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这座因“济水安宁”得名的古城,曾是京杭大运河的“咽喉要地”,元明清三代“运河之都”。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漕运繁忙,竹竿巷的吆喝声与运河的桨声交织成市井长歌;百年后,古韵与新风并存,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在此碰撞。透过泛黄的老照片与文字记载,我们得以窥见这座城市的百年巨变。
济宁的崛起,与大运河密不可分。明清时期,济宁因地处运河“水脊”南旺枢纽的核心位置,成为漕运咽喉,官府在此设立最高司运机构——河道总督署,管辖长达230公里的运河段,号称“江北小苏州”。运河两岸商铺林立,竹竿巷、纸坊街等百余条商业街因运而生,竹器、酱菜、铁器远销南北。玉堂酱园“京省驰名,味压江南”的金字招牌,正是运河贸易繁荣的见证。
然而,清末漕运改走海运,运河逐渐衰落,济宁的繁华一度褪色。老照片中,运河济宁段船只稀疏,河岸杂草丛生,独轮车载着外宾的行李缓慢前行,映衬出时代的无奈。
竹竿巷,济宁最早的商业中心,因运河而兴。百年前的竹竿巷虽显破旧,却是鲁西南竹器贸易的集散地。江南竹编艺人顺河北上,在此开铺授徒,竹篮、竹筐、竹筏琳琅满目,被誉为“济州之花”。1915年的老照片里,巷内屠户抬着土猪穿行,百年老店“马大兴”糕点飘香,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如今,竹竿巷的青砖灰瓦间仍留存着传统手艺。张步财这样的老匠人,三代坚守竹编技艺,手工制作的虾滑竹筒延续着运河文化的血脉。社区通过“非遗小课堂”“运河夜校”等活动,让竹编、铁器锻造等技艺重焕生机,古老街巷与现代文创交融,成为“文化两创”的典范。
百年前的济宁街头,人力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老照片中,一名女郎身着旗袍、头戴礼帽,端坐于人力车上,其装扮即便今日看来仍显时尚,与身后衣衫褴褛的行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摩登”与“传统”的碰撞,映射出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的微妙风貌。
1908年,济宁士绅争取来的津浦铁路兖济支线通车,火车站成为连接南北的新枢纽。站牌上“济宁县”三字,记录着铁路如何重塑这座城市的命运。然而,1938年日军铁蹄踏破城门,城楼上的“鬼哭狼嚎”与沦陷后萧条的护城河,成为济宁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
20世纪中叶,济宁在战乱与重建中蹒跚前行。1949年后,太白楼、南门大街等古迹逐步修复,竹竿巷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从老旧小区蜕变为“幸福洗衣房”“红帆驿站”等惠民工程的样板。如今的济宁,既有古运河畔的“运河记忆”文旅街区,画舫游船与围炉音乐会吸引游客如织;也有霓虹闪烁的购物中心,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
济宁的百年变迁,是一部运河兴衰史,更是一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史诗。从竹竿巷的市井烟火到“运河之都”的文旅新篇,从人力车上的摩登女郎到高铁时代的“青年夜校”,这座城市始终在历史沉淀中寻找新生的力量。正如济宁作家杨义堂笔下的“运河三部曲”,这里的故事从未止息,而是以更鲜活的方式续写着辉煌。
你记忆中的济宁有哪些地标?是古运河的桨声,还是太白楼的月色?欢迎分享你的济宁故事!
“一条运河,半部中国史;一座济宁城,千年运河魂。”
(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