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诗联学院七绝天地285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日月 宁静出题
《浅议近体诗的拗救、守律和创新》
我们知道,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 。凡“拗”须用“救” ,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 。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二是对句相救,包括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所谓本句自救,就是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使其不再“孤平” ,进而符合格律要求。这种拗救具有实际意义,常被诗人在创作时运用。而第二种拗救的方法,即对句相救,则既没有实际意义,反而还会产生误导。 关于对句相救, 抛开“小拗可救可不救”不说,单讨论“大拗必救”的问题。 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中出句“向晚意不适”第五字应当平声,而“不”为仄声,对句“驱车登古原”第三字应为仄声,而“登”为平声,长久以来,这种句式被认为是对句相救(大拗必救)的模式。笔者本人认为,这是“以拗救拗”。 再以“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为例,诗中出句的“此”、“不”、“代”当平却仄,属于拗字,对句的“空”、“吹”、“成”当仄却平,属于拗救。也就是说,用对句的非节奏点上的拗字,去救出句节奏点上的拗字,进而断言,拗救后的诗就没有格律上的毛病了。实际结果是什么呢?不妨用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来对照一下,不难看出,上述几首经过拗救的诗,出句中的拗字照样拗,对句中不该拗的又成了拗。
其实,这种拗救的方法,并不是李商隐、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人的原创,而是后人在研究格律诗的格律时对这一共同现象的推论,想以此证实这类诗属于格律诗,并称其为格律诗的变体。按常理推论,汉语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一种意思的表达有许多字、词可供选择,其中不可能连一种合规矩的表达方式也找不到,诗人也决不会有意去写一个拗句,然后再费尽心机地去找个办法将其补救过来。诗人们写出这样一类的诗,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我们知道,在格律诗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预先有某些学者、专家或什么权威人士已经规定出平仄格式,让大家遵照这个格式去写,而是大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习惯,然后后人通过归纳总结,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和规律性的平仄关系,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格律规范。因此,在这种格式未固定下来之前,诗中出现后人所说的拗句拗字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诗人的诗不是好诗,人们赞赏这些诗,传诵这些诗,并不是因为这些诗采用了什么拗救或者变格,而真正打动人们心灵的是诗的意境、意象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这类诗,我们应当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不能用固定的方式去对照,也不要牵强附会地硬要认定其是格律诗。要知道,后人所总结的格律规范,应当由后人在创作时遵守,而不是以此去约束或者套评前人所写的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对句相救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以拗救拗”的方法,不但不能把原诗从违律中救出来,反而更加重了违律的程度。拗救作为一种创作手段,不是不可以用,但必须是在不违背格律规范的前提下使用。不管是大拗小拗,对句相救还是本句自救,救出来的句子必须符合诗律的基本要求,非如此就没有救的必要。如果把这种对句相救的方法套用在创作实践中,就会对人误导,从而产生不合格律规范的作品。因此,“以拗救拗”不可取。
检验一首诗是否合律,它的标准就应当是经过无数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格律规范,而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就一定是正确的,更不是用一个“特殊句式”、“变格句式”可以掩盖过去的。这好比一部国家大法,你特殊,他变格,这不乱套了吗?当然,这并不是说上述诗不是好诗,只是不一定把它叫做近体诗罢了。同样,所谓“对偶律”中的变式,也有此嫌。不管是“偷春体”、“蜂腰体”还是“散体”,这种写法无可厚非,既然是“变式”,为什么非要挤进近体诗的圈子里呢?难道还要把近体诗划分成规范的、不规范的、正宗的、非正宗的几部分吗?只有合律的近体诗才是近体诗,否则,它可以自成一体,也可就近归如其它格律不严的诗体,叫做“入律的古风”抑或别的诗体不也是很好吗? 由此联想到当前诗词改革中的个别现象,一些人缺乏严谨的创作态度,抛开格律,信马由缰,只要是七言、五言,四句、八句,统标为律绝,只要是按照字数填写押上韵就可以标上词牌,谓之创新,甚至于振振有词地说,古人写诗还不按格律,我们何必那么认真!其中也有人以上述例句为准,写起了特殊句式的诗句。可见,一个谬误贻害多深!我们在研究古人创作成果时,应当抱着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不以人定事,不牵强附会,不以权威名言为不破的信条。对于《唐诗三百首》之类的经典著作,前人所搜集的名篇,绝非是按照一种诗体。不要错误地认为,这本书中凡是四句、八句的诗都是合乎格律的近体诗,也没有必要去吹毛求疵,横挑鼻子竖挑眼,把一些本不是近体诗中的字句作为不合格律的近体诗加以评论;也不要把错误的推论当作令箭指手画脚,把本应归入非近体诗的诗句强词夺理地标榜正确,这样会贻误世人。 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诗词改革前景光明,“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为热衷于诗词创作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非常喜人。我们既可以用旧声韵进行创作,也可以用新声韵进行创作,还可以放开手脚,写一些非格律的诗词,如当前方兴未艾的自度词,以及流行广泛的新古诗等等。当然,进行格律诗词的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因为社会主义时代的诗词,应是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展。它有别于其它任何时代的诗词,既要保留和发展传统诗词的某些形式,某些特点,又要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题材、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 新风格。毛泽东曾作过这样的论断:“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转引自《中华诗词》2007年第3期)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先生也说过:“诗词格律是通过长期创作实践形成的,它需要发展,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得随意加以破坏。”“格律诗词,主要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讲究平仄、对仗、粘对等。”“譬如写律诗,对、粘、平仄、押韵,都是要讲究的,否则就不叫律诗。”(《开创诗词新纪元》)这些话为我们进行诗词改革打开了思路,也是我们应当遵守的准则,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评判格律诗是否合律的标准。
老师们用对句相救(大拗必救)的方法 创作七绝、五绝,每人限1--2首, 要注明拗救句 学习期间统一 使用平水韵,一韵到底,要求中心突出 阅读通顺 无生造词。使用其他韵创作的绝句 一律不收 望老师的配合工作 谢谢
《盘古诗联学院编辑部》
盘古诗联学院七绝天地285期完成作业名单
1.李广恒(2首)2.莫祖颖3.何惠明4.柯美柘5.李凤芙6.根生厚福(2首)7.李广恒8.赵偲含9.李白10.戴德兴(2首)11.曾小凌(2首)12.春草13.李树森14.一剪梅15.潘如琴16.张丽辉17.春云
五绝·油菜花
文/李广恒
平野翻金浪,风来粉自扬。
何争百花美,却把一坡香。
(第三句:百花美)
七绝·立夏
文/李广恒
薰风拂面柳丝扬,雨润青荷送暗香。
蛙鼓蝉鸣奏新曲,春红落幕卸浓妆。
(第三句:奏新曲)
(锦鲤翻波)
以上由寒香若梅老师收录

七绝 花香缕人
文/莫祖颖(广东)
风花雪月香满楼,醉意迷离来客游。
倩影含羞开笑眼,欢情锦阁有忧愁。
(注:首联为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
七绝·池荷
文/何惠明(湖南)
荷叶田田立彩蜓,东西鱼戏破安宁。
榴花相映万分美,驻足白云迷水汀。
注:三四句救拗。
以上由根生厚福老师收录
七绝 铁牛犁地
文/柯美柘
提高效率千百成,机器犁田真正行。
水牯沙堤柳阴系,茫然失措不躬耕。
一二句对句救拗,第三句本句自救。
七绝·盼雨
文/李凤英
赤日炎炎似火烧,连天数月雨无飘。
田畴小麦心里苦,泪眼汪汪求水浇。
(第三句第六字拗,第四句第五字救拗)
七绝 感怀
文/根生厚福
岁月匆匆去若风,鬓间霜雪渐朦胧。
雄心曾向雄心寄,壮志今随逝水空。
首句“若”拗,第二句“渐”字救拗;第三句“向”字拗,“青”字自救。
七绝 悟心
文/根生厚福
心湖欲净屡遭澜,意径思宁却遇湍。
幸有灵犀通妙境,始知至道守清欢。
注:首句“屡”字拗,次句“却”字救拗;第三句“通”字拗,“妙”字自救。
七绝·暮春感怀(对句救拗)
李广恒
未许春光长驻足,闲邀故友共倾杯。
轻飏锦絮添意趣,醉笔狂吟诗韵裁。
(第三句意字拗,第四句诗字救)
七绝 初夏小景
文/赵偲含
绿叶葱茏麦浪连,闲听高树响金蝉。
清风曳露艳阳照,石径兰香溪水潺。
(对句拗救,第三句艳字拗,第四句溪字救)
七绝 自勉
文/李白(内蒙古)
怜我青丝酬锦瑟,许毫素纸绘霞书。
今生自有欢乐在,不负年华如意初。
对句拗救,第三句乐字拗,第四句如字救)
以上作业柯美柘老师收录
五绝•扁担
文/戴德兴
竖横三尺长,负重莫心伤。
驼背如残月,弛张谁可量。
说明:首句三拗,承句莫字救;结句谁拗,转句如字救。
七绝•咏柳絮
文/戴德兴
暖日和风醉眼眸,轻垂烟柳万丝柔。
飞花处处何堪往,转瞬红尘又一秋。
说明:承句烟字拗,转句处字救。
五绝:忆营中旧物
文/曾小凌
霜凝戈上字,苔蚀旧营痕。
欲揽纱帷影,鬓丝临月言。
注:第四句鬓字拗,临字救。
七绝.小源山庄
文/春草
小有名声餐饮行,源于自种果蔬香。
山青水秀环境好,庄冠东西南北乡。
三句拗,四句救
以上由诗妖俞子兰老师收录
七绝 壶口瀑布
文/一剪梅
浪高声吼破云烟,气势凶狂震九天。
莫道黄河水流急,琼浆玉液醉群仙。
(第三句拗救)
七绝·小满
文/潘如琴
镜满青禾夏韵携,烟笼桑野路痕迷。
风摇麦浪千重灿,霞染榴花几处啼。
以上作业由张丽辉老师收录
七绝 小满
文/李树森 (安徽)
小满若榴火样红,江淮垂柳拂莲蓬。
千川麦穗黄衣舞,万顷田园果菜丰。
起句三字拗,承句三字救
七绝 嘉应古城
文/曾小凌
骑楼斑驳沐斜阳,商舶遗踪岁月藏。
石巷苔侵门掩锈,履痕惊破百年光。
七绝 烟雨时节
文/张丽辉
忽闻窗外滴哒雨,庭苑枝头榴蕊伤。
抬眼篱旁葱郁隐,朦胧景致更思乡。
注:第一句哒字拗,第二句榴字救。
五绝 小满即兴
文/春云
四月天湿热,鹃啼催插禾。
麦黄梅渐熟,庭院笑声多。
注:首联为拗句。
以上由林春平老师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