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给生命里最美的自己
亲爱的:
此刻是2025年5月20日下午,室外阳光明晃晃得耀眼,耳旁传来一阵阵布谷的鸣音,似乎在我窗外那棵古老的梧桐树上,又似乎从遥远的地方而来,我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声音又好像在我的脑子里扎下了根。当这封信穿越五十二年光阴抵达你的案前时,想必书桌上的仙人球已经绽放。请暂且停下敲击键盘的双手,倾听多年前的我向你诉说这份跨越时空的告白。
你总说文学是月光织就的茧房。记得十二岁那年,你为了躲避小伙伴玩耍的邀约,爬上家里陡峭的木梯在家里阴暗的阁楼偷看《少女之心》,指节被冻得通红却浑然不觉;三十岁时趴在家里冰冷的被窝里一笔一画就着泪水写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站在床边的老公嗤嗤耻笑;如今年过五十岁的你,是否依然保持着晨起背诵古诗词的习惯?中学时田间地头晨诵课文的场景是否依然闪现在你的眼前?床板底下那些泛黄的稿纸早已垒成小山,每道折痕都是时光亲吻的印记,是过去岁月里留下的脚印。
人们常惊叹你鬓角那几根银丝比乌发更显风致,却不知那是四十载笔耕不辍的见证。当同龄人谈论孙辈趣事时,你总微笑着默默地附和。你用你的文字示人,铅字油墨香比任何香水都更持久。我知你从不懊悔选择如今的生活,正如《枕草子》所言:"独寝的夜晚,月光格外清明。"那些独坐露台看流云的周末午后,案头永远有半卷未读完的《源氏物语》,青瓷盏里的龙井倒映着天光云影,那是天上的他给你留下的珍贵的纪念。
前日整理旧物,望着一摞摞捆绑得整整齐齐的日记本,发现一本绿色的日记本上你的笔体:"我要成为自己的瓦尔登湖"。此刻终于懂得,你早已将生活过成散文诗。每天早上睁开眼,默默地在心里给新的一天的自己鼓气,用全身心的热忱迎接美好的一天;深夜里,台灯下,给小说人物煮一壶虚拟的碧螺春——这些细碎的仪式,都是你写给光阴的情书。
前些日子,一个老同学在朋友圈留言:你比以前更显得年轻,更有气质,更像一个作家,一个文化人。优雅知性是岁月沉淀的结果,更是与生俱来的表象。
电脑里那上百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是这么多年来你对人性社会一遍遍的解读;《生命的呼唤》《翻过这道山》《给我一个拥抱》《冬去春来》几部长篇小说是深夜里你把自己的灵魂揉合的结果,你的最终愿望是那些虚构的人物能够获得真正的生命,就像你总说的:“文字比肉身更接近永恒。”“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总要给它留点什么”,这是你毕生的愿望。
不必挂怀眼角新添的细纹,那分明是缪斯用金线绣的暗纹。你总笑说皱纹是年轮的诗行,银发是月光染的绸缎。此刻我仿佛看见你站在镜前,将珍珠耳坠与皱纹搭配得恰到好处,如同调配俳句的平仄。
愿你永远保持春樱般的创作激情,夏荷般的优雅姿态,秋枫般的智慧沉淀,冬梅般的生命姿态。
纸短情长,愿你永远保持提笔时手心的温度,传递给别人你内心深处的温暖。把最真的爱献给自己!
你永恒的少女
写于2025年5月20日 下午
作者简介:
孙蕊玲,笔名:心愿,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长安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未央区作协会员,碑林区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任党史编辑。几十年来为实现自己梦想,在作品里与文字谈情说爱,与诗歌对话天地。书写文字有150万字。出版有合著文集《流年絮语》,个人文集《心雨心愿》,著有长篇小说《生命的呼唤》,长篇扶贫小说《翻过这道山》,长篇小说《给我一个拥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