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资料:《贵阳市南明区志.下册》《贵阳历史人物丛书.文化教育篇》《《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9、30合辑
刘熏宇(1896~1967) 数学教授。贵州贵阳人。1919年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数理系毕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19年毕业后,先后在河南省立第一师范、湖南常德第二师范、上海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校任教。1928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大夏大学、同济大学兼课。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数学教授。后应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张志韩邀请,回贵阳任省立高中校长。参与组织每周文艺社,每周在《贵州晨报》发表以抗日为内容的文艺作品。兼任文通书局编辑所编辑委员。抗日战争中期贵州省立高中迁到修文县,多次保护帮助进步青年摆脱特务的监视迫害。1949年12月后,历任贵阳市第一中学校长、国家出版总署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文章作法》 《初中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园地》《数学趣味》《马先生谈数学》《因数与因式》等。曾任贵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贵阳市政协委员。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贵州贵阳的教育领域也迎来了一件大事。贵阳高中和贵阳中学、中山中学、贵阳师范学院附中等校合并为贵阳第一中学,而首任校长,正是在贵州教育界乃至全国教育界都颇具声望的刘薰宇。这一任命,看似突然,实则是刘薰宇多年来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的必然结果。他在省立贵阳高中倡导和培植的优良学风和校风,也由此在解放后的贵阳一中代代相传,成为贵阳一中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刘薰宇的人生,也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896年,刘薰宇出生于贵阳一个虽已没落却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其祖上曾投身军旅,到了祖父这一代,弃武从文,而他的父亲和两位叔父皆以教书育人为业。童年的刘薰宇,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时常陷入典当、借债的困境,甚至多次面临无米下锅的窘迫。即便生活艰难,在祖父和叔父的悉心指导下,他依然踏入了私塾的大门,开启了求知之路。1905年,他进入贵阳私立小学时敏学堂,在这里,维新派的思想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他的心田,变法图强的理念深深扎根。此后,他在时敏学堂中学部继续学业,1912年转学到贵州省立模范中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卢梭、孟德斯鸠、赫胥黎、笛卡儿等大家的思想,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1914年,以“刘家镕”之名,他在模范中学校刊上发表了《名数比较观》,这篇数学研究文章,成为了他学术道路上的开篇之作,文中提出的“名数二学虽所言各殊,其为术则相一致”的数学观点,展现了他在数学领域的独特见解。
中学毕业后,刘薰宇短暂地在贵定旧治镇小学任教半年。1915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系,在这里,他结识了匡互生、周予同、杨武之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在求学期间,刘薰宇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1918年5月,面对学生运动遭受严重压制的局面,他和匡互生等人意识到组织的重要性,于是以“师范生将来要做教师有练习讲演的必要”为借口,成立了同言社。随后,又组织了工学会,并学会了石印技术,为五四运动印制传单做好了充分准备。1919年5月4日,刘薰宇与众多爱国学生一起,冲向赵家楼,参与了那场震撼人心的行动。大学期间,他还积极参与刊物编写,在《工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教育类文章,从此踏上了教学与教育研究的征程。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1919年夏,刘薰宇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随后的几年里,他辗转于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杭州虞县纤埠、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浙江春晖中学等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寻找能够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地方。在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担任教务主任,积极参与教育革新,然而,由于教员多为老资格,旧势力根深蒂固,再加上教育经费拖欠等问题,改革举步维艰。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夏丏尊。之后,他响应匡互生的号召,参与新村试验,尽管最终因经济问题失败,但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困苦,也认识到中国的教育改革不能仅靠浪漫主义。在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他开始正式从事数学教学工作,而这一转变离不开专攻数学的杨武之的影响。
1922年秋,刘薰宇应夏丏尊之约,来到浙江上虞私立春晖中学任教。在春晖中学,他与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等众多名人汇聚一堂,业余时间,他不仅帮夏丏尊校对译著《爱的教育》,还涉足语文教育,与夏丏尊共同将上课讲义修改成了《文章作法》。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校刊《春晖》的编辑工作,发表了多篇涵盖数学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文章。
1923年秋,他兼任春晖中学教务主任,积极探索教育改革道路,提出学生应端正学习动机,关心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观点。然而,随着学校办学理念受到当局越来越多的控制,“毡帽事件”发生后,刘薰宇与众多志同道合的人相继离开了春晖中学。
离开春晖中学后,刘薰宇来到上海,经杨明轩介绍,在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教授数学。不久后,他与匡互生一起创建立达学园。立达学园秉持着“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刘薰宇承担了大量工作,包括招生、文学部筹备、募捐筹备等诸多事务。在立达学园期间,他的学术研究从普通教育逐渐转向数学教育。
1928年,在杨武之、匡互生等人的鼓励下,刘薰宇前往法国留学,原本计划留学五年,学习数学和文学,却因家庭变故,于1930年提前回国。回国后,他的研究精力主要集中在数学教育上,在《中学生》《一般》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数学教育文章。同时,他开始为开明书店编教材、写书,编写的教材如《开明代数教本》《开明算术教本》等广受好评,还出版了数学专著《解析几何学》、科普著作《数学的园地》《数学趣味》等,这些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对后来的数学家如谷超豪、杨振宁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编辑工作方面,他在《立达》《一般》等刊物的创刊及日常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参与了开明书店的创办,成为开明书店的股东、作者兼编辑。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在鲁迅先生逝世时,发表《悼鲁迅先生》一文,在五卅惨案后,发起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组织爱国教师参加反帝斗争。
七七事变后,立达学园校舍被毁,刘薰宇于1937年8月携家人回到贵州。1938年,西南联大西迁昆明,他前往西南联大担任教授,主讲微积分等课程。在此期间,他对当时大学、中学大量使用英文教材的现象极为不满,于是根据教学经验编写了《实用微积分》。同时,他还对中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修订完善,出版了多部教材。
1940年,刘薰宇接到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张志韩的邀请信,信中表达了贵州教育亟待整顿,盼他为家乡尽力的殷切期望。一直心系基础教育改革的刘薰宇,毅然辞去西南联大教授的职位,回到贵州,担任省立贵阳中学校长。
回到贵州后,刘薰宇全身心地投入到省立贵阳中学的教育工作中。他邀请了刘方岳、李俶元、赵伯愚、蹇先艾、杨文山等一大批贵州教育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到学校任教,为学校注入了强大的师资力量。他思想开明,始终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贯彻“爱的教育”理念。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面对初中童子军训练和高中军事训练中一些不利于学生发育的要求,如系皮带、扎绑腿、剃光头等,他凭借自己的威望,据理力争,提出“系皮带、扎绑腿影响青年学生的发育,头发是保护脑筋的,青年学生不宜剃光头”,使得当时接受军训的学生都留发,不系皮带,不扎绑腿,衣服也不必统一。贵阳中学校舍破旧,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庙,四面通风,为了让学生在冬季免受寒冷之苦,他允许学生带烘笼进教室。为了给学生补充营养,他不仅经常教育学校膳食人员,还允许学生不吃集体伙食,自行选择办私菜、开馆子,甚至在校内摆水豆腐、酸菜豆汤摊。
这一时期,刘薰宇还是贵州新文学运动的主力。他与谢六逸、蹇先艾、段雪笙、陈沂、吴绍文等人一起,将贵州新文学运动推向了高潮。他积极组织抗日活动,与蹇先艾、谢六逸、李青崖等人发起组织了“每周文艺社”,以《贵州晨报》为阵地,每周刊出一版文艺作品,为抗日宣传呐喊助威。他还在《中学生》《少年先锋》《抗建》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抗日相关的文章。同时,他不顾自身安危,与赵伯愚一起掩护共产党在贵阳中学的地下活动,保释地下党人刘蓉。此外,他还与赵伯愚、刘方岳步行上百里山路,调解国民党驻军工程处官兵与县警察的武装冲突,平息修文兵祸。他担任贵州文通书局的编审委员,出版了一系列精品图书。
1949年贵州解放后,贵阳解放后,贵阳高中和贵阳中学、中山中学、贵阳师范学院附中等校合并为贵阳第一中学,刘薰宇任第一任校长。他还担任了贵阳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会委员。1950年,他应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副署长叶圣陶的邀请,调入出版总署编审局任编辑,随后在1951年被任命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主要负责数学和理科教材编审工作。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间,他先后兼任数学组组长和数学编辑室主任,与众多同事一起,为新中国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出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学数学教材,以解放前的开明版教材为基础,精心编写了初中代数、几何、算数,高中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多个学科的课本。他还指导修改了新中国第一套小学数学教材,在小学数学教材出版出现问题后,他深刻反思,积极参与指导修订工作,确保教材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他对人教社的其他工作也十分热心,如批评某出版社转交的苏联微积分学翻译稿,参与文字改革和词典编撰事宜等。
1956年7月30日,刘薰宇被吸纳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然而,他的入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57年,他因指出教科书编写、审核、修订机制存在的问题,主张创办同人期刊,自由发表学术观点,导致党员转正搁置,甚至在1958年被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经过多次波折,直到1962年3月才转为正式党员。尽管经历了这些挫折,他始终坚持教科书要结合中国实际,体现学科特点的观点,认为数学教材应加入与生产相关的内容,但需经过教学试验确定可行性。1958年,他曾因身体不好提出退休申请,但未获通过,此后,他依然坚守岗位,为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不懈奋斗,直至1967年5月因病去世。
刘薰宇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数学教育和科普教育方面成就卓著,编写的数学教材和科普读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在语文教育和文学创作方面也颇有建树,推动了贵州新文学的发展;他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