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宏国,笔名博雅蕴新,云南大理祥云人。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中共党员,祥云县教育体育局退休高级讲师,祥云县老科学会员、祥云县棋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象棋初级教练员、中国象棋二级棋士;《岁月如歌》《五十年同学聚会集萃》主编;《祥云县刘官厂村邹氏族谱》《祥云米甸张氏族谱》《祥云米甸三家朝阳地村史》副主编;《祥云县志·教育篇·教学教研》编辑;《家在祥云》编辑。《都市头条编辑》《中国诗人作家认证会员》《云天社辽宁分社总编审》《河北省文学艺术古诗词委员会会员》执行秘书长。曾到中央党校学习,爱好诗歌、书法、棋艺和摄影。诗歌一千二余首,在《澳门晚报》《都市头条.京津沪》《实事求是学习网》《中国慈善书画院网》《百度网》《新闻教育网》《京港澳台世界诗歌网》上发表;数百首诗歌在《第四、五届全国诗词大奖赛作品集(中原杯)》上出版发表并获《特别优秀奖》;在"建党百年"时向党献礼,900余首精选诗词集被尹玉峰教授都市头条编委会主任推荐在都市周刊上发表。2022年6月创作的《世界诗歌联合总会之歌》荣获《世界诗歌联合总会·创作终身成就奖》;8月在《世界诗歌联合总会》获《月光中秋名家朗诵会星光卓越终身成就奖》;9月获《世界诗歌联合总会终身驻会诗人》。2024年4月,被"北京炎黄文化研究院编辑工作委员会"、"新时代实干者风采编辑室"授予《新时代实干者风采》奖章和荣誉证书,多首诗歌在《新时代实干者风采》中登载;2024年6月诗歌《夏日情怀》由世界诗歌联合总会在世界诗歌名家朗诵会上,由八十一岁高龄迪夫尼金话筒在世界诗歌金色大厅成功朗诵,荣获「诗歌博文金奖」「特别贡献奖」;著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时光浪花》一部;最近《中国象棋荟萃(象棋教学教研)》一部由环球出版社发行出版;《邹宏国诗词选集》一部由中国文化出版样书校对印刷中。获抗疫诗歌金鸽大赛优秀奖。
古风•期待蒋生老师《漫漫人生路》
早日出版
作者/博雅蕴新(云南—邹宏国)
一
岁月长河修远中,人生如路万千重。
笔耕墨田心血倾,如风往事长卷雄。
青春年少梦初绽,奋斗难果志未松。
改革开放逐潮浪,韶华流逝岁峥嵘。
二
常念故里情思绕,漫步旅艰心路通。
文海荡舟抒胸臆,一部佳作数代功。
生命如歌韵悠扬,字词句章故事丰。
亲友心中起波澜,难忘风雨共情衷。
三
尊老足迹山河印,文学园地绽芳丛。
百万字句凝心血,点滴织成精品工。
生活磨砺铸坚韧,坎坷之后见彩虹。
忍耐恒坚成典范,激励后学疾步冲。
四
大师序跋添异彩,真情实感映心胸。
明灯照亮前行路,希望之光沐春风。
灵魂真谛学滋养,涵养铸就新高峰。
思念时光旧历程,珍惜每次缘相逢。
五
蒋吴尹谱华彩艳,激励竹孙学无穷。
风雨兼程全无畏,踏实前行步从容。
出版之日期可待,读者翘首佳声宏。
共赏人生漫漫路,悟透大爱海天红。
2025.5.20
蒋生先生《漫漫人生路》即将出版问世!
蒋生,Jianɡ Shenɡ(1958——)广东省雷州市人。他是湛江作家中自学成才的典型,曾干过农、教过书,当过纪家镇党政办资料员、文化站副站长,2003年9月起任雷州市文联副主席兼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主管文学艺术创作。2018年退休后任雷州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湛江市诗词楹联研究会副会长(现任顾问)、雷州市楹联学会会长(现任名誉会长),系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广东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开始业余创作,至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个人小传被收入《广东当代作家辞典》《中国小说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等。
代表作:纪实文学《情悠悠》,报告文学《一名戏剧家的传奇人生》,小说《鬼镇坡月圆》《春暖寡门》,散文《悲壮的人生之歌》《母亲,您一路走好》《远方来客》等。
下附:吴茂信《序》 尹玉峰《跋》

吴茂信:曾用笔名吴晓枫。广东雷州人。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62年参加工作,历任龙门镇平湖初级中学教师,海康县雷剧团编剧,县文化馆创作干部,《湛江文学》杂志主编,湛江市文联秘书长,《粤海风》杂志主编,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副编审。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巡视员,广东省作协第四、五届理事,杂文创作委员会主任。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暖流》、《心灵的召唤》,散文集《稔花笺》、《彩虹》,文艺评论集《成熟季节的收获》,剧本集《吴茂信剧作选》,诗集《岁月流痕》,文集《自珍集》,人物传记《清官陈瑸》,杂文集《沉默不是金》等。短篇小说《入伙》获1980年广东作协新人新作二等奖,历史剧剧本《陈瑸放犯》获广东省1980—1981年优秀剧本奖。
《漫漫人生路》序
吴茂信
看完整部书稿,脑海里深刻地留下“文学”两个大字——追求文学锲而不舍,连饭都吃不上还在做着文学的梦,极少有人像本书作者这样执着;文学光照了整个人生,惠及自身、妻子、女儿,拥有职业、家庭、声望、福祉……文学竟然如此神奇!从全书的引子中读者就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
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小时候家贫,小学都没条件念完,青年时期又双眼失明,想不到,而立之年学校领导亲临其舍请去教书,将近不惑之年,粤北一位年轻姑娘千里迢迢前来结百年之好。后来,他不但被推荐进入镇政府工作,还担任了市文联副主席。在报刊中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其著作被国家与省的图书馆、文学馆收藏,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
我是在作者生活最困顿的时候认识他的,他到省文联找我,离现在三十多年了。当时我劝他赶紧找一份工作,把写作先放一放,因为靠文学成就人生的希望非常渺茫。现在看来,我的眼光短浅了。他靠文学安身立命,还将亲身经历写成这么一部自传,是我始料不及的。
在这个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时代,传记类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然而真正能触动人心、让人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的却如凤毛麟角。蒋生先生的这本自传《漫漫人生路》,却可以使读者内心受到了震撼与触动。这部作品宛如一幅细腻而壮阔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将蒋生先生坎坷而又传奇的人生经历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记录,也是一部充满坚韧、执着与感恩的人生历程,具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真善美,真实性摆在纪实作品的首位。在当今社会,许多传记作品为了追求所谓戏剧性和吸引力,往往会对事实进行夸大或歪曲,使得作品失去其应有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然而,蒋生先生的这部自传却以其质朴而真实的笔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人生。他毫不避讳地讲述了自己在农村的艰苦童年,家道中落的无奈,自然灾害时期的饥饿与困苦,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和磨难。从因家庭成分问题而遭受的歧视,到在求学道路上的艰难挫折,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质感。
他详细描述了自己小时候病不离身,求医不断的痛苦经历,以及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谷皮糠等食物的艰难岁月。在面对治保主任 “大王” 的专横压迫时,他的父亲所遭受的屈辱和折磨,也被他如实地记录下来。这些真实的描述,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残酷和无情,以及一个普通家庭在困境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蒋生先生也没有回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插曲,如上学时因尿裤子而停学,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细节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种对生活真实的呈现,不仅仅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回顾和总结,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记录和见证。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个普通人是如何在逆境中挣扎求生,如何在苦难中坚守希望。蒋生先生的自传,以其真实的力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过去、反思当下的珍贵窗口,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执着与敬业,是这部自传主旋律。蒋生先生在文学道路上的执着追求和在岗位上的敬业精神,是这部自传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尽管他小时候因生活困苦而少小辍学,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的热爱却从未消减。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他依然坚持自学,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古今名著。无论是在田间地头看管庄稼的间隙,还是在深夜的豆大煤油灯下,他都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他的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非常重视他的学习,常常给他讲历史名人苦学成才的故事,念古代名篇,吟诵诗词,并教他做人之道。在父亲的影响和鼓励下,蒋生先生对自学充满了信心和决心。他不仅阅读了《五虎平西》《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还深受启发,写下了近三十首雷歌。这种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热情,为他日后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参与村雷剧团编剧的过程中,蒋生先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敬业精神。尽管他年纪尚小,但却能够根据剧情提供许多精彩的唱词,为剧本的成功演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得到了剧团演员和观众的高度认可。然而,他的才华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妒忌和排挤,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后来,蒋生先生在镇政府工作以及担任市文联副主席期间,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执着。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写作,在报刊中发表作品 100 多万字,其著作被国家与省的图书馆、文学馆收藏,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证明了即使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只要有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就能够在文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他的这种精神,不仅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超越,更是对所有文学爱好者的一种激励和鼓舞。
知恩图报是作者心灵的感悟,感恩之心是照亮他人生旅途的灯塔。
常怀感恩之心,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尽管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他始终对生活、对帮助过他的人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他感恩自己的父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父母不仅给予了他生命,还尽力为他提供学习的机会,用言传身教教会他做人的道理。在他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父母的安慰和鼓励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
他感恩在求学和求医,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善良的老师、服务员、同事和领导。如在江洪小学上学时,祖母外家人周儒贤和他的老伴对他的关爱和照顾,让他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温暖;班主任陈德尊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推荐,让他有机会继续学习;改革开放后,他因失明自己到成都求医受到叶重义、袁巧珍、何仁景等的关照得到复明;在写作上受到《湛江日报》副总编何银华的指点逐步走向成熟;在工作中那些同事给予他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湛江市委副书记郑流的赏识,以及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和雷州市政协副主席冯伟、卢彦培、莫廉,雷州市文联原主席刘拔、梁永利,副主席何希春等人的推荐调入文联分管文艺创作,让其走上了理想之路,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与时代的温暖。
蒋生先生还感恩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他认为,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他在自传中写道:“漫漫人生路,免不了有坎坷不平的时候。但正是这些坎坷,让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持,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种感恩之心,让他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也让他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漫漫人生路》是一部值得一读的自传。它以真实的笔触、执着的精神和感恩的情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追求梦想的奋斗历程。这部自传既是蒋生先生人生的精彩回顾,也是对读者的一次心灵洗礼和精神鼓舞。诚然,对作品不能责备求全,某些地方的平铺直叙,语言的张力不足,短板比较明显。但这不影响情感的宣泄和主题的表达。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作品,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谨此为序。
2025年4月25日于广州寓所
尹玉峰:北京开放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早期由《沈阳出版社》推出地方性经济文化著作,由《沈阳日报》推出小说、诗歌、散文作品,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推出文艺评论。相继在《北京日报》开设学习专栏,在《中国经营报》及各大网媒参与专栏写作。相继任职《三希堂石渠宝笈集萃》丛书(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出版》主编、《中国商界焦点》《艺术与收藏》杂志主编。现任中民文化产业集团副总经理、慈善中国书画院、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两院副院长、Ⅰ0—WGCA国际组织世界绿色气候机构东北亚—东盟(中国)总部国际书画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席、Ⅰ0—WGCA国际书画鉴定评估研究院副院长、Ⅰ0—WGCA国际书画首席鉴定专家、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长、总编辑、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漫漫人生路》跋
尹玉峰
《漫漫人生路》是蒋生先生以生命镌刻的史诗,字里行间流淌着儒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血脉。
生于贫瘠乡野,幼年多病缠身,他却如岩缝中的种子,在母亲的歌谣与老杨桃树的荫蔽下,悄然萌发文学的根芽。失明之厄、家道之艰、时代之动荡,非但未能摧折其志,反似砥砺之石,磨砺出他温润如玉的坚韧品格。而立之年,他从三尺讲台走向文学殿堂,终成故里文坛之砥柱,恰如《西铭》所言:“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我看了他的书稿,激动所致,欣然命笔写作《行香子》词一首:
玉汝于成,温润空灵。万排珠帘响民情。艰难困苦,时汝坚贞。渡桥仙山,经寒暑,泛兰馨。明天更好,心头萦绕,作家天下共光荣。回怀几度,感动三生。再伴梦寻真,散尽云雾,璀璨光明。
一
《漫漫人生路》这部沉甸甸的著作,捧读之际常令人掩卷长思。蒋生先生以生命为墨、岁月为砚,在岭南红土地的皱褶里,用欢笑与泪水、坚持与奋斗,编织起无数个个人记忆,最终构成了民族记忆,共同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恢宏长卷。其文字间流淌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跌宕,更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心跳。
最令人动容者莫过于那双"借来的眼睛"。当三叔父的200元积蓄与社会各界的温暖,共同托举起一个失明青年赴蓉求医的壮举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生命的顽强,更是整个社会肌理中尚未泯灭的良善之光。先生将这份光明转化为讲台上的粉笔灰、稿纸上的墨痕,恰似雷州半岛的苦楝树,在盐碱地里开出满树繁花。
其人生轨迹颇具寓言意味:从夜校油灯下教农妇识字,到文联办公室里指点文学创作;从包教三个班级的"蜗牛精神",到主管一市文艺创作的格局视野。这种跨越绝非简单的身份转换,而是一个民族集体觉醒的微观呈现,让我们得以窥见改革开放初期,文学如何成为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密钥。
先生曾经将命运比作"汪洋中的轻舟"实为妙喻。纵观其历程,既有山匪劫掠时的惊涛,也有重见光明时的霁月;既有夜校油灯将尽的惶惑,也有作品获奖时的欣然。这种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着文学救赎力量的信念,使其创作既扎根于雷州半岛的赭色土壤,又超越了地域局限,成为一代人精神成长的共同注脚。
读此传记,当不仅为故事本身唏嘘,更应珍视其中蕴含的时代密码,正是无数个"蒋生"般的坚持,才垒砌起今日文化自信的基石。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光影,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一一这部用生命书写的"人间诗",注定要在岭南文学的长廊里,持续发出它特有的光芒。
二
《漫漫人生路》这部厚重的生命史诗,恰似一块历经岁月雕琢的璞玉,在当代文坛的星空中折射出独特而持久的光芒。蒋生先生以生命为刻刀,在苦难与希望的砥砺间,雕琢出一部既属于个人又超越个人的精神画卷,构成了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品格与思想深度:
既完成了苦难的审美转化:先生笔下的"裹红膜啼哭"已不仅是一个婴儿的生理创伤,更升华为具有仪式感的文学意象;那些山匪劫掠的集体记忆,也被淬炼成承载时代密码的艺术符号。这种转化能力令人想起司马迁"发愤著书"的伟大传统——不是简单地记录苦难,而是通过审美距离重构苦难,使其获得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当先生描写失明岁月里"用指尖阅读世界"的细节时,那种在黑暗中依然保持心灵光明的坚韧,已然超越了个人经历,成为人类面对困境时精神高度的象征。
又贯穿了命运的辩证哲学:"认命而不认输"的生存智慧,体现了东方传统的隐忍坚韧,作品中那些在绝境中依然坚持书写的场景:油灯将尽时的奋笔疾书,病榻上的文学构思——分明与加缪笔下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形成跨时空的对话。这种东方宿命论与西方抗争精神的有机融合,构成了独特的哲学景观。先生将命运比作"汪洋中的轻舟",既承认外部环境的制约,又强调主观能动的重要,这种辩证思维正是其作品最深刻的思想内核。
尤其在物质丰裕却精神焦虑的时代阅读这样的作品,恰似透过一扇"苦难之窗",重新发现生命的韧性与人性的光辉。蒋生先生用文字证明:真正的文学尊严在于能否将个体命运转化为人类共通的生存隐喻,将个人命运的独特性提炼为人类存在的普遍诗学。这种文学追求,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愈发清晰,昭示着永恒的人性之光。
三
《漫漫人生路》则是通过个人史与家族史的微观叙事,完整呈现了中国乡土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过程。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层面的成就,更在于为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提供了鲜活样本,堪称"乡土中国"文学表达的当代续写,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多重特质:
其一、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作品开篇即展现了雷州半岛农村"靠耕地为生"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家族兴衰与土地经营紧密相连。祖辈"一有钱就买田地出租"的积累方式,印证了费孝通所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的乡土本性。即便在家道中落后,土地仍是维系生存的根本,这种"粘在土地上"的特性构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根基。
其二、熟人社会的文化肌理:村中杨桃树作为核心意象,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乡土熟人社会的象征。人们在树下纳凉交谈的场景,生动呈现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特征。母亲传授的雷州歌谣作为地方性知识,通过口耳相承维系着文化记忆,这种"礼俗"传统正是乡土社会区别于现代法理社会的重要标志。
其三、苦难书写的双重维度:主人公"裹红膜出生"的民俗叙事,将个人命运与乡土神秘主义结合,体现了乡土社会对生命解释的特有方式。从家道中落到疾病缠身,这些苦难经历被赋予"命大难养"的乡土认知逻辑,同时又通过"神龛赐生"的命名仪式获得超越性意义,展现了中国农民面对苦难时特有的精神韧性。
其四、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转型:作品完整呈现了从乡土到城镇的空间跨越:乡村教师、镇政府干部、文联副主席的轨迹一一当代中国乡土社会转型的普遍路径,即便进入了城市体系,蒋生先生仍保持着"雷歌创作"等乡土文化实践,这种"在地性"与"现代性"的张力,恰是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特征。
其五、方言叙事的文化自觉:文中大量运用的雷州方言歌谣(如"牵个牛子角犄犄"),不仅构成文本的韵律美,更是对"方言作为文化载体"这一乡土特质的坚守。这种语言选择既是对"乡土本色"的忠实记录,也延续了路遥等作家"用民俗表达传递真挚情感"的文学传统。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层面的成就,更在于为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提供了鲜活样本。
四
蒋生先生的文学人生,恰如一块历经时代淬炼的璞玉:生活的磨砺赋予其深度,岁月的沉淀成就其光华。他的文字不事雕琢,却自有其厚重与温润;他的故事朴素无华,却因真实而动人。在这部《漫漫人生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作家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实脚步——那些被时代裹挟的个体命运,那些在变革中坚守的乡土情怀,那些在苦难与希望交织下的生命韧性,无不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面相。
蒋生先生的创作,始终扎根于雷州半岛这片红土地,却又超越了地域的局限。他以乡音写乡情,以个体映照时代,使作品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蕴含着普遍的人文关怀。他的文字里,既有泥土的芬芳,也有思想的锋芒;既有生活的粗粝,也有诗意的升华。这种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文学品格,正是纯文学最珍贵的特质。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上的时代,纯文学似乎日渐式微。然而,蒋生先生的创作实践却向我们证明:真正的文学永远不会过时。它或许不能带来即时的感官刺激,却能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它或许无法迎合市场的浮躁需求,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部《漫漫人生路》,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必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照亮。蒋生先生用他的笔,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精神的灯——这盏灯,照见了过去的苦难与荣光,也照亮了未来的可能与希望。
愿这部作品能够被更多读者看见,愿纯文学的力量,在岁月里沉淀真理,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
2025年4月29日 尹玉峰写于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