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是母亲,种子是生命”
——评电影《袁隆平》的中国梦
文|张文颖
《环球杂志》绿蒂女士问,我听说您做过一个美丽的梦。袁隆平答:“许多年前,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实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把还长,子粒像花生那么大。我非常高兴,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
这是在电影《袁隆平》结尾,也是记者第四次采访他时的精彩片段。该影片记录和讲述了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农业科学家有关事业和爱情、困境和梦想、青春和生命的人生历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热爱的祖国和全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不懈努力、鞠躬尽瘁的精神以及比天空更辽阔的博大胸怀。《袁隆平》于2009年3月19日上映,是由史凤和执导,果靖霖、徐筠主演的人物传记片。本片运用访谈、交响乐曲、弹奏小提琴、诗词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转场,进行合理兼具浪漫情怀的震撼呈现,用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以及对比手法,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庞大的视听盛宴和精神洗礼。
影片展现了袁隆平先生心忧天下的情怀和敢于担当的家国精神。当记者谈到,他对杂交水稻的艰难探索和成功实践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很谦虚的说这是中国的荣耀,是中国对全世界的贡献。可见他心中无我,而是时刻把祖国放在第一位,心中忧喜牵挂的是天下百姓。特别是在一个雪夜的镜头,他看到报纸上关于饥民缺乏粮食的悲惨报道,感同身受也顿觉饥饿,在翻开几个空盖子找到一小碗米饭准备吃的时候,又停下来倒了一些开水泡饭,把碗端给了报纸上的千万受灾的饥民。他说,饥饿和天灾是人类公敌,影响着和平与安全。在安江农校二三三班毕业晚宴上,他不舍而语重心长的对学生们寄语:“大地是母亲,我们应尊重她;种子是生命,我们要呵护它。这是一个信念,希望在你们未来的人生路上生根、发芽。”自始至终,对已对学生对人民对国家,都有一份责任和担当的精神。
此外,影片突显了袁隆平先生实事求是和实干出真知的人格魅力。他不拘一格,敢于创新。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上还加入了“时”,即不误农时。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公开批评米丘林、李森科的理论,宣扬孟德尔的遗传基因。特别是影片还独具匠心的安排了他和刘老师观念的对比。刘老师:法则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杰作是五点六分田里打出6132斤稻谷,种植密度越大越高产。袁隆平:水稻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杰作。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则是人类生存法则。通过对比,使人物更加立体,突显了他实事求是的性格。在回答恋人温馨饥荒是怎么造成的,他掷地有声的说,盲目、冒进、造假,以科学名义好大喜功,再加上自然灾害。可见一个坚持真理的科学家对假大空不妥协的态度和实在坚韧的风骨。
影片还诠释了袁隆平先生艰苦朴素和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为了做实验,把床单和被单都刷黑当遮光布,晚上盖光棉絮睡觉。他蛮不在乎的说,盖着光棉絮睡,晚上能做美梦。他不仅风趣幽默还艰苦朴实,把苦中作乐当成了一种人生境界。但做科学实验,哪能一路坦途,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栽培的不育株被红卫兵砸盆,幸被学生提前藏起三盆。后来,又有人趁着倾盆大雨之机,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种都毁坏,让他悲痛欲绝大呼,这也是生命啊。影片两次展现袁隆平拉小提琴的场景,一次是他失恋之后,一次是他父亲去世。他用音乐派遣内心的痛苦与孤独,但小提琴系的红丝带却迎风飘扬,暗示了人物心中不灭的希望。更有甚者,他在海南一次观察野生稻的生态变化,深陷沼泽地被冼十八救起。事后他戏谑,阎王爷说杂交水稻搞不成,我们这儿不要你。面临冷嘲热讽,他坚决的说:”你们可以撤销项目,不给科研经费,我也决不放弃。”影片中,袁隆平处处以诗词明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经过他的屡败屡战,最后迎来胜利的曙光:能收400多万公斤的种子,种200多万亩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稻种,亩产超过了千斤。
袁隆平:“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饿。让天下的人,都吃饱饭。”《袁隆平》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人物传记片,是新时代迫切需要的“袁隆平精神”。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秘书长王东及其他青年学者认为,现在年轻人追星,更应该追像袁隆平院士这样的“星”,电影创作者更应该给这些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著书立传,创作他们的故事。公元1999年,北京天文台发现一颗小行星,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该星为“袁隆平星”。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因病逝世,享年91岁。
忘不了,您是中国的脊梁
——悼念袁隆平先生
文|采薇
风吹万顷稻浪,是翻来覆去的手掌
您站在稻中央,低头拉小提琴
每个音符,都深情和婉转——
云雀落下来,土地颜色越来越深
傻孩子,学农多苦啊
妈妈,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
那些不为人知的困难、辛苦、误解
化作一缕轻烟,在您摊开手掌时顷刻消散
现在没有人打扰,也不会有人再打扰
您的心愿,青山、天空和流水都知晓——
长沙街头冒雨送行的人都知晓,黄菊花垂露
再多看一眼,再跟着走一遍
天地此刻是一张大的风帆,白帆鼓起
从地球四处赶来的风,杂糅着各大洲的稻香
哪里有白米粒,哪里就有您躬耕的身影
哪里就有不会挨饿的子民
作者简介:
张文颖,笔名采薇。1982年生于湖南省常德市,现居长沙。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影评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