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通讯员 刘逸中
61岁的唐志平退而不休,每天依然很忙。身为邵东市作家协会主席的他仍积极履职,为“文艺那些事”操心费力。“只要我当这个主席一天,我就要把协会活动组织好。”5月中旬,唐志平组织市作协会员赴衡阳采风,向大家介绍了今年端午诗会、重阳诗会的安排,表达了开展好作协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唐志平做过教师,当过编辑、记者,担任过邵东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四届市政协委员,每天要做的事繁琐而又复杂。他脸上总是笑呵呵的,给人以阳光和自信。唐志平一家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湖南省十佳书香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书香家庭,堪称诗书传家楷模。
甘心作“嫁衣”
唐志平自小喜爱文学,有着深厚的文学情结,他的作品遍地开花,先后出版了《乡风四味》《生命的舞蹈》两部专著。他对文朋诗友非常友爱,把自古以来的“文人相轻”演变成“文人相亲”。对待会员作品,他总是不厌其烦精心指导,对其中的优秀作品主动帮忙推荐。邵东作协2003年成立以来,唐志平就一直为出版会刊《邵东作家》和举办创作笔会等活动四处“化缘”。至今共编辑出版《邵东作家》120多期,发表了大批业余作者的文学作品,发现和提携了不少文学新人。
20多年来,邵东作协采风的足迹从邵东周边延伸到贵州镇远、荔波、千户苗寨,广西桂林、北海,江西井冈山,湖北宜昌、恩施,广东丹霞山,四川九寨沟等地;20多年来,邵东作协不定期举行研讨笔会,打造了名家讲堂、中秋音乐诗会、端午诗会、重阳诗会等品牌活动。名家大咖应邀而来,主讲《名家讲堂》,传经授道,和邵东文学爱好者面对面交流,为邵东诗群指点迷津,鼓劲加油;20多年来,邵东市文学创作风生水起、花繁果硕,呈现出诗歌、散文、小说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一大批邵东诗歌在《诗刊》《诗潮》《诗歌月刊》等专业报刊刊载。邵东诗人作品专辑先后在《湖南文学》《诗歌月刊》《诗潮》《特区文学》《诗词报》《邵阳日报》等刊物集体“亮相”。邵东市被评为全省第一个“诗歌强县(市)”,现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9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9人、湖南省作协会员45人、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113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
点亮“车马灯”
受家学渊源影响,唐志平对传统文化非常热爱,对邵东车马灯更是情有独钟。从1983年冬天开始,唐志平就和小伙伴组建车马灯队,学唱小调,敲锣打鼓,排练窜灯,耍起车马灯走村串户,至20世纪90年代,渐成规模,耍出了当时群兴村车马灯的品牌和名气。
后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火爆了十几年的邵东车马灯热迅速“降温”,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销声匿迹”。2015年5月,邵东将“邵东车马灯”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9年12月,邵东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认定唐志平为邵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邵东车马灯”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12月,唐志平牵头成立邵东市野鸡坪镇黄家村车马灯队,带上自己的爱人,发动一家亲兄弟、堂兄弟,和同村同乡的车马灯爱好者一起,组成了100人左右的车马灯队伍,在全市范围内巡演拜年,昭阳大地又掀起车马灯闹新春的热潮。唐志平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负责抓总、又担纲主演,带头饰演“打岔”的“三花子”,即兴现编现演的“顺口溜”,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为全市人民送上新春的祝福和欢乐。今年4月中旬,“邵东车马灯”入列“邵阳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爱我邵东情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唐志平的政协情怀始终不改,他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提案内容涵盖农业农村、城建城管、文化、教育、环保、交通等各个方面。提交的《发掘名人效应,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发掘名人效应,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大县》《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建议发掘名人效应,筹建我县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等提案有的放矢,切实可行,得到了积极回应和落实。
在他的呼吁推动下,邵东城区通往仙槎桥的道路命名“绿汀大道”,昭阳公园内的人工湖称为“绿汀湖”,邵东高铁站站前广场叫作“绿汀广场”……一连串富含名人元素的地域称谓、人文景观,为邵东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为邵东人民增添了自豪和骄傲。
爱我邵东,从我做起。唐志平立足本职,勇挑重担,为邵东文化代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10多年来,他不间断邀请文艺家到农村送春联、送戏曲、送欢乐,协同爱心企业家一起慰问敬老院老人,组织看望慰问老作家,把人间真情化作平仄韵脚的温暖诗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