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守君,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曾获国家级全国优秀硕士生导师。亲自指导和培养的硕士二百多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骨干教师和语文名师。出版著作、发表核心论文、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若干


麦田里的诗意与哲思
——渭水湍湍散文《小麦》解读
马守君
小麦,这最普通的农作物,在渭水湍湍的笔下却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与智慧。作者以近乎虔诚的态度观察小麦,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小麦,最终在小麦的生长规律中发现了深刻的生命哲学。这篇散文看似在写小麦,实则是在写生命本身,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写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真谛。
小麦的"小"首先引起了作者的注意。这个看似简单的形容词,在作者笔下获得了全新的诠释。小麦的"小"不是缺陷,而是一种生存智慧——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这种"小"中见大的特质,恰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小见大"哲学。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庄子讲"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都是在微小中见宏大。小麦以其生命形态,完美诠释了这一东方智慧。它不追求玉米般的高大威猛,而是以恰到好处的高度,既保证了产量,又便于收割。这种适度的智慧,对现代社会追求"越大越好"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温和而有力的质疑。
小麦的生长节奏更是一部无声的生命教育。从秋末下种到冬季默默扎根,再到春天拔节抽穗,小麦遵循着严格的自然时序。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每年从秋末下种到来年春天以前,总在悄无声息地生长着,而不显山露水。"这种"不显山露水"的沉稳,与现代社会的浮躁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习惯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沉迷于各种“速成”的承诺,却忘记了真正的成长需要时间沉淀。小麦告诉我们,生命有其不可逾越的节奏,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这种对自然时序的尊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
最令人动容的是小麦所体现的"集体智慧"。作者写道:"你群体的个儿刀切了一般整齐。人们暗暗称奇,集体主义的榜样原来又出在你身上。"这种整齐不是机械的统一,而是每个个体在共同目标下的自然协调。小麦的生存方式提醒我们,个体与集体并非对立关系,适度的协调一致反而能让每个个体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小麦展示了一种可能的平衡——既保持个体的独特性,又能形成集体的和谐。
小麦的"可持续发展观"尤为发人深省。作者赞叹小麦"不逞一时之欢",懂得为后代保留土壤肥力。这种长远眼光,恰是人类所缺乏的。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到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我们常常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发展。小麦以它的生存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一时的高产,而在于持久的平衡。这种生态智慧,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具有特殊的警示意义。
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对小麦的礼赞,而是通过小麦反观人类自身。人类对待小麦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依赖它生存,另一方面又轻视它的价值;一方面享受它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恩将仇报"。这种反思直指现代社会的核心困境——我们与技术、与自然、甚至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都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沼。作者借小麦之口提出的诘问:"小麦一旦生气,将不知如何变化",实则是生态危机的最朴素表达。这个问题看似天真,却触及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当我们将自然仅仅视为索取对象时,终将面临自然的"反噬"。
在情感表达上,作者对小麦怀有近乎虔诚的敬意。这种情感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建立在对小麦生命历程的细致观察之上。作者看小麦,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平等对话的凝视。他用"你"来称呼小麦,这种第二人称的运用,创造了一种亲密的对话氛围,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这场人与植物的对话中。当作者写道"小麦,我真心折服于你生长的智慧和为人类长远考虑的英明"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对一种作物的赞美,更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语言上,作者采用了一种朴素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他描述早春的麦田:“无比鲜嫩碧绿的麦茎麦叶从带着冰雪残痕的泥土中迸出。”这样的描写既有视觉的鲜活感,又有触觉的温度感。"迸出"一词尤其精妙,传神地表现了生命破土而出的力量。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小麦与韭菜、竹子等其他植物比较,突出小麦的独特性。这种比较不是技术性的,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观察,让读者在熟悉的参照物中重新认识小麦。
结构上,散文看似松散,实则暗含严谨的逻辑。从对小麦"小"的解读开始,到生长规律的观察,再到生态智慧的发现,最后到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层层递进,由表及里。这种结构恰如小麦的生长过程——从种子到麦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复杂的生命密码。
《小麦》这篇散文的魅力,在于它将最普通的农作物变成了生活的隐喻。通过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方式。小麦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农业知识,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关于节制与平衡,关于耐心与时机,关于个体与集体,关于短期与长远。这些道理并不深奥,却因为附着在小麦这一具体形象上而显得格外生动。
在这个追求速度与规模的时代,我们或许都需要一点"小麦智慧"——不必盲目追求高大,而是在适合自己的高度上结出饱满的穗子;不必急于展示成长,而是在适当的季节自然绽放;不必独占所有资源,而是为未来留有余地。小麦以其沉默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简单而不简陋,平凡而非平庸。
麦田里的生命哲学,简单却深刻。下一次当我们面对金黄的麦浪时,或许能看到的不只是丰收的景象,更能读到一份来自大地的生存智慧。这或许就是渭水湍湍通过《小麦》最想告诉我们的——最好的生活哲学,往往就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之中,等待我们用心灵去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