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爱你的,我很喜欢你,你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人,却被你的自暴自弃给毁灭了前程”,作为一个20多年的老教师,哪怕是对最顽皮的学生,哪怕是很厌烦他了,我也会脸不红心不跳、昧着良心说出以上的话。很多时候也很佩服自己似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意中,去婚恋市场采风一圈回来的我,始终不敢恭维那些常把“亲爱的”“宝贝”“我爱你”挂在嘴边的人们。
教育者俯身对顽劣孩童说“我是爱你的”,那是园丁对歪苗的疼惜,对铁树开花的期待,对理想火苗的点燃。而婚恋场里的“我爱你”却像是游鱼嘴边的诱饵钩子,藏在甜言蜜语的褶皱里。
现代人的感情正在经历一场荒诞的 “工业化生产”。他们把初见时的心跳用 “命中注定” 包装见色起意,用“灵魂共鸣”的幌子打开话题,却在新鲜感退潮后,像删除聊天记录般轻易抹掉痕迹。这让我想起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如今却成了“电子玫瑰与虚拟月光”,每一朵都开在数据云端,没有根茎,也不会凋零。你看那社交软件的对话框里,“亲爱的” 像自动贩卖机里的罐装饮料,随手一按就能滚落;“执子之手” 的誓言不过是复制粘贴的模板,改改头像就能群发。这些人深谙 “情感速朽法则”:像候鸟掠过水面,只留下转瞬即逝的涟漪,却从不对任何一片湖泊承诺归期;又如街头艺人手中的糖画,用甜蜜的糖浆勾出虚妄的形状,风一吹就碎成齑粉。
更令人心惊的是那些 “海王式” 的温柔。他们擅长在雨夜为你递伞,却在天晴时悄然收走;能在你低落时说尽情话,却在你认真时顾左右而言他。你记得木心写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如今却连 “慢” 都成了奢侈 —— 有人用三个月走完别人三年的恋爱流程,用 “性格不合” 潦草结束上一段关系,转身又在新人面前扮演深情角色。他们的爱像迪士尼乐园的人造雪,看上去浪漫梦幻,实则是机器喷吐的泡沫,落地即化,徒留湿漉漉的狼狈。
更荒诞的是,当真心捧着赤子之心靠近时,得到的往往是模棱两可的 “下次再聊”。那些把“恋爱脑”挂在嘴边的人,实则把感情当作棋盘上的车马,进可攻退可守,唯独容不下“坦诚”二字。他们像熟练的调酒师,把“喜欢”“合适”“感觉” 调成五彩斑斓的鸡尾酒,却在酒杯底下藏着 “各取所需” 的筹码 —— 房子、车子、社会地位,都成了称量感情的砝码。这哪里是爱?分明是明码标价的交易,是披着浪漫外衣的利益博弈。
见过广州翠城花园湖边的连理枝,两棵树的根系在地下盘桓交错,枝叶在云端编织成网,相互搀扶的情侣般,春去秋来,连风都吹不散彼此的影子。这才是爱的模样 —— 不是每天几百条甜言蜜语短信,更不是打卡秀恩爱,而是厨房里飘出的饭香,是对方犯傻时心疼的眼神,是吵架后默默泡好的一杯茶。真正的爱当如钟子期与俞伯牙的 “高山流水”,是灵魂共振的知己情;当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 “当垆卖酒”,是风雨共担的烟火气;当如杨绛和钱钟书的“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是眼前一亮的惊喜。就像朱生豪给宋清如写信:“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更爱你”,这比 “我爱你” 仨字儿重多了,像老陈醋似的,越品越有滋味。
始终不敢恭维那些常把“亲爱的”“宝贝”“我爱你”挂在嘴边的人们。那是为了体现自己博爱、体现自己很有服务意识的普通人的先说服自己?那是因为怕错过对方,所以勇于试错的借口?那是为了快餐式恋爱,多点拍拖助己成长?那为何不是称呼对方的名字?像哥哥姐姐,甚至像长辈一样的关爱对方呢?没错,芸芸众生中,我们茫茫人海中相遇,太难有完全合适的结婚对象,爱是需要磨合的,真正相爱的人越来越向彼此靠拢而越来越像对方。那为何不先把自己这块 “玉” 磨出光泽,再等懂行的人来 “鉴宝”,然后一起奔向理想中更优秀的彼此?
520 的钟声响起,愿我们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别让 “我爱你” 成为舌尖上的游戏,而要让它成为心底的誓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誓言 —— 像树对根的承诺,像星对夜的陪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扛得住现实的风浪。毕竟,这世间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转瞬即逝的浪漫,而是穿越浮华后,依然清澈的目光里,那一句未曾说出口,却早已刻进生命的 “我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