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歌散文书画析字作品展
一、五月的麦地
文/大山
杜鹃啼血
在麦田里催促
阳光是金色的酒
醉了时光的眼眸
麦浪翻涌五月的诗潮
彩排,丰收的序幕
从青涩到金黄的蜕变
装点生命的华彩
经过整个寒冬的洗礼
迎接金黄的成熟
我站在麦地的中间
听到了无数声音的呐喊
有多少汗水和付出
有多少守望和呵护
与土地深深相拥
将灵魂重塑
不错过治愈人心的麦浪
我把思想 交还给有生命的植物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二、某慈善活动文/王兴伦
寒门学子费难掏,老总身旁站得高。
满口她回千句谢,九牛你拔一根毛。
自尊心怕严霜打,大脸面期群众褒。
主事连称正能量,管教明日上头条。
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墓面朝西
文/王兴伦
多言西侧是家乡,年幼弟兄年迈娘。
我料英雄流尽血,跌身不愿面东洋。
瞻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墓
文/王兴伦
弹绝犹将枪托抡,岂容恶寇践家门。
墓中八二男儿骨,尽显坚贞民族魂。
三、七律·心境文/赵祥友
春来次第花依旧,百媚无心境不同。
年少痴情皆有意,曲终恨别尽成空。
韶华易老随云去,岁月长流付水东。
头上霜尘荒满地,芳菲摇曳惹秋风。
赵祥友,山东淄博高青县人,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自学),曾担任乡村教师多年,喜欢诗歌创作,曾在地方报纸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多篇,爱好书法,对古诗也有涉猎
四、《麦黄》 文/楚昭民
远山入画呈黛状, 近处麦田泛金黄。
穗饱方知春雨润, 夏芒犹记冬时霜。
过去父辈真辛苦, 磨镰压场人倍忙。
如今农家多闲暇, 尽情欣赏好风光。
五、七绝 喜迎小满
(新 韵)
文/刘友朋
醉美乡村小满天,樱桃可口杏儿鲜。
黎明布谷啼林间,麦满农家早磨镰。
刘友朋,山东泗水人,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会员,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六、5.20闲吟 文/殷秀奎
青春不再五月天,枝繁叶茂花更艳。
厚谊深情忆故交,闲云野鹤话流年。
化蝶双飞惜楼台,结义三拜赞桃园。
堂前炊烟千古悠,蒸风煮雨真爱传。
六、5.20闲吟
文/殷秀奎
青春不再五月天,枝繁叶茂花更艳。
厚谊深情忆故交,闲云野鹤话流年。
化蝶双飞惜楼台,结义三拜赞桃园。
堂前炊烟千古悠,蒸风煮雨真爱传。
登太白楼赞李白
文/殷秀奎
济宁有楼名太白,贺兰氏酒诗仙醉。
挈妇将雏迁任城,同志结友聚荒会。
当涂江里捉月去,临淮阵上杀敌归。
诗赋豪放傲权势,常使后人眶盈泪。
七、 和平之声
文/李洪挺
巴基斯坦气似虹,以弱胜强世称雄。
挫败军工高科技,阵风落马扫威风。
国际格局步重构,安全依赖巅覆中。
震荡分化露端倪,多极世界声和平。
八 茶香文/井明新
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于我而言,这清福便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抹香气,是岁月里沉淀下来的宁静与悠然。
喝茶是习惯了的。早起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烧壶水,先沏上一杯浓浓的茶。那茶叶在热水中翻腾、舒展,像是从沉睡中苏醒,渐渐释放出它独有的韵味。
品茶香,亦知茶趣。品的是茶叶在热水中舒缓的香,知的是茶在寻找懂它的人的趣。茶叶本是大自然的馈赠,经过采摘、干燥等一系列工序,最终成为杯中的佳品。它在热水中绽放,释放出自己的香气,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故事。而我们,便是那个聆听者,通过品茶,与茶叶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每一次品茶,都是一次与自然的亲近,一次对生活的感悟。
一日,有朋友来访,见我品茶痴态,提起当年乾隆欲禅位时,众臣挽留:“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笑曰:“君不可一日无茶。”朋友的这番话,让我忍俊不禁,突然懂了帝王为何宁舍江山不舍茶——原来杯中自有乾坤。
品茶,也是品生活,品人生。对朋友说的话,我抱之一笑,但是,品生活,品人生这话却让人醒悟,渐渐留心,不免是另一番心境了。
人生如品茶,空杯以对,你才会有喝不完的好心情,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当我们以一颗空杯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便能更好地接纳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每天世上都有那么多的事情发生,只有向前看,才能更好的过完一生。茶的苦涩,如同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虽然让人难以接受,但正是这些苦涩,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而茶的回甘,则是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让我们在经历风雨后,依然能够感受到温暖与慰藉。
峰回路转,还是品茶怡情。可以是龙井、普洱、毛峰,亦或者是碧螺春、峨眉白、日照绿,一杯茶在手,便可将最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诗意的时光。在茶香中,我们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喧嚣与纷扰,让浮躁的心情在茶香里缓缓淡去,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与茶相伴,有着岁月沉淀后的平静与追忆。回首半生,方然醒悟:朗朗乾坤,值得为之追求和向往的应该很简单。茶,不过是一片树叶,却能在水中绽放出无尽的香气。生活,也不过是平凡的日子,却能在茶香中品味出别样的滋味。茶香,是一种淡淡的香气,却能穿透岁月的长河,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一杯好茶,是一种难得的生活品质。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清福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幸福,不依赖于物质的奢华,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宁静。 好茶的珍贵、品茶的境界以及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心灵宁静,共同构成了这种“清福”。
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宁静。
九、山东泗水刘艳国画
十、千里易析字: 小 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我国的农历廿四节气是古人指导安排农事的重要历法,是古人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对我国北方农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为什么廿四节气主要针对的是北方?
因为在我国古代,北方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农事也是以北方为主,所以,廿四节气对于南方意义不太明显。“小满”是针对北方的农作物小麦而言的,这个节气节点的小麦,籽粒已灌浆而足,但还没有达到完全饱满的程度,所以称之为小满。
现在,我主要从“小满”二字的结构构成上入手,加以解析。
“小”,笔画及其简单,象形兼会意字,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的“小”,都是像极细微的沙粒的样子,或者说都像三粒细微的沙粒的样子。为什么写作三粒的模样,而不写成四粒或多粒呢?
因为在古代的“三”,表示约数,而不是确数,象征众多或几粒的意思。到了小篆时代,“小”的中间那个“丶(点)”就变成了长竖(|),左右的点也变成了相背的弧线条,写成了“ ”;到楷书时代,中间的“竖(|)”变成了“亅”,左右的弧线条再次变成“点(、)”,写成了“小”。 《说文》:“小,物之微也。从八,丨见而分之。凡小之属皆从小。”《说文》的作者许慎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小”表示物体细微的特征,它的字形用“八”作为表意构件,“丨”位于“八”中间,是加以细分的意思,大凡跟“小”相关的汉字,都可以用“小”来作表意偏旁。
前清的古文字家段玉裁对《说文》作注:“八,别也。象分别之形,故解从八为分之,丨才见而辄分之,会意也。凡物分之则小。”
“小”的本义就是细碎的沙尘微粒。这个“小”有三层意蕴:一是数量上表示不多;二是表示质地为沙粒;三是形体上表示微粒。如汉字“尘”,会意字,细小的土粒的意思;“尖”,会意字,特别细小的锋芒的意思;“隙”,指事兼会意字,特别细小的裂缝的意思。不过,“小”到了楷书时代,就有点“人”的模样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汉字的“亅(竖钩)”,在汉字中作偏旁或笔画时,表达的意思就是“人”。如“永”,中间的笔画“亅”就是表示一个在游泳的人,“永”的两边的笔画表示“水花”的意思;再如“⺗”,表示人的一颗小小的心的意思;再如“了”,表示头骨还未长成的娃娃,极言“渺小”的意思;再如“牙”,表示人的上下齿的意思……总之,“亅(竖钩)”像人体的躯干的样子。当“亅”作汉字的右偏旁时,表示人使用过的刀的意思,如“刮”“刻”“刺”“削”等等
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小”的意义也在不断的丰富,它不仅表示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等的小或弱与少,还表示比较抽象的意义,如说:“你家的大小子二小子,都考上大学啦?”这里的“小”就是“孩子”的意思,所以,简化字“孙”就是顺着这种意义的,“孙”,左右结构,左“子”右“小”,会意字,意思就是“儿子的孩子”。“孙”与繁体字“孫”,虽都是会意字,但繁体字意蕴更深:“孫”,左“子”右“系”,简单说就是“儿子身后用绳子系着的就是儿子的儿子”,也就是孙子;古人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儿子身后拉孝绳的就是孙子。再比如说:“你家孩子的大名叫啥、小名叫啥?”这里的“大”与“小”是相对的,“大”就是“正(标准)”的意思,“小”就是“偏(或俗)”的意思。再比如说:“某某老板又娶了床小的”,不是说老板娶了个身材短的老婆,而是说娶了床偏房老婆,“大老婆”称为正房老婆。有时候“小”与“大”是相衬的,但就“小”与“大”的字形本身来说是毫无瓜葛的。“大”,甲骨文写作“ ”,像一个正面成熟的人体形状,表示成年人的意思。而甲骨文里的“( )小”,只是细尘微粒,直到楷书的“小”,才显现出“人(亅)”的味道。在古代的文化中,“小”字不仅仅是一个表示大小的形容词,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邃的文化内核。比如《易经》里多次出现“小往大来”的说辞,这里的“小往大来”象征着阴生消耗,而这种消耗又为新的生命生长提供了契机,反映了古人对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的哲理认知过程。
在儒家思想中,“小”字也常被用来表示谦卑的修养。如佣人对主子说:“小的,明白啦;小的,马上去办……”再如“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小鲁”中的“小”就是“显得小”的意思,“小鲁”就是显得鲁国小的意思,“小”活用的多么神啦。
满, 繁体字为“滿”,左右结构,左“氵”右“㒼”,形声字,左形右声。
“㒼”,会意字,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廿”,象形字,像古代的有耳青铜锅或锅盖的样子。凡用“廿”作偏旁的汉字都与“锅具”有关,如“庶”“席”“度”等
“庶”,由“广”“廿”“灬(火)”三个字元素构成。“庶”,最初不是“广”字头,而是“厂”字头,“厂”是什么?“厂”是悬崖或悬崖上滚落的石头。原始社会末期,普通大众没有锅具,只有极少数贵族有青铜锅具,大多数人从石头中挑拣有坑的石头,里面盛上水,在石头下面烧,石头坑里的水就烧开了,后来慢慢在石坑里煮东西吃。现在我们吃的石锅鸡就是从古人那里传下来的,墨脱的石锅最出名。“庶”字正是石锅煮食物的真实写照,“庶”的下部首“灬”就是火,由于过这种生活的人最多,所以,“庶”表示众多的意思,如“庶民”一词。
“席”,也是由“广”“廿”“巾”三个字元素构成。“巾”,长条布的意思,在“席”字中表示长条布做成的席子。后来由于布匹紧缺,人们就改成用莆草编扎席子。“席”的本义就是坐在席子上吃锅里的饭菜,也许是古代缺凳子的原因吧?
“度”,也是由“广”“廿”“又”三个字元素构成。“又”表示人的手的意思,大多数情况下指人的右手。“度”的意思就是人们用手来测量一下锅中所需要的米量,如“揣度”“度量”等词。
“㒼”,上下结构,会意字,上部首“廿”表示锅盖的意思,字的下部表示从锅体中溢出来的液体。也就是说锅体中的液体太满了,从锅盖处溢出来了。
后来的人们为了把意思表达的更直观,就在“㒼”的左边加“氵”。“滿”,意思就是锅具里的水达到了最高水位并不断溢出。
《说文》:“滿,盈溢也。从水,㒼声。”
“滿”的哲学思想在《易经》的乾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乾卦道:“亢龙有悔”,意思就是当一条龙飞到天的最高点时,如果依然不知满足,就会带来灾难。这表明在达到极致之后,如果不知道谦退,就会招致祸患。“满”与“忌满”的哲理在《易经》的谦卦和益卦也有所体现。
廿四节气的“小满”,含义很丰富:首先,指小麦灌浆已满,但未达到完全饱和的状态;其次,指大地上的各种农作物已长出嫩芽与绿叶,但还未到茂盛期,大地上偶尔有褐色裸露,绿色还没完全覆盖;再次,天气炎热起来,但还未到鼎热程度;再其次,人们的厚衣还未完全褪尽,单衣还未穿到顶单的程度,因此从各种情况看,这一时期处于一种“小满”的状态。
古代的文人墨客对小满情有独钟,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欧阳修的《小满》: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再如王之道的《遣兴》: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再如元淮的《小满》:
子规声里雨如烟,润逼红绡透客毡。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
丁同金,字普慈,网名千里易,男,1959年10月生,山东泗水城北故县村人。八十年代初毕业于济宁师专,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截至现在共有五本书面世,前三本与人合作编写,即《初中语文重要篇目分析与指导》(中国海洋出版社)、《幽谷风》(中国文联出版社)、《泗河方域丁氏族谱》、《藜苋叶》。《泗上丁氏传奇》与《藜苋叶》是自己的专著。希望书香传遍每位读者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