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醒
从流水线到皮影幕布:一位湘妹子的非遗执着传承的逆袭之路,正悄然飞入寻常百姓家。
巍巍幕阜山,风景宜人,然地方曲艺戏剧皮影戏,更是名动三湘。湘北幕阜山青山绿水掩映间,平江皮影戏的光影流转了数百年。
如今,一位从流水线走出来的湘妹子,用她的热血与坚持,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她就是刘牡丹,一位打破传统、让千年皮影戏“活”在当下的非遗传承人。
1981年,刘牡丹出生于平江向家镇的农家小院。清贫的生活里,她用歌声编织梦想——宋祖英的婉转、彭大姐的大气,她听几遍便能模仿得惟妙惟肖。18岁那年,面对靠两头猪支撑学费的家庭,她把大学录取通知书默默收进箱底,转身踏上南下的列车。在东莞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她白天组装零件,夜晚挑灯自学电脑;从车间工人到外贸骨干,她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职场逆袭。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父亲离世后。回到家乡的刘牡丹偶然邂逅街头戏班,凭借清亮的嗓音当晚便登上戏台。为了在舞台上站稳脚跟,她化身“拼命三娘”:白天学主持、练舞蹈,夜晚钻研花鼓戏、花灯戏。直到2017年,听闻平江皮影戏因后继无人濒临失传,这位36岁的母亲做出了惊人决定——拜师学艺。
初学皮影的日子堪称“魔鬼训练”。唢呐吹出的刺耳声被女儿比作“大象怒吼”,中阮练习常让她手指磨出血泡。深夜,当孩子们进入梦乡,她独自在小房间里与锣鼓经较劲。师傅钟志远的严苛更让人望而却步:每场演出后必须手写剧本,无论多晚都要完成。正是这样的“魔鬼训练”,让她在短短几年内掌握了皮影戏的“七宗绝技”——吹拉弹唱、雕刻造型,无一不精。
2023年,刘牡丹以优异成绩出师,成为平江首位女性皮影艺人。她做了件“破天荒”的事:将手抄剧本数字化,通过显示屏同步呈现台词。这个创新之举,让无数观众第一次看懂了皮影戏的故事,也让古老艺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疫情期间,她创作的皮影防疫短视频刷爆网络,近5万粉丝在屏幕前感受非遗魅力。从乡村戏台到城市展演,从校园课堂到景区舞台,她带着皮影戏走过千山万水,让“牡丹唱腔”成为平江的文化符号。
在刘牡丹身上,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火花。她既是非遗传承人,也是演讲比赛二等奖得主;既是围鼓乐队金奖指导,也是抖音网红。
她悉心指导并亲自参演与创作的围鼓节目《辉煌围鼓庆丰收》获得平江县第一届农民歌手大赛民族乐队金奖,自创防溺水的作品《不自量力的小乌龟》和动漫皮影剧目《龟兔赛跑》针对非遗进中小学与幼儿园而制作,庆党100周年协助师傅创作《黄金16两》作为献党的礼物,荣获平江县百团百角庆百年比赛一等奖。
2024年,她当选湖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委员,同年光荣入党;2025年,即将拿到全日制大专文凭的她,依然活跃在皮影传承一线。
“皮影戏不仅是光影的艺术,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刘牡丹说。面对年轻观众稀缺的困境,她正尝试将流行元素融入传统剧目,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扩大传播。在她的努力下,平江皮影戏从濒危技艺变成了“网红非遗”,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项古老艺术。
幕布上,皮影人物腾挪翻转;幕布后,刘牡丹指尖翻飞、唱腔婉转。从流水线到皮影幕布,她用半生时光完成了从打工妹到非遗传承人的蜕变。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传承与发展的动人故事。当古老的皮影戏遇上新时代的追光者,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