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国大地上激荡起作风建设的澎湃春潮。作为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我们既是这场作风革命的见证者,更是实践的主力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以“八项规定”为镜正衣冠,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持续守住初心本色,方能在新时代作风建设的路上扬帆起航。
破除思想藩篱,校准精神坐标。在基层工作中,个别干部仍存在“天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认为“山高路远”就能规避监督。有的把开会就是落实、材料就是政绩当作工作常态,调研走经典路线,服务搞盆景工程。这些现象折射出作风建设在思想源头上仍需持续发力。必须清醒认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才能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堤坝。
深耕民生沃土,厚植为民情怀。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无数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基层党员干部日夜值守,用真情温暖万家灯火。这些生动实践告诉我们,落实八项规定的核心密码,在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我们在低保核查中多问一句,在矛盾调解中多想一步,在政策落实中多走一程,作风建设就能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温度。
构建长效机制,涵养政治生态。某地创新推出码上监督平台,群众扫码即可评议干部作风;某街道建立红黄牌预警机制,对苗头性问题及时亮灯提醒。这些探索启示我们,作风建设既要靠思想自觉,更要靠制度保障。通过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群众监督渠道,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才能让清风正气在基层土壤深深扎根。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为民服务永远在途中。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工作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政治自觉,外化为行动标杆,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在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续写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壮美篇章。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 卢玉军)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