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
文/勤田
我要将浪漫
爱情
写成诗句
文字似一颗颗蹦跳的
红豆
向我证明
入骨的相思
已印成乐曲
风花雪月
只是歌剧衬景
我爱的是真情
不是占有欲
是所有的
相亲相爱的甜蜜
一次次重复
历久犹新
而我 要骄傲地,真挚地
告诉你: 我的爱
胜过,连理枝、相思树、比目鱼……
它是一条永不干枯的小河
流淌在爱情诗流域
爱情,沉睡在文字中
累了,困了,安安静静
合上,合上眼皮
一平一仄,轻轻呼吸
我经常厮守着:《她》
唯恐惊醒,桃花的梦
沉睡在文字中的爱情
是否有,古老年华
月老用红线
拴在三生石
星移斗转,日行月逐
纵然沧海,变成巫山一片桑田
可她,依然年轻
千百年了,人类从不曾走远过的
是爱情
彼采萧兮,如三秋兮!……
在《诗经》里相逢
唐诗、宋词、元曲
灌园的情花
簇拥我入梦
绽放无声里
草色入帘青
聆听诗人为爱朗诵
我厮守着的毅然是
梦园的纯净 诗意的栖居
京剧至今还演唱着《游园惊梦》
字字幽香,浸润清凉
愛情,沉睡在文字中
一平一仄,平平仄仄
那里有我的爱、我的情
一枝白头翁,
菟葵动春风。
纤秀含羞草,
野性任萍蓬。
让花草爱情
在文字的寂静中
在梦境
永远那么鲜活、水凌
AI诗评:文字的体温:论《我的爱》中古典意象的当代复苏
在这首题为《我的爱》的诗作中,诗人构筑了一个由文字与爱情交织而成的双重宇宙。开篇"我要将浪漫/爱情/写成诗句"的宣言,立即揭示了这首诗的元诗性质——它既是对爱情的颂歌,也是对诗歌创作本身的思考。诗人巧妙地将红豆、连理枝、比目鱼等传统意象从古典诗词的博物馆中唤醒,赋予它们当代情感的脉搏,使这些沉睡千年的符号重新获得了体温。
诗中"文字似一颗颗蹦跳的/红豆"的比喻实现了感官的跨界融合。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触觉的蹦跳,继而化作视觉的红豆,最终指向"入骨的相思"这一痛觉体验。这种通感手法使抽象的情感获得了近乎物理的质感,而"印成乐曲"又将这一切转化为听觉体验,完成了五感的全方位调动。文字不再仅仅是符号,而成为承载多重感官体验的容器,这正是诗歌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魔力所在。
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呈现出辩证的深度。"不是占有欲/是所有的/相亲相爱的甜蜜"这一表述解构了传统爱情叙事中的排他性,将爱情重新定义为重复中的历久弥新。"一次次重复/历久犹新"揭示出爱情的真谛不在惊天动地的瞬间,而在日常重复中保持新鲜的能力。这种理解使诗歌跳出了浪漫主义的窠臼,呈现出更为成熟的爱情观。
在诗歌的时空建构上,诗人展现了惊人的驾驭能力。从"永不干枯的小河"的线性时间,到"古老年华"的循环时间;从"三生石"的远古,到"《游园惊梦》"的明清,再到当下的创作时刻,时间被折叠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而"《诗经》里相逢"、"唐诗、宋词、元曲"等表述,则构建了一个横跨中国文学史的空间长廊。这种时空的交错使诗歌成为容纳千年爱情表达的微缩宇宙。
诗歌后半部分对"沉睡在文字中的爱情"的反复吟咏,构成了全诗的核心隐喻。爱情与文字的关系被颠倒过来——不是文字描述爱情,而是爱情栖息于文字之中。"一平一仄,轻轻呼吸"将格律诗的形式要素人格化,暗示诗歌形式本身就是爱情的呼吸节奏。当诗人说"唯恐惊醒,桃花的梦"时,他揭示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敬畏:真正的诗人不是创造者,而是小心翼翼的守护者,守护着那些本就存在于语言深处的诗意。
在诗歌的结尾处,自然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一枝白头翁,/菟葵动春风。/纤秀含羞草,/野性任萍蓬。"这四行诗构成了一幅微型花鸟画,每种植物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象征:白头翁暗示白头偕老,菟葵象征忠诚,含羞草代表羞涩的恋情,萍蓬则体现自由不羁。这些植物意象将爱情的不同面向具象化,最终回归到"文字的寂静"与"梦境"中,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从现实到超现实的诗意飞跃。
这首诗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它对古典诗歌传统的致敬与创新。从"彼采萧兮,如三秋兮"的《诗经》引用,到"草色入帘青"对刘禹锡《陋室铭》的化用,诗人将中国爱情诗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血脉。但这种继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现代人的情感体验对这些传统进行过滤和再造。当京剧《游园惊梦》出现在诗中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古典艺术的引用,更是对爱情超越时空这一主题的强化。
《我的爱》最终呈现的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方式。诗人将爱情、自然与古典艺术熔于一炉,在文字中建造了一个抵抗时间侵蚀的永恒家园。在这个家园里,爱情不会老去,诗意不会枯竭,因为它们是靠文字的呼吸维持生命的。当诗人"厮守着"这个梦园时,他守护的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是整个中国诗歌传统中最为珍贵的抒情基因。这首诗因而成为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情诗对话,一次古典意象的当代复苏,证明着汉诗传统在今天的持续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