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三官庙昔今
我以前以为华胥曾是蓝田最年轻的集镇,其实不然。最近发现,三官庙三、六、九逢集,才是蓝田出现最晚的集市。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三官庙还要举行庙会。
三官庙位于横岭地区,曾同金山、厚镇乡一起,被称为横岭三乡。其中,厚镇和金山分居东西,三官庙位于二者之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还在蓝田工作时,曾经到三官庙出差,晚上留宿于镇上。半夜醒来,只听见外面风声大作,激荡在山谷之中,打在窗户上哗啦啦作响。早上起来,风声静息,仿佛晚上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我问当地人,他们只是笑笑,说三官庙最大的特点就是风大,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了。
横岭其实是秦岭向西的余脉。我自幼生活在平川地带,从来没有这种体验,所以印象很深。
三官庙村的名称,当然来自于同名庙宇。对此还有一个说法。
相传唐时,三个结义穷学生入京赶考,路过此地,因饥渴难耐,于街头摘枣充饥。有一家店主女儿,见此情景,便将三人接入店中,免费款待并赠送银两。其中老三与其日久生情,便定下终身。时王维隐居辋川,三位学子通过与王维合诗,诗名大盛,在朝廷做了刺史,便给该地免了赋税,以回报店主。当年民众为纪念三官恩惠,便修庙祭奠,人称庙宇为三官庙。每年2月19日立为古会,进行祭祀。因老三娶了店主女儿,大家都传其好色,所以古会祭祀时,还要将老三神像蒙上双眼,否则年轻漂亮女子看见其眼睛,会在祭祀中昏倒。其传说如此,甚有趣味。
传说当然不是事实。关于三官庙的真实来历,牛兆濂在编撰《民国蓝田县志》时,采纳了《三官庙碑》的说法:明万历年间,蓝田地区遭遇严重干旱,三太白施展法术降雨,拯救了当地民众。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人们修建庙宇进行祭祀。三官庙因此得名,并成为了该地区的地标性建筑。
综合以上说法,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第一种明显是民间因名生意赴会而已。
这种因名附会的情况非常多。三官庙乡政府下辖一村,名为齐王庙。民间传说是汉代齐王韩信曾路过此地,所以立庙进行祭祀。而真实的情况是,这个齐王是唐代的崔钰,字子玉,唐鼓城县人。唐贞观七年(633),崔珏入仕,授长子县令。据传他“昼理阳事”、“夜断阴府”(《列仙全传》),人称崔府君。《西游记》小说中,唐太宗生游地府遇见的那个崔判官,就是崔钰。安史之乱后,因其曾显灵于玄宗被封为灵圣护国候。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1099)改封为护国显应(西齐)王。金兵南下,又传崔珏显圣挡驾,泥马渡康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改封为“真君”。随着崔珏封号的升级,崔府君庙由磁州兴建至全国各地。齐王庙村有崔姓,该庙就是崔姓来村建立的。外人不知,因名思意,讹传其为韩信庙,以至以讹传讹,广为流传。
当然,三官庙村的三官庙,详加推究,应该是三太白庙。三太白是关中民间传说中的司雨之神,也有大小之分,人称大太白、二太白、三太白。明清时,民间天旱祈雨,就会去祭祀三太白。而在中国道教中,三官分别是天官、地官和水官,据道教经典,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分别由三元真气凝结而成。三官分别于上元、中元、下元即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降临人间,校戒罪福。
从蓝田三官庙因三太白降雨救民而起,庙会又是二月十九来看,三官庙同道教的三官无关。
那么三太白庙如何讹为三官庙呢?有一种说法,三太白就是中国古代的尧舜禹,而三官呢,民间也广泛认为是尧舜禹充任。这样就将三太白和三官联系起来,结果司雨的三太白变成了天地水三官。民间传统如此,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
三官庙村名来自三官庙,在清代各种《蓝田县志》中,集市之地皆被称之为镇。为了研究三官庙的集市何年而立,我去查第一次记录全县村镇的光绪《蓝田县志》。横岭的厚镇、三官庙乡和金山乡大体是同清代的东西里、里峪里和骊阳里相对应,当然,里峪里还包含后来的李后乡。于是我便查里峪里是否含有三官庙镇名。然而,反复翻阅,竟然查不到三官庙的名字,难道三官庙村是光绪年间以后产生的?这同《民国蓝田续志》加载三官庙明代万历年间立庙的记载是冲突的。
后来查阅资料,得知三官庙村在清代名为“庙背后”村,于是复查光绪县志,发现这个村不属里峪里,而在骊阳里。而清代骊阳里的镇集是金山镇。很明显,三官庙在清代没有集市。并且从“庙背后”这个村名就可以看出,三官庙村在当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
从明清横岭三里的交通路线看,三官庙村的确没有位于交通要道上,属于偏僻之处。
明代时,横岭地区有如下交通路线:
一条是从蓝田县城北门出发,经八里庙,十七里到石土地庙(今马前湾附近),十五里到金山,然后十里到临潼仁宗庙,赴临潼路。
一条从东门出发,经白马河两岸,到南沟北汇合后,去厚镇。
一条从县城南门出发,经过东川官道到玉山,十里经汤房街,亦可以到厚镇。
清代到民国时期,除保留明代路线外,还增加了从西川到厚镇的路线:从洩湖出发,十里到今华胥镇所属寇家岭,十里到张家湾(今张湾),然后分两路。一路至临潼仁宗庙,赴临潼路。一路经古墓岭,十里到核桃园,又十里至玉女冢,十五里至冯家街,二十里至厚镇,然后经玉山赴洛南和商州。横岭居民去西安,亦走此路。
从以上路线可以看出,一直到民国时期,横岭地区只有两个交通要点,即金山和厚镇,这是它们先后立集称为市镇的原因。一九三四年国民党实行联保制度,横岭包括金山镇联和堠子镇联。后来的三官庙乡包含在金山镇联里。
三官庙独立成乡镇,并得到发展,是在共和国时期。
建国后合乡并村,设横岭区,区政府驻厚镇。辖12个乡,其中就包含三官庙乡。1956年4月对行政区划作调整,横岭区辖厚镇、腰祝、三官庙、金山4个乡。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原三官庙乡改为晨光公社,驻三官庙,1960年6月将晨光、厚镇、金山公社合并为横岭公社,驻三官庙,1961年5月又重新分为厚镇、三官庙、金山三个公社。1962年1月12日成立横岭区工委,驻三官庙。1966年9月12日起,三官庙改为东方红,后恢复原名。1984年6月起改革“政社合一”体制,三官庙公社改为三官庙乡。 2011年,三官庙改乡为镇。2015年,撤销金山镇,并入三官庙镇。
从上面可以看出建国后三官庙乡镇一路发展的路径。三官庙之所以在共和国时期得到发展,除了发展政策和战略之外,还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它介于厚镇和金山之间,昔日的缺点在共和国时期变成了优点,设政府于此,恰好便于对周围地区,甚至厚镇和金山进行管理。
乡镇政府设在三官庙,相关行政和事业单位便会聚集在三官庙,乡级公路也会通至三官庙,这些都会促进三官庙村的发展,使其发挥集聚作用,最终形成集市。
如今的三官庙镇,聚有横岭派出所、横岭土地管理所、三官庙中心医院、三官庙中学、中心小学、供销社、中心信用社、电管站、农机站、兽医站、电信所等集镇单位。有农贸市场和十多家企业,有商业门店二百户左右,有岭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市场,逐渐成为乡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