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洪流,决定了很多人和企业的命运。曾经的组装厂“小米”和“联想”,不约而同地在5月宣布芯片研发成功的大消息。尤其作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代表,坚持“贸工技”路线20多年不动摇,并是改革标杆的联想,也走上了硬科技自主研发路线,标志着中国决策层、民间舆论和各企业之间“独立自主发展中国高科技产业”形成最广泛共识。中国在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已获得决定性胜利。
而这挟裹一切的时代洪流,其始作俑者,却是万恶的美帝,实在是造化弄人,天佑中华!
2025年5月15日,遭遇小米汽车起火打击蛰伏许久后,雷军宣布再次回到公众视野,宣布了一条大消息:小米手机SOC芯片玄戒O1即将发布。
这个消息对雷军和小米,都是及时雨。从三月底SU7起火事故后,雷军经历了巨大的精神打击。
长期以来,雷军和小米强大的公关能力,让小米一直被标榜为明星科技公司的代表。但在专业人士和投资机构眼中,却有不同认知。
这种认知差异的直接结果,带来了雷军长期的焦虑。
十年前,小米的公开自我定位是互联网公司。
2014年第三季度,小米460亿美元估值,成为全球未上市科技公司中估值最高的企业。
这个预期的基础是什么呢?小米是智能互联网公司。
2018年启动上市时,市场普遍预期其估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甚至有券商给出2000亿美元的天价估值。
在许多专业人士和投资机构眼中,一个设计组装手机的手机品牌运营公司,怎么能成为互联网科技公司呢?如果小米是是科技公司,那深圳珠三角众多手机组装厂,岂不是都成了科技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
但在小米上市那一刻,财报出卖了小米——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不足10%。
这怎么能说是互联网公司呢?
于是,港股IPO中,小米估值被以高度理性的大机构为主港股投资人,普遍质疑,小米估值从2000亿、1000亿美元,一路下调至550-700亿美元区间。
最终2018年7月港股上市时,小米发行价17港元,基本回到2014年,远远低于上市前的“市梦率”。
更遗憾的是,小米上市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
但这并不是最尴尬的,而是尴尬的开始。
小米上市后股价一路走低,到2019年低点,股价仅剩下了发行价的一半。
2020年8月开始,小米股价终于升到发行价之上,但涨到2021年又是一路向下,直到2022再次跌破发行价,到2024年六七月,还在发行价上徘徊。
这时候,6年过去了,坚定对小米做长期价值投资的投资人,几乎都是血亏。
雷军当然会意识到这些问题,他力图改变公众对小米科技属性的认知。
雷军造芯片自救的曲折历程
2014年,雷军成立了松果电子,正式启动自研手机SoC(系统级芯片)项目。
但是,在松果还没拿出任何东西的时候,华为携带麒麟芯片和华为通讯的综合实力,以亮眼的全球最强科技公司之势登顶。
2015年,华为凭借麒麟芯片和mate7等明星产品,全球销量一举超过1亿台,一举超过小米的7000万台,中国国内市场比小米只低1.2%的市场份额。
2016年,小米坏消息接踵而至,先是被三星断供,接着骁龙也停供,导致新机型发布延期,形势急转直下。
2016年2月小米5发布时,雷军一口气说了十项黑科技,但各项参数非常一般,根本没什么革命性的创新,只是换个手机外壳颜色和手机边框金属材料。网友们嘲讽的说,小米重新定义了黑科技的含义,那就是黑色背景上面写着参数,就叫黑科技。但华为还在继续高歌猛进。
全年下来,华为全球出货量达到1.39亿台,小米则巨幅下滑到5540万。在国内市场,小米出货量仅4150万台,同比暴跌36%,市场份额从15.1%跌至8.9%,市场排名从上年第一跌至第五,小米危矣。
雷军在2016年小米年会上说,面对这样的成绩单,are you OK ?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OK, 但是说实话,我很不OK!
2017年2月,好不容易,小米的首款芯片澎湃S1发布,采用28nm工艺,定位中端,搭载于小米5C手机,成为全球第四家拥有自研SoC的手机厂商(继三星、苹果、华为后)。
但是,芯片没那么容易。
搭载S1的小米5C手机制程仅为28nm工艺,使用后手机发热严重、游戏卡顿,仅支持移动4G/3G和联通2G,电信用户完全无法使用,2860mAh电池搭配高功耗芯片,重度使用仅能维持半天续航。而当时主流芯片(如骁龙625)已采用14/16nm工艺,能效比是小米S1的1.4倍以上。
S1和小米5C折戟沉沙。
雷军不得不加大力度,继续研发澎湃S2。但遗憾的是,在芯片中算技术含量最高之一SoC芯片,真没那么容易做——S2多次流片,但最终失败了。
2017年,小米在中国市场份额继续下降12%。
但到了2018年,大事发生了——美国开始以举国之力,制裁中国华为,尤其是芯片。华为立即受到巨大影响。
但小米得救了。2018年,小米一举扭转中国市场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从2017年7.83%的市场份额一举升至12%。
2019年后,小米拆分松果电子团队,转向研发影像、充电、电源管理等专项芯片(如澎湃C1、P1、G1),降低技术风险,小米芯片战略受挫。
但是,美国对中兴华为的制裁愈演愈烈。2019年使用完芯片海量备货后,华为销量直线滑落。2021年,华为出货量仅有3500万台,比高峰期2019年降低了85.41%。
这让中国所有手机厂商看到自身面临的巨大危机。2019和2020年,oppo和vivo手机高调宣布进入手机芯片。
雷军终于再下决心,在2021年重启SoC研发,成立上海玄戒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由前高通高管秦牧云领导千人团队,专注SoC设计。
随着美国制裁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不得不屈服。2022年5月OPPO宣布关停芯片公司哲库,芯片团队被解散。
但雷军不不再动摇。2023年小米成立北京玄戒,注册资本增至30亿元。
但在SOC芯片重启后尚未有重大突破时,小米汽车横空出世了。
2024年,小米SU7汽车上市后表现出乎意料,小米在新能源智能汽车新势力中有了一席之地,公众对小米的认知中加入了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公司的标签。
小米股价最终扭转向上,在2024年下半年以后,小米股价从发行价附近,一路走高,最高飙升到60港元附近。
然而,恰在一切米粉和市场,把小米推上新能源智能汽车新势力神坛,小米SU事故发生了。
这个事件表明,在汽车这个可靠性第一的领域,短期内建立护城河并不容易,小米任重道远。
但是,小米手机主芯片SOC芯片的研发,恰在此时可接续汽车,形成小米市场形象和内外士气的新支撑。
于是,在四年默默耕耘后,2025年5月,雷军便提前宣布了玄戒O1的消息。
根据市场提前“泄漏”的信息,玄戒O1采用4nm(N4P)工艺,单核性能对标骁龙8 Gen1,部分场景接近骁龙8 Gen2 。玄戒1+3+4三丛集架构(1×Cortex-X3超大核+3×A715中核+4×A510能效核)搭配Imagination GPU,AI算力达15TOPS,初期覆盖中端手机市场,后续还将计入小米汽车生态。预计2025年Q4产能将提升至500万片。后续还规划集成基带、采用3nm工艺,持续缩小与头部厂商差距。
虽然如果美国制裁,小米在台积电量产的4NM芯片可随时被切断命脉,但此前如果量产,小米将是中国第一款4NM手机主芯片,甚至早于华为——这将成为中国科技圈的大事。这意味着中国芯片行业对美国制裁的又一突破。
自然,这将成为雷军和小米改变小米公司科技属性的另一块基石。哪怕被美国强令台积电断供制造,小米的科技能力,也将为其品牌打上新的科技烙印。
实际上,针对小米的科技认知战,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战认知战中,价值观转换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的科技认知战的决胜过程——以最顽固坚持“贸工技”联想为例
众所周知,198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流行的价值观是“造不如租,租不如买”的逻辑。
当时,中国企业界流行的价值观是短期利益,赚快钱。
在这个逻辑指导下,1980-1990年代,中国芯片企业逐渐放弃自主研发,走上引入国外“先进”设备和生产线。芯片领域先后有33家企业各自为战,从境外引进了各种集成电路生产设备,但最终只有少数几条建成使用。但一则这些产线实际上都是淘汰线,再则引入过程耗时日久,建成即落后,只能再次引进,陷入绝境。
整个80年代,中国芯片产业原有600多家半导体工厂绝大部分经营不善,技术人员、工程师群体被迫下岗,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和断代。
于是,从1960-1970年代中国集成电路研发不断出现重大突破,研发紧跟美日的局面,很快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几乎全军覆没。
在这种思路和环境下,硕果仅存的就是当时的国家队联想集团。
联想有个很好的起点。早在1988年便涉足芯片研发,初期聚焦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例如用于汉卡和激光打印机的芯片。1994年,倪光南曾努力推动建立ASIC设计中心。但因柳传志“贸工技”的“赚快钱战略”,倪光南的计划被迫中断。
此后倪光南作为创业者被排挤出局,联想成了PC“组装工厂”。
新世纪后,倪光南多方求告无门,后被迫借用舆论施压,但联想依然被作为改革样板四处宣传,柳传志成为改革开放的样板行和“教父级”人物。
但是,世界在不断的发展。
在国内,随着互联网普及,舆论环境开始冲击新自由主义对“主流”舆论的主导。2004年前后,围绕这国企改革和独立自主问题,舆论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围绕国企改革的郎顾之争,二是围绕中国大飞机运十下马的大飞机独立自主发展的路线之争。
很幸运,争论的结果,“东风”压到了“西风”。
在国外,在联想集团1994年香港上市完成后,他们遇到了具备产业理性认知的港股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这些人根本不管你在中国大陆是不是样板,他们当然明白一个企业最强的长期竞争力当然是技术创新能力,联想集团“贸工技”这一套对他们就是哥笑话:你第一个组装厂和贸易公司,凭什么值钱?
反应在股价上,就是联想集团上市后虽然一度凭借“互联网”公司标签,在2000年3月股价达到17.5高峰。但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一路跌至2005年1月最低的2元出头。至今股价还在8元出头,只有被贴了互联网标签的高峰期的不到一半。
与此同时,1999年中国南联盟使馆被炸后,中国国家战略被迫在新世纪进一步纠偏。但是,中国面对的意识形态环境已经很危险了。
时任科技部调研室主任梅永红后来撰文回忆,2003年在国务院决定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研究制定工作时,为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中长期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科技部)于2003年7月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了一个高层论坛,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几位知名的经济学家做引导性报告。结果,他们听到的全是反对独立自主搞高科技研发的声音,而强调要跟踪模仿和技术引进,对投资研发应当持谨慎态度,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依托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30年。
“当时我就在会上,听了这些观点后目瞪口呆。”梅永红回忆。
这就是当时的环境。
幸运的是,党和国家没有听这些人的。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发展规划纲要顺利推出。这前后,中芯国际、上海微电子、中国商飞、龙芯等高科技企业全新设立上马,标志着中央试图重建失守的高科技产业。
但是,这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2009年中科院以27.55亿元向泛海控股转让联想控股29%股权,这次股权改革被质疑“贱卖国有资产”,“贸工技”战略再次被拿出“鞭尸”。虽然泛海最后得偿所愿,但香港的国际资本们脑子很清醒,他们用股价投了票:联想集团的股票在在此时再创了超十年的新低。
此后,联想的市场形象一落千丈,其PC组装厂的市场形象,屡屡成为民间舆论奚落和嘲笑的对象。
这些舆论与联想2006-2018年间,长期的国内外定价差异(内高外低),以及产品召回待遇差异(外高内低)等,结合在一起,让联想技术与品牌形象一起发生了更大坍塌。
2018年,围绕2016年联想的5G标准国际投票,联想集团再次被舆论指责。柳传志发表《誓死打赢联想荣誉保卫战》公开信,并援引马云、刘强东等企业家集体声援,但这并未实质性地改变联想公众形象。
因为2018年,美国对华为动手,中美技术战打响了。美国对中国科技制裁,让哪些自由市场经济的拥趸们的理论就不攻自破了。但凡有理智的人这时候发现,原来自由市场确实不存在,不管是核心技术,还是粮食等战略资源,对手根据政治经济需要,随时可以断供。
而联想这时与华为成为正反的两个典型。联想不得不成为国家队中,占有中科院计算所核心科技资源,却长期不思进取、组装电脑典型——而组装这个事,20年前国内电脑城的电子摊贩都可以干。中美科技战,再次把联想长期的错误路线和不承担国家责任,连带着国资流失等一系列问题,被再次拿出来鞭尸。
柳传志的荣誉保卫战非但没能说服公众,反而起了反作用。
也许是真反思了。2018年开始,联想秘密启动了芯片技术预研,但仍然犹犹豫豫,没有立即动手大力投入开干。
但是,2021年联想再次遭遇两次重击。
2021年9月底,联想申报科创板上市,一个工作日后即被撤回。原因很简单,财务数据显示,当时联想近三年研发占比仅2.48%-2.92%,远低于科创板9%平均水平;而资产负债率超90%,募资35%用于补充流动性,被指“圈钱”;而27名高管人均年薪3455万元,杨元庆年薪1.68亿元,占净利润7.77%。
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态度对联想的自我定位是一拳重击,联想集团必然从长期的改革模板幻觉中清醒了。
此事刚结束,司马南、贾晋京等网络大V对联想的第三波批判又开始了——联想所有负面——国企改制问题、国有资产出售价格公允性问题、“贸工技”企业长期发展路线问题、爱国不爱国问题、柳传志假冒联想创始人的问题、排挤科学家倪光南问题、爱国不爱国的问题,再次被一一被拿出来鞭尸,并取得舆论的海量关注和支持。
如此环境,标志着中国的国家战略和民间舆论,在美国刺激下,已经达成了走独立自主科技路线并补齐科技短板的共识。这是中国1980年代朝野第一次达成的最广泛共识。
联想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路线。在对联想的一片质疑声中,联想默默组建了300人芯片团队(含华为、OPPO等企业挖角的技术骨干)开始研发芯片,并于2022年初正式注册鼎道智芯公司独立运行,聚焦SoC芯片设计。
在前两年技术积累的基础上,2022年9月,鼎道智芯首款5nm芯片SS1101流片成功,标志着联想在独立自主创新的关键一步。
经过两年多优化,2025年5月,联想正是发布自研5nm芯片SS1101,搭载于YOGA Pad Pro平板,号称实现设计到封测国产化闭环,性能对标国际大厂。
当然,质疑声仍然很多。联想SS1101芯片采用的ARM架构和台积电5nm工艺,仍然随时可被美国卡脖子,部分舆论甚至重提“买办”标签,认为芯片发布只是为了重塑技术形象。
但是,脑洞洞主却持相反看法。40多年来,经历了前二三十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共识,今天连被普遍被认为是“组装厂”、“品牌运营商”或者“产业链整合平台”的小米,以及被骂20年都不在乎的联想,最终也不得不改弦易辙,最终搞芯片这样的硬科技研发,这至少说明:政府、公众、市场第一次就独立自主发展中国高科技产业形成了最广泛的共识。而这一共识一旦形成,将会使中国企业迸发更大科技能量。
过去四五十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证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每走一步,都有美帝的帮忙。1999轰炸南使馆,促使中央调整策略,诞生了中芯国际和上海微电子等中国芯片核心企业,2001撞机诞生了中国商飞,而2018年以后的科技展和贸易战,则决定性地让一度放弃SOC芯片的小米,和20多年顽固不化坚持“技工贸”战略的联想,也不得不回到硬科技主赛道。
中国自己40年统一不了发展战略,做不到的独立自主,美帝迫使我们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