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 乐 参 半 带 娃 乐
贾 真 均
“习爷爷!习爷爷!”每当电视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出现习近平总书记的画面,我一岁半的小孙女贾林静便像只欢快的小鸟蹦到电视机前,发出欣喜的喊声。听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她还随电视上的人一起鼓掌,好像千万里外的习爷爷就在眼前。我和老伴相视而笑,不曾想,跟着我们看新闻,竟培养出个小小的“时政迷”。
同许多家庭一样,我们家的这个“时政迷”即烦人又可爱。她的到来,在打乱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同时,也给我们和外公外婆家带来了许多烦恼和乐趣。
烦!出生只有五斤二两的她,身体不大,但中气十足,特别是三四个月时,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一旦吵起瞌睡来,声如炸雷,长时间不歇,哇哇的哭叫和满脸的鼻涕眼泪,让人不敢怠慢、无法忍受,有时好不容易哄的睡着,一放下又醒,全家只好轮番上阵,抱着她在屋内转圈圈。好在时间不长,她便减少了哭闹的频率,我们也掌握了止哭的“药方”。
累!按照科学说法,一岁左右的小孩每天睡眠时间是十一至十四个小时。但她总打折扣,从八九个月起,就经常晚上十点甚至十一点才睡觉,早晨六七点钟就起床,接着是连续八九个小时不停歇的吃喝拉撒玩,常常在下午三四点、甚至四五点才眯个把多小时,不给我们半点偷懒的机会。
不会走时,她要抱抱要陪伴;会走了,她拖凳子、爬桌子、摔玩具,整的满屋一片狼藉,还时不时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到了外面,她又不愿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而是独自一人,撒开脚丫子到处跑,不是逛沿街门店,就是专拣狭窄的小路、坡道和凹凸不平的绿化砖地走。我们心惊胆颤地跟在后面,几个小时下来,累的浑身发软,她却像个机器人似的,劲头十足。
喜!也许是多动的缘故,六七个月时,她就稀饭馒头、米饭面条、肉食青菜样样吃,看着长的不胖,但体重不轻。
十个月时,她便挪动着屁股推车子、捡玩具。一次,正在地下玩耍的她,无意中碰到沙发空里的一个小玩意,随手拿出来后,可能感觉里面还有东西,竟将头埋在地上往空里看,我用手一模,果然摸出了许多卡片、积木等玩具。
她一岁零半个月学会走路,一岁两个月学会说话,一岁三四个月就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处理较为复杂的事情,演绎了许多让人称奇的小“绝活”:
挪凳捡物。一次,她玩的乒乓球滚到餐桌空里,她不是像有些宝宝一样硬挤,而是挪开凳子才爬进去。
单指夹纸。一天中午,她一手拿着乒乓球、一手拿着球拍,奶奶喂饭时,不慎掉了几粒在地上,叫她找我拿纸擦,我正担心她怎么拿,她竟翘起紧握乒乓球的一根手指夹住纸巾,递给奶奶。
曲膝下坡。小区广场东有一面绿化砖修建的小陡坡,她经常弯腰屈膝,小心上下,很少摔倒。
隔门扔袜。一岁六个月时,奶奶让她把鞋袜脱了,放到阳台上后去洗澡,因一次踩在铝合金的地滑门槛上搁了脚,第二天,她竟想出了“隔门扔袜”的技巧,后来再放袜子时,她就站在客厅里往阳台上扔。
甜!她语言天赋好,接受能力强。诗词、儿歌教几遍就能自带韵律感的朗诵;听到音乐就随着节拍翩翩起舞。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每次表演结束,她还煞有介事地带领在场人鼓掌,俨然是个掌控全场的小导演。
一次在姑爷爷餐馆吃饭后,几个奶奶拿着话筒K歌,从未见过如此场面的她听了几首后,见没有她熟悉的歌,突然大喊“小白兔白又白”,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拜拜!”
“我回来了!”
这是一岁多的小林静进出门必说的话。
“来了没有?”
“来了!”
这是她拉了臭臭和早晚洗漱时与奶奶常有的对话。
想喝奶了,只要我们说声“静静等待,XX准备”,她就自己跑到专用的小椅子上坐下。有时我们开的电视过了缓冲期未调台,她会提醒我们:“准备好了。”
她嘴甜心善有爱心,一天要喊无数次带她的人,稚嫩的童声加有意拖出的甜甜尾音,能把人的心都融化。看到有谁不在家,她就问:“XX呢?”听说有人生病,她立马现出痛苦的表情。
她常模仿大人哄“宝宝”“睡觉”,给“受伤”的哥哥搽药,“生病”的奶奶打针并抚摸患处和亲吻脸颊,给人以极大的心理享受。
现在一岁七个月的她,能在大人的照护下自己吃饭喝水,专注于上十岁小朋友看的《熊出没》等动画片一二十分钟不动,有时还发出“哈哈”的笑声,好像看懂了意思一般。
都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为了这个我们可能看不到的希望,我和老伴累并快乐着。值此小林静人生的第二个“六一”节到来之际,我们衷心祝愿她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在众人的呵护下,健康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贾真均,湖北省荆门市人,1963年6月出生,1980年11入伍,历任兰州军区陆军二十师步兵第五十八团(守备第一团)一营二连战士、副班长,一营部炊事班长,团政治处宣传股报道员。1985年10月退伍到荆门市公安局工作,历任民警,东宝分局政治处内勤,派出所所长、指导员,分局科长、大队长等,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