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or时代之不同?
文/陈问生
小小楼梯口,大大透视窗。
在住宅楼入门处不同时间遇到的几乎相同的一件小事,结局却大不相同,我就试图探寻事情的缘由。
第一次是我手里拎着较多东西,到达楼门口看到一个帅气的大男孩正在门内站着等电梯,他妈妈在电梯口,他自己正在入楼门边对外看着,我以为他会顺手为我开下门。没想到的是,见我来了,他却转身到他妈妈那里去了。我艰难地把东西倒腾到一只手上,转身到左边刷卡然后回到右边拽开门,最后我同他们一道进入电梯,进家后我也没多想。
另一次是,我空手到达楼门口,正准备掏卡开门,里面探出个衣着朴素的大约五六十岁的男人,他本来在电梯口附近并不在入楼门处,我一开始甚至未看见他,他却特地走到前面微笑着给我开门。我表示感谢,他却说没什么。
这同样的两个场景出现两种迥然不同的结局,我就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那个帅气的男孩我了解,他是县里最顶级高中最好班级的高才生,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医生,家庭教育和智商都应很不错,难道是人品不济吗?凭他的智商应该能看出我需要帮助,而且帮助我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他却视而不见地转身离开了,而电梯门还未开,并不耽误他上楼,这是为什么呢?而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人却主动出来开门,这两人的悬殊就大了。我想这恐怕就是不同时代教育出现的偏差了。
在过去那个年代,家庭和学校自小就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教育孩子心地纯良,帮助他人。大人也以身垂范,助人为乐精神已刻入孩子骨髓。遇到需要帮助的情况会不由自主地伸出援助之手,不管事情大小。
而现代的教育就像郑强教授说的,培养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除了学习成绩,其他都是次要的,而学习就是他们的全部,就是为了追求出人头地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对社会缺乏责任担当。
作为一个毕生献身教育事业的我怎能不痛心不已啊!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观点虽有偏颇但不无道理。他说应把国家教育部改为国防二部,让孩子一入学就住校,接受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周末让孩子回家不允许做作业,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自我管理和与人相处的能力······,我觉得有一定道理,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适合各自发展的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成为学习的机器。为此,最后赋诗一首:
人海茫茫境不同,前行发展总相逢。
培根铸魄全心智,伟业千秋暖意融。
2025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陈问生,安徽舒城县人。爱好诗词书法唱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