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南肠记忆连载(一)
王晓瑜
引言
在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像大浪淘沙,有些美食,似金子般总会留得下来,并以其独特的风味及营养价值被大众喜爱并代代相传。生产于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被称之为“山东老字号”“山东省著名商标”“齐鲁名吃”“济南老字号”“莱芜名吃”, 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荣誉称号的泰顺斋南肠系列食品就是这些美味可口佳肴中的佼佼者。泰顺斋南肠系列食品的传承印记着社会沧桑巨变、述说着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打拼和无尽的憧憬。
山东名吃莱芜“泰顺斋”南肠肉制品属于莱芜南肠产品系列,起源于济南,落户于莱芜口镇。泰顺斋肉制品均使用品系纯正的莱芜黑猪肉和国内品牌猪肉,100%放心肉,是泰顺斋肉制品最大的质量保证。 莱芜南肠最初由济南历城人苏志亭首创。从清朝末年道光年间延续至今,济南人苏志亭辗转迁到了今莱芜城北的吐丝口,即今天莱芜口镇。历经已有170多年生产历史之风雨沧桑“南肠”在山东尤其是莱芜家喻户晓,成为革命老区莱芜特产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百年老字号南肠几经变革,在新社会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另外,泰顺斋酱腌菜调味品也有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口镇咸菜”至今响遍街巷。公司生产的各种佐餐小菜、酱油、食醋、甜面酱,不仅风味独特而且是纯绿色食品。其主要工艺是利用百年酱池,通过天然露晒汲取口镇风土之水精华制作,不添加任何防腐剂。 泰顺斋“口镇咸菜”传统制作技艺现被列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口镇街早在周代就有人在此建村定居,水草肥美,地理自然环境优越。旧时陆路、水路交通便捷,商业发达,商贾云集,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为齐鲁通道,是连接济南、泰安和淄博的要道,是莱芜北部进山出山的隘口,俗称口子、口子街。明嘉靖年间始称吐子口,民国初期称口子镇, 1949年定名为口镇。口镇街以十字路口隅首为界,分为东、西、南、北四街。
苏志亭结缘口镇街。清朝末年,由于苛捐杂费多如牛毛,民不聊生。济南人苏志亭的肉铺生意日渐衰微,为了生计,考虑再三,其一家人背井离乡,惨兮兮的含泪告别济南,踏上去博山谋生之道。一日苏志亭一家从济南往目的地博山进发,中间绕道经过莱芜口镇时,已接近中午,孩子们已经饥肠辘辘。但口镇街的繁荣景象令全家人眼睛为之一亮。仿佛景色宜人可餐,河道边杨柳依依。热闹的市区街道: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等等映入眼帘。孩子们欢呼雀跃着要停下来吃饭休息。说话间,时已正午,全家人在口镇小息一会,苏志亭四顾相看,此次仿佛看到了大明湖的影子在眼前闪现,背井离乡的滋味令他怀念起家乡来。口镇四周水系发达,沿河岸建筑林立,难道莱芜口镇有个“小大明湖”吗?他虽来过此地,但家人初次经过,可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触。
本打算吃过中饭就立即启程。谁知一家人都喜欢上口镇这座水城。索性游览一下周围环境再出发。且看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各类人群,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展现在眼前。
如果不是说好的前去淄博投奔亲戚,苏志亭都想在此安营扎寨了。这个带着济南“大明湖”影子的口镇实在是让他从此难以放下。在他们一家人恋恋不舍的离开口镇时,或许苏志亭自己怎么也不会想到莱芜口镇才是他日后打拼天下的最佳境地。
缘结口镇街
由于生意往来,苏志亭多次在济南、泰安、淄博之间行走,每次必经莱芜口镇,并多次在口镇歇脚。口镇的自然风光不仅仅吸引着他,这儿的风土人情也让他陶醉。他里里外外的多次把口镇看了个真真切切。越发喜欢的了不得。
口镇是莱芜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人烟稠密,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的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口镇街自明代以来农历二、七日期为集,后增四、九日为小集,为商贸、物资交流中心。这里商业繁盛,物资极丰,为明清莱芜“第一巨集”, 到明代嘉靖年间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集市商业街。坐落于集市的口镇东、西、南、北四街,民国末和建国初所见口镇街主街呈十字形,是口镇街四村的中心街道。此街以隅首为中心界,街道路面皆用青石板铺就,平整光滑。街两侧店铺商号林立,店铺门前多木柱石台前出厦,商铺房舍整齐美观。
东街两侧的门店有顺香斋店、饭店、药房、门诊等。逢集日,此街由西向东为肉市、咸鱼市和牲口市,古嬴民众学校、天主教堂等均在此街东首街侧…….
面对口镇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苏志亭突然萌发在这样的地方经营食品业、一定销路大开。无奈居家已经搬迁至博山,可未来又是什么样子呢?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