的小板凳上和母亲对话,话题常与庄稼的收成、家里的收入与开支、邻里邻居的婚嫁丧娶以及村里的事情有关。一餐饭的开始和结束,融合着一家人话语交流,家里的问题和疑惑也像厨房里升起的炊烟,传递完热切和温暖后,慢慢地消失了。
而在著名作家迟子建笔下,“雪花梨,瞅一瞅,看一看,一斤半一个”,商贩们的卖力吆喝、人们自得其乐的日常、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以及“我每天下班路过中央大街,常被堵在路上,但毫无怨言,这是一种美好的拥堵。看着如织的游人,感觉城市在发光。”让我看到了烟火气十足的生活,也走近了作家笔下的一个个小人物,一个个最普通的小老百姓。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苍凉,也看到了希望。恰如作家所言“这就是生计,这就是烟火。”
现在,每每早起晨练,天尚未明,星星还眨着朦胧的眼睛,但大街小巷的繁华与热闹已拉开帷幕。餐饮店、小吃部最早醒来,满屋子热气腾腾,氤氲着小城的活力与尘世的温度。辛勤的老板们忙着蒸、煮、炸、煎,为食客们奉上风味各异的小吃和生活的舒适。一笼蒸饺,一碗牛杂面,两根油条、一个鸡蛋饼、一杯豆浆……点餐声此伏彼起,老板笑脸回应:“好嘞,请稍等!”日子再忙,也要吃早餐,这是烟火人间的“小确幸”,真是“平常烟火色,最抚凡人心”。
近来,读王珩的《家宴》一书,该书以“吃”为引,讲述了鲁迅、胡适、张大千、王世襄、谭延闿等十位近现代名人在寻常餐桌之上,在生活场景之中的趣闻轶事,融历史掌故与饮食文化为一炉,通过一道道私房菜展现了历史沉浮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许广平拿手的山阴农家蛋炒饭,胡适夫人江冬秀的绝招徽州一品锅,谭延闿诱人的组庵豆腐,王世襄的被朋友津津乐道的糟溜鱼白烧蒲菜,被誉为川菜宗师黄敬临的姑姑筵……书中写道:“(地方风味)罗列季风环流的轨迹与光合作用的秘密,并陈耕作制度的嬗递与人口迁移的印记。”这也就不难理解美食家蔡澜先生在《随心随意去生活》中写道的:“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一蔬一饭皆具性情,一饮一啄蕴藉温情。无论名士或是白丁,香气氤氲间总能抚慰人们的胃,进而抚慰人的心。诚如散文《味蕾上的乡愁》中所言:“人在异乡,胃有故乡,多少人以梦为马,仗剑天涯,但越走越远,年岁越长,越会回想起故乡的市井烟火。故乡的食物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味蕾上的酸甜苦辣咸,还有风物、气息,过往的岁月和记忆,难忘的亲情和乡愁……”常言道,人在他乡,胃在故乡,这话不假,归根到底,美食是一个人最深的乡愁。
然而,现实的生活不仅需要人间烟火,还需要几分浪漫,几许甜蜜,几许诗意。如果要给“诗意”概括出一个关键词的话,可能是阳光、风雨、微笑、哭泣、拥抱……每一个词汇背后都会拥有无数个感人的故事或温馨的回忆。
央视主持人董卿说:“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我想,读书时若读到这般意境,才是真正进入读书“佳境”和真境界了,才能真真正正地品尝到了读书的“味道”。
一本精采的书就是一片宁静的港湾,一段优雅的文字宛如一曲田园牧歌。无论经典的沉韵还是文史的浪漫,我们都能从中领略到一种欢悦。一如白岩松在题为《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仰些什么》的文章所阐述的:“只有你的读书足够多了,你才会更有创意,才会更自信,你才会更有底气。书读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
亦喜欢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博大胸怀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是用万笔写不尽的文章。人在山中抒情,被小溪、河水浸润,也就有了灵气和仙气,纵使你有千般愁万般恨,在山水面前,也会顿时超然得。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自然中的日月山川、风雨雷电、草木虫鱼最具画意感,也最能引起人们的展开联想和想象。恰如冯至先生在《山水》中所说:“真实的造化之工却在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树的姿态,一棵草的生长,一只鸟的飞翔,这里面含有无限的永恒的美。”这也让我明白了小草这样“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者一个大宇宙。”
其实,旅行就像读书一样,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此时,静下心来,仿佛可以听得见内心柔软而欢愉的声音,就在那一刻,煦暖的阳光是属于我的,清新的空气是属于我的,我可以让自己慢下来,去感受一呼一息,感受世界万物的美好。
不止一次地看电视剧《人世间》,常常感动于周父、周母的舐犊深情,感动于秉昆和妻子郑娟撑起家庭重担的坚韧……小人物的善,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中,点点滴滴地渗透出来,成为充满烟火气、触手可及的善,让我始终坚信“人间值得”。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它的主题曲中所唱的那一句,“平凡的我们,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
有哲人说,每个人都经营着生命这棵庄稼,别人看的是结果,而自己活的是过程。既然如此,就让心开心一些,随时都能看见人间的烟火和内心的风景;就让工作诗意一些,或低吟浅唱,或昂首长啸,把生活写成一首诗。
英国小说家毛姆有言:“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一半烟火,一半诗意,这才是生活最美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