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满 抒 怀
文 / 武 稳 祥
“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20-22日之间,今年是5月21日。每当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小满——这个蕴含着自然奥秘与人生智慧的节气,就会含着微笑 翩然而至。
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小麦等 夏季农作物的籽粒,已开始慢慢饱满,但尚未成熟。这个时节 雨水开始增多,降水趋于频繁,江河湖泊也渐渐盈满。故南方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北方较为寒冷 ,故以小麦为主,多吃面;南方温暖,以稻米为主。此时,南方有“抢水祈丰”和“祭车神佑水”的传统习俗。
1、抢水祈丰·“抢水” 是旧时民间流传于浙江海宁一带的农事习俗。在小满时节,容易出现干旱天气,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举行抢水仪式时,多由年长执事者召集各户,在黎明时分燃起火把,众人在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
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人以击器相和,踏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水车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直至河水干涸为止,以此来缓解旱情,祈愿丰收。
2、祭车神佑水:在一些农村地区,小满时节有祭车神的古老习俗。水车在旧时的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是车水排灌的主要工具,照例于小满时节启动。
传说 “车神” 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会在车基上摆放鱼肉、香烛等祭品进行祭拜,祭品中还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其泼入田中,寓意水源涌旺,表达人们对水利排灌的重视、以及对农业生产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
3、蚕神诞辰祈愿:小满,相传为蚕神诞辰,在以养蚕著称的江浙一带,这一天热闹非凡。中国农耕文化以 “男耕女织” 为典型,南方女织多以蚕丝为原料。
《清嘉录》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 。小满时节,新丝即将上市,丝市转旺在即,蚕农丝商们满怀期望,通过各种庆祝活动,祈求蚕神保佑蚕丝丰收,衣食无忧。…………
‘小满’,也是一种状态,小得盈满;小满,也是一种心态,知足常乐。在这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节气里,愿我们都能如饱满生长的麦穗,既有收获的欣喜,又有成长的空间,在人生的道路上,怀揣小满的智慧,收获属于自己的小美满。
因此,老祖先在制定二十四节气里:有大暑、小暑,有大雪、小雪,有大寒、小寒等。唯独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显而易见,我们古人的智慧是绝顶聪明的、而也是超前的。
从这里就很明显的能看出、古人早就告诫我们:为人处世 不要自满自大,而要谦虚谨慎,时刻保持低调,不张扬、不狂傲。伟人也曾言简意赅的提醒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个名言警句,并且身体力行。
曾闻杭州灵隐寺有一副著名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半称心”这副仅十四字的对联,悬挂于寺内已逾千年,以简朴语言道尽人生智慧,被历代文人、香客奉为处世圭臬。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种关于人生智慧的生活态度,其核心在于接受不完美、知足常乐。
人生本无十全十美,半称心强调“不圆满即圆满”,提醒人们不必强求事事尽如人意。强调“过犹不及”,主张在目标、社交、健康等方面应保持适度。例如,饮食不过量、运动不透支,人际关系中“一半热闹,一半冷淡”。
“半称心”并非消极妥协,而是知足惜福的中庸之道。而是以平和心态看待得失。如杭州灵隐寺对联所言,半称心的生活态度、被林语堂称为“中国人发现的 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由于‘小满’节气马上来临,一时来了兴趣,觉得应该写点啥。因时间极为紧促,故有好些内容 是从电脑上择优摘录的,请大家多加谅解。再请孤鸿文友辛苦编辑发表,应个节令 求与大家同乐吧。

-——————————————————
正是:
1
纵 观 古 今 尘 世 间,
多 少 人 事 难 如 愿。
凡 事 但 求 半 称 心,
知 足 常 乐 少 忧 烦。
2
今 逢 小 满 五 月 天,
人 生 百 态 最 忌 满。
淡 对 悲 欢 心 态 好,
随 遇 而 安 常 心 宽。
[强][强][强][玫瑰][玫瑰][抱拳][抱拳][抱拳]
一一 长安 武 稳 祥
2025、5、19、即兴
作者简介: 武稳祥:系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三益村(大鲍陂村)人。于1953年11月17日出生于少陵原上一个普通农家。8岁上学,1966年在本村学校高小毕业。恰逢文革,无奈辍学,回乡务农。自学木匠,服务城乡。苦谋生计,四处漂泊。栉风沐雨,历尽艰辛,暑来寒往,二、三十年。
自幼好文爱诗,常常忙中偷闲 练笔习写。1992年底,在陕南惨遭车祸,九死一生。十几个昼夜昏迷不醒,水米不进,
日夜竭力抢救,终于起死回生。 医治十载、重伤转轻。仰天长啸、不甘消沉! 拙手抖笔、泪洒毫端,三个春秋、苦成长篇回忆录《蹉跎年华》,约30万字。赠送亲朋好友,多获好评! 2002年8月13日在长安作协常务副主席王渊平的带领下,长安电视台闻讯前来摄像采访。后来播放了4遍。2002年8月20日《长安报》专题报道。2004年春,在长安区残联会长张萍的带领下,一行五人前来专访。后来此事被收录在《共创美好明天》之书中。 无论炎夏寒冬,坚持笔耕不辍。2012年紧随国家 农村城镇化的形势,在众友的鼎力协助下,为故乡撰写村史。起名:《千年沧桑古鲍陂》。朝乾夕惕,呕心沥血,春华秋实,终于报捷。图文并茂,争相传阅。桑梓流芳,聊慰平生!
数十年来,每逢要事,触感动心,无论悲喜,辄有笔记,积稿成摞。屡屡喟叹:时乖命蹇 但是总不甘心!由于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因而习作只能以顺口溜居多,无奈之间 只好望洋兴叹了。但不论优次 每一篇都是竭尽全力,煞费苦心 修改再三,无一篇不是倾吐心血凝结而成的。因而,且不管别人如何看法,甚至不屑一顾。但他自己永远是敝帚自珍、弥足珍贵的。2016年冬集结成册,取名:《诗苑雅韵》。诗选书成,引起多方关注,备受左右好评。
2017、2、17、长安电视台前来摄像采访,2、20晚及后来长安新闻播放了多遍,并发到了腾讯视频网上。2016、12、入编由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编辑的《长安文学集结号 — 长安作家及作品名录》。仅一农民 又非作家、忝列风雅之班,都岂不有辱大雅之堂?惭愧,惭愧!
2017年春末夏初,有幸赴北京一游,大开眼界。归来乘兴撰写游记《春暖京华》,意为留念。也可为没去过北京的人作一些简略介绍,亦乃初衷。2018、5、4、在“京兆文学”网上首刊(第一期)。实在没料到,反响强烈,评价颇佳。第一天就有500多人阅读,这些天来阅读者陆续竟逾千人。还有许多人抒情留言,热诚点赞。喜出望外,甚感欣慰!
尊敬的各位读者朋友好。衷心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您的每一次关注对是对作者莫大的鼓舞、和对本平台最大的支持。小编再次对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