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深沉,岁月留痕——评《母亲》
红叶
诗人崔荣卿《母亲》这首诗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以深情的笔触勾勒出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母亲的感恩与眷恋,让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母爱的深沉与无私。
诗歌开篇将读者带回到诗人的童年时光,“不足6岁便趴在她脊背,去‘公屋’读书”,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温馨而动人的画面。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用她柔弱的脊背,驮起了孩子的求知梦想。“公屋”里,村邻们挤出宝贵的口粮,请来老学究,为孩子们传授知识。母亲那句“今年不知明年事,有书就读吧”,质朴而坚定,饱含着对孩子未来的期许。这不仅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更是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命运的抗争。
接着,诗人的笔触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老井边摇晃的木桶,盛满碎银般的月光”,这一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母亲在老井边弯腰搓洗的,不仅仅是衣裳,更是孩子顽劣蹭脏的童年,以及求学路上渐次发白的晨光。诗人将母亲的劳作与孩子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母亲为孩子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将母亲的牵挂和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若我在异乡淋一场雨,檐角的铜铃便会叮咚,那是她把二十年前的叮嘱又翻晒一遍”,这句诗将母亲的牵挂具象化,仿佛那檐角的铜铃就是母亲的声音,无论孩子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母亲的关怀。“若我沉默着咽下委屈,灶台上的炉火就会更旺,把熬煮的牵挂,煨成滾烫的甜汤”,这句诗则将母亲的关爱比喻成温暖的甜汤,让人在寒冷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最后,诗人用“我掌心蜿蜓的纹路,是她用发丝丈量过的经纬,每个结节,都系着未寄出的信笺”,将母亲的爱与孩子的身体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受到母亲的爱已经融入到孩子的生命之中。而“故乡炊烟升起的方向,总有一双眼睛,在时光褶皱里,将我反复端详”,则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思念和牵挂。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诗人通过对童年回忆、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将母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在感受母爱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亲情的思考。同时,诗歌最后一句“母亲,你在瑗池可好?”,则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推向了高潮,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母亲》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歌,它不仅是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恩,更是对亲情的礼赞。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我们走多远,母亲的爱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