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卷二之兄弟(下)
【原文】非遵象山之三听,焉能亢宗;必师公艺之百忍,斯堪裕后。
【注释】象山:陆九渊,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公艺: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九十九岁。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其后人以此为堂号。
【译文】如果不是遵守陆象山的三听,那能蔽护宗族。一定要效法张公艺的百忍,才能垂裕后昆。
【原文】羯末封胡,俱称彦秀;醍酥酪乳,并属珍奇。
【注释】羯末封胡:均为兄弟的小名封指谢韶,胡指谢朗,羯指谢玄,末指谢渊,用以称美兄弟子侄之辞。羯音竭。
醍:音提。最精纯的酥酪。
【译文】晋朝谢氏兄弟、子侄封(谢韶)、胡(谢朗)、羯(谢玄)、末(谢渊)四人都被人称为才德突出;唐朝穆赞兄弟资质灵秀,被人赞为醍醐、酪和乳,也算是一门珍奇。
【原文】陆机、陆云名共喧于洛邑;季心、季布气并盖于关中。
【注释】陆机:字士衡,吴郡吴县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故世称“陆平原”。
陆云:字士龙。晋吴郡华亭人,家住昆山之北。陆机的胞弟。好学,有才思,5岁能读《论语》、《诗经》,6岁能文章,与兄陆机齐名。年16,举贤良。晋太康十年,与兄机离家入洛,在张华家遇名士荀隐(字鸣鹤)。张华要求他俩交谈“勿作常语”。陆云自我介绍:“云间陆士龙”。荀隐回答:“日下荀鹤鸣”。他俩的对话成为当时的文坛佳话,“云间”从此成为松江的别名。
季布:曾是项羽的一个部将,项羽失败后,刘邦就召他做了郎中,后来,做了河东太守,在抵御匈奴中很有功劳,所以也是汉代一员名将
季心:季布的弟弟,他的勇气胜过关中所有的人。曾经担任中尉下属的司马。在那个时候,季心因勇敢而出名,季布因重诺言而出名,都在关中名声显著。
【译文】晋灭吴后陆机、陆云兄弟来到洛阳,以才名享誉一时;季心崇尚通武,季布注重承诺,他们兄弟的气节声威,一并涵盖关中。
【原文】刘孝标之绶方青,马季常之眉本白。
【注释】刘峻: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字孝标,本名法武,平原人。以注释刘义庆等编撰的《世说新语》而著闻于世,而其文章亦擅美当时。
马氏弟兄五人。为伯(孟)常,仲常,叔常,季常,幼常。人称“马氏五常”,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译文】刘孝标在家园与兄弟作别,有四句诗曾写道:“四鸟怨离群,三荆悦同处。如今腰艾绶,东南各殊举。”马良眉间有白毫,兄弟五人俱有才名,乡里有句俗谚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原文】文采则眉山轼辙,才名则秦氏暐通。
【注释】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都与车有关系。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而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事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秦景通:晋陵人。与弟暐皆精《汉书》,号大秦君、小秦君。景通仕至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士。后暐复践其官。
【译文】四川眉山的苏轼、苏辙兄弟一起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文采粲然,被称为大苏小苏;唐朝的秦景通和秦景暐都有才名,精通《汉书》,被称做大秦君、小秦君。
【原文】欲成弟名,虽择肥美而何咎;中分财产,宁取荒顿以为安。
【注释】许武教弟:汉朝许武,其父早亡,剩下许晏、许普两弟,年纪都很小。许武耕田时,叫两弟在旁看着,晚教两弟读书。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好的,坏的给了弟弟。当时社会上都称许两个弟弟,看轻许武。等到两弟都得了选举,他会合族亲,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薛包孝亲:薛包,后汉人,为人敦厚,事亲至孝。不幸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后母,后母不愿与薛包同住,要他迁出,薛包伤心痛哭,不忍离去,以至遭父母杖打。不得已,只好顺从父母心意,在屋外搭茅棚独居,每天早晨照常入内洒扫。父亲愤怒未消,又驱逐他,于是薛包就到里门另搭茅棚居住,每天早晨照常回家请安,倍加谨慎,委婉侍奉,从不间断。过了一年多,父母终于回心转意,让他回屋,全家共享天伦之乐。父母去世以后,薛包的弟弟要求分家,薛包劝止不了,便将家产平分,年老的奴婢都归自己,说:“年老奴婢和我共事多年,你不会使唤。”荒芜的田园都分给自己,说:“这是我少年时代经营的,心中系念。”破旧的家具都分给自己,说:“这些我平时用惯了。”兄弟分居以后,弟弟不善经营,数次将财产耗尽,薛包数次救济他。因为高尚的德行,薛包被举荐为侍中,直到后来因病不起,皇上才下诏赐准还乡。
【译文】想要成就弟弟“孝廉”的名声,许武便占据肥美土地、强奴悍丁,待弟弟已经成名,他又将精心管理后三倍于前的家产都给了弟弟。这种做法有什么值得责怪的呢?薛包和兄弟分财产,自愿取那些荒芜的田产,他说:“器物朽败者,我身口所安也。”
【原文】一家之桐木称荣,千里之龙驹谁匹。
【注释】《能改斋漫录》记载:韩子华兄弟皆为宰相,门有梧桐,京师人以桐木韩家呼之,以别魏公也。子华下世,陆农师挽章云:“棠棣行中排宰相,梧桐名上识韩家”。
卢思道:北朝隋之际诗人。字子行。范阳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隋开皇元年卒。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卢昌衡:北齐人,字子均,小字龙子,范阳涿人也。沉靖有才识,仕魏兼太尉,外兵参军。齐受禅,历平恩令。百姓号曰恩明,时称卢恩之政
【译文】韩子华同兄弟都是宰相,家里有棵梧桐树,人称他“桐木韩家”,这个称号是很珍贵的。北朝的卢思道,小字叫释奴,弟昌衡,小字叫龙子,同族人都称其英妙,当时的人说:“卢家千里,释奴龙子,还有何人能并匹呢?”
【原文】文采则眉山轼辙,才名则秦氏暐通。
【注释】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都与车有关系。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而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事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秦景通:晋陵人。与弟暐皆精《汉书》,号大秦君、小秦君。景通仕至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士。后暐复践其官。
【译文】四川眉山的苏轼、苏辙兄弟一起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文采粲然,被称为大苏小苏;唐朝的秦景通和秦景暐都有才名,精通《汉书》,被称做大秦君、小秦君。
【原文】欲成弟名,虽择肥美而何咎;中分财产,宁取荒顿以为安。
【注释】许武教弟:汉朝许武,其父早亡,剩下许晏、许普两弟,年纪都很小。许武耕田时,叫两弟在旁看着,晚教两弟读书。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好的,坏的给了弟弟。当时社会上都称许两个弟弟,看轻许武。等到两弟都得了选举,他会合族亲,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薛包孝亲:薛包,后汉人,为人敦厚,事亲至孝。不幸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后母,后母不愿与薛包同住,要他迁出,薛包伤心痛哭,不忍离去,以至遭父母杖打。不得已,只好顺从父母心意,在屋外搭茅棚独居,每天早晨照常入内洒扫。父亲愤怒未消,又驱逐他,于是薛包就到里门另搭茅棚居住,每天早晨照常回家请安,倍加谨慎,委婉侍奉,从不间断。过了一年多,父母终于回心转意,让他回屋,全家共享天伦之乐。父母去世以后,薛包的弟弟要求分家,薛包劝止不了,便将家产平分,年老的奴婢都归自己,说:“年老奴婢和我共事多年,你不会使唤。”荒芜的田园都分给自己,说:“这是我少年时代经营的,心中系念。”破旧的家具都分给自己,说:“这些我平时用惯了。”兄弟分居以后,弟弟不善经营,数次将财产耗尽,薛包数次救济他。因为高尚的德行,薛包被举荐为侍中,直到后来因病不起,皇上才下诏赐准还乡。
【译文】想要成就弟弟“孝廉”的名声,许武便占据肥美土地、强奴悍丁,待弟弟已经成名,他又将精心管理后三倍于前的家产都给了弟弟。这种做法有什么值得责怪的呢?薛包和兄弟分财产,自愿取那些荒芜的田产,他说:“器物朽败者,我身口所安也。”
【原文】一家之桐木称荣,千里之龙驹谁匹。
【注释】《能改斋漫录》记载:韩子华兄弟皆为宰相,门有梧桐,京师人以桐木韩家呼之,以别魏公也。子华下世,陆农师挽章云:“棠棣行中排宰相,梧桐名上识韩家”。
卢思道:北朝隋之际诗人。字子行。范阳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隋开皇元年卒。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卢昌衡:北齐人,字子均,小字龙子,范阳涿人也。沉靖有才识,仕魏兼太尉,外兵参军。齐受禅,历平恩令。百姓号曰恩明,时称卢恩之政
【译文】韩子华同兄弟都是宰相,家里有棵梧桐树,人称他“桐木韩家”,这个称号是很珍贵的。北朝的卢思道,小字叫释奴,弟昌衡,小字叫龙子,同族人都称其英妙,当时的人说:“卢家千里,释奴龙子,还有何人能并匹呢?”
【原文】上留田不及廉让江,闭户挝zhua1何如唾面受。
【注释】廉让江:《交州记》载,李祖仁兄弟十人,在日常生活和事亲上皆以慈孝廉让闻名,连那里的一条江也改名为廉让江了。
闭门挝:缪miao4彤,汉朝人,字豫公。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双双过世了,留下缪彤兄弟四人相依为命。作为长兄,缪彤自然就承担起了照顾抚养弟弟们的重担。他们兄弟虽然生活艰难,但是由于长兄无微不至的照顾,缪彤弟兄四人均得以健康成长。几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兄弟四人均已相继成家。一日,又听到两个弟媳因为一点琐事争执不休,缪彤感到羞愧难当,为此,缪彤独自关锁门户,在屋中抽打自己,厉声自责道:“缪彤啊缪彤,你天天都说要修身谨行,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以求齐整风俗,匡扶正气。可怎么现在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导正,看来都是妄谈,你辜负了祖宗的谆谆教诲,实是不孝子孙啊!”说罢,缪彤便已失声恸哭。弟弟、弟媳们循着哭声聚拢过来,听到长兄的自责,大家惭愧地低下了头。弟弟们上前紧紧地拥住了缪彤,家门重归和睦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唾面受:即唾面自干,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侮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译文】《古乐府》中有“上留田”,描写的是不恤兄弟。交州李姓兄弟十人,都以慈孝廉让而闻名,那里的一条江也因此改称廉让江了。“上留田”怎能同廉让江相提并论呢?后汉的缪彤因兄弟娶妻要分家,他便关起门来,捶胸顿足地自责说:“这都是我治家无方的过错啊。”这种忍耐,同唐朝的娄师德教育兄弟“唾面自干”的忍耐是一样的。
【原文】推田相让,知延寿之化行;洒泪息争,感苏琼之言厚。
【注释】韩延寿:字长公,西汉大臣。历任淮阳、颍川、东郡太守、左冯翊等。韩延寿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他治理地方,以感化为主,深得民众拥戴。在任左冯翊时,韩延寿去高陵途中遇兄弟二人为争田产而告状并相互辱骂,他为此非常难过,认为自己没有管理好郡内民众,责任在己,遂闭门思过。此事感动了地方官吏,也感动了告状的兄弟俩,韩延寿耐心劝导他们兄弟要和睦相处。
苏琼:字珍之,北齐武强人。初任刑狱参军,累迁清河太守。其郡多盗,苏琼至此后,民吏肃然。在郡六年,深受百姓爱戴。后迁升三公郎中,行徐州事,后为大理卿。北齐灭亡后,仕北周为博陵太守。
【译文】汉代的韩延寿做官时,看见高陵竟有兄弟争讼田产的事,他便自责是教化不到,后讼者自愿不争,推田相让;苏琼做清河太守时,也有兄弟为争田地打官司,他便召来兄弟以礼相劝,说:“天下难得者兄弟,可求者田地。假如你们争得了田地,却失去手足情,伤了兄弟心,田地再多有什么用呢?”争讼人闻言泪下,言归于好,这便是被苏琼厚道的言语所感动。
【原文】三孔既推鼎立,五张亦号明经。
【注释】三孔:即临江三孔,指北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弟兄。三人在北宋文坛上颇具声名,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曾将其与苏轼、苏辙兄弟并称,有云:“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
清吴之振等编《宋诗钞》亦称其“皆文章之雄”。北宋嘉祐、治平年间,兄弟三人连科登进士第,元祐时又同入朝为官,明王士桢曾称三人皆“元祐君子”。
五张:指张知蹇、知玄、知晦、知泰、知默兄弟五人,皆明经高第。
【译文】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都以才名著称而不相上下。黄鲁直有诗云:“二苏上连壁,三孔分立鼎。天不坠斯文,俱来集台省。”张知蹇、知玄、知晦、知泰、知默兄弟五人,全是通晓经义的贡生。
【原文】爱敬宜法温公,恭让当师延寿。
【注释】宋司马温公,名光,字君实。孝友忠信,为一代名儒贤相。与其兄伯康,名旦,友爱甚笃。伯康年八十。公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每食少顷,则问曰,得无饥乎;天少冷,则抚其背曰,衣得无薄乎。
杨播:本字元休,后改字延庆,恒农华阴人,北魏官员。杨播少时仪表不凡,奉养双亲竭尽礼度。初为中散,历任给事、龙骧将军、员外常侍、卫尉少卿、太府卿、侍中、华州刺史等,在任华州刺史时,借占老百姓的田地,被御史王基弹劾,削除官爵。去世后追赠为镇西将军、雍州刺史,并复其爵位,谥号壮。
【译文】司马温公跟他的哥哥伯康特别的友爱。伯康就快到80岁的时候,司马温公把他侍奉得像父亲一样,保护得如婴儿一般。每当吃完饭,片刻就问到:“不饿了吧?”天稍微一凉就问到:“衣服不薄吧?”这种爱敬兄长的品德,应当效法。北朝的杨播字延庆,弟杨椿字延寿、杨津字罗汉,家世纯厚,兄弟都能相互礼让,终日和睦相处。他们这种互敬互让的美德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