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威的爱因斯坦的立场文/舟自横渡
当爱因斯坦被问及:
“你身为德国人,
为什么不跟德国一个立场?”
爱因斯坦答:
“哪有什么德国的立场,
那是希特勒的立场。”
正因为不是每个人
都如爱因斯坦一样清醒,
独裁者才能轻易让国民相信
他的立场就是国家的立场。
可惜,如今的文明世界
不是八十多年前了。
但是,还有人妄想再给我二十年
即便不可能人手一本《我的奋斗》
但我的奋斗没有边界
可惜,野蛮的边界之外
已经没有多少野蛮了
这些游荡的幽灵还能游荡多久
而文明的边界早已矗立
在柏林墙的废墟里
人们看清了国家立场的荒谬
从齐奥塞斯库开始
人类在这二十五年里
把剩余的独裁者
一个个裁决了
尚钟铭读诗:
独裁者的末日可期
这首诗以爱因斯坦的历史回应为切入点,展开了对独裁、国家立场与文明进程的深刻思考。以下是我的几点评论:
一、历史与现实的互文性
诗歌巧妙运用爱因斯坦拒绝将"希特勒立场"等同于"德国立场"的历史片段,构建了一个审视当代权力话语的棱镜。这种互文手法让历史记忆获得了当下的批判力量,尤其"我的奋斗"的当代转喻(影射某些政治人物的长期执政野心)显示出诗人敏锐的政治嗅觉。
二、文明叙事的双重时空
"柏林墙的废墟"和"二十五年"等时间标记创造了双重叙事时空:既指向1989年后全球民主化浪潮,又暗含对当代威权主义回潮的警示。诗中"文明边界"的意象颇具张力,既象征价值观的界限,又暗示地理政治的现实分野。
三、反讽的批判力量
"可惜"的重复使用形成强烈的反讽语气,特别是"不是八十多年前了"与"妄想再给我二十年"的并置,揭露了某些权力者时空错位的统治幻想。而"人手一本《我的奋斗》"的否定式表述,更凸显了极权意识形态在当代的变异存在。
四、结构上的递进与爆发
诗歌从具体历史对话(1-2节)到普遍性批判(3节),再到具体的当代指涉(4-5节),最后以历史审判的宣言收束(6节),形成逻辑递进。末节"裁决"一词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前文的沉思语调,赋予诗歌某种宣言式的力量。
最后,我要补充的是,虽然将柏林墙倒塌后的二十五年叙述为线性进步史观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或者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热情渴望,但是民主化进程的反复性以及地缘政治现实的复杂性也使得"剩余的独裁者"的表述可能削弱了文本的多义性空间。
总体而言,这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介入意识的诗作,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表达,更在于延续了诗歌作为社会良知的传统。在隐喻与直白间保持的平衡,使它在保持诗性的同时完成了尖锐的政治批评。
编者按:
“再给我二十年”与“我多想再活五百年”相比差得太远了,完全没有那种盖世英雄的豪迈,二十年太短,一代人就能看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