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县缠溪镇的振兴密码——党委书记冉红彪的农文旅商政融合实践
在黔东大地的崇山峻岭间,印江县缠溪镇党委书记冉红彪以实干担当书写了一部乡村振兴的奋斗史诗。自2023年4月任职以来,他以“破局者”的魄力,将农业、文化、旅游、商业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带领全镇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产业联动、治理赋能”的发展新路,让曾经的“空心镇”蜕变为充满活力的“茶蜜之乡”和“旅游热土”。
破局:从“山高路远”到“四通八达”
缠溪镇地处喀斯特地貌区,256公里的农村公路曾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短板。冉红彪上任后,以“路长制”为抓手,创新“党建+养护”模式,争取资金565万元实施湄坨村道路提质改造,打通了茶旅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如今,S508省道串联起茶园、民宿、露营基地,湄坨村年均吸引游客6.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10万元,茶产业增收300万元,带动120余人就业。
融合:农文旅商“链式共生”
依托“绿水青山”,冉红彪推动缠溪镇形成“三产融合”格局:
生态农业筑基:发展林茶、林菌、林蜂三大主导产业,全镇茶园超8000亩,中蜂养殖8500桶,年产蜂蜜4万斤,总产值达1500万元。湄坨村通过“五统一”机制(统一管护、加工、收购、包装、销售),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
文旅赋能增值:打造“四季游”品牌,盘活湄坨村梵净天池、湖畔木屋等资源,建设露营基地、帐篷酒店,并借力贵州省名特优新农产品推荐官项目专班孵化本土直播人才,2024年年底开始实施,已经成功的将村官们变成了推荐官。
商业联结市场:引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银辉茶叶、下铺子菌业等企业带动14个村发展食用菌550亩,年产量90吨,与省外企业签订长期采购合作的订单。
攻坚: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面对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冉红彪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1300万元,解决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推行“文明积分制”,将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纳入评分体系,积分可兑换农资或旅游体验券,激发村民自治热情。在2024年初的凝冻灾害中,他深夜带队撒融雪剂,连续奋战8小时抢通道路,守护群众安全。
治本: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冉红彪创新基层治理,建立“能人库”吸纳多名返乡青年、退伍军人,通过“导师帮带制”培养产业带头人;主编《村民自治手册》,推动决策民主化,实现“村民事村民议”。他主导的“强村富民”三年行动,盘活闲置校舍建成大米加工厂,带动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千万万元。
成效: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如今的缠溪镇,荒山变茶园、蜂箱奏富曲、菌菇生金芽,2024年全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冉红彪的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为西部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缠溪样本”。
贵州省名特优新农产品推荐官项目专班:刘波诗赞冉红彪书记
《青山不负赤子心》
武陵云深处,缠溪翠色新,
书记踏荆棘,丹心系黎民。
路长通百业,茶香绕千岑,
蜂舞蜜成金,菌生富满林。
湄坨湖畔月,帐篷枕星眠,
村播声愈亮,黔货出山巅。
凝冻夜无惧,融雪化春烟,
积分换新风,自治谱新篇。
六载风雨路,双鬓染霜痕,
青山终不负,赤子志长存。
振兴非虚语,实干践誓言,
缠溪展画卷,百姓笑开颜。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