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车迎嫁妆
路边
80年代初期,山东黄县陶瓷厂派人来我们厂学习陶瓷生产,十余天后行将离去时,定点在我们班组学习坯体整形技术的吴少勃告诉我,他走南闯北跑过不少地方,见过扁担箩筐挑嫁妆的,见过杠子抬嫁妆的,见过独轮车或马车运嫁妆的,也见过你们江南船装橹摇嫁妆的,就是没见到过像你们丁山人用大平板车拉嫁妆的,前两天公休日上街,大概撞好日子了,竟看到了三家嫁妆大平板车队,真是大饱眼福,大长见识了。
是的,大平板车迎嫁妆是丁山窑场70年代到90年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50年代,丁山作坊式旧陶业纷纷改造为社会主义工厂化新陶业。为了适应日益快速的生产节奏和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在烧成前的陶坯和烧成后的窑货短途驳运上,丁山窑场工人制作了大平板车。大平板车和普通板车一样,橡胶质双轮轮胎。但车板特别大,一般宽一米六、七,长二米四、五光景,无立邦,不成箱。
那时,遭受东西方帝国主义百年掠夺和糟蹋的中国人民,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窑场工人嫁女妮也同样没有什么像样的嫁妆,有一床新被几件新衣就不错了,当时男方的条件也多是“公家分得半间屋,买张竹片不买脚,四只瓮头床下搁。”60年代,提倡破四旧立四新,移风易俗做新人,硬是没有哪一家用得着大平板车来运嫁妆。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穷光荣的观念也渐见弱去。窑场青工的婚房虽依旧由厂里解决,但男家备“硬件”,女家备“软件”好像是不成文的规矩了,适宜于铺张整齐亮妆拉运的大平板车终于出现在婚礼程序里。
而最辉煌的时期要数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嫁妆日益丰富多样,格调也愈来愈讲究。大平板车由70年代的一辆三辆发展到六辆八辆,彩电、洗衣机、冰箱、摩托车等替代了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只有窑场上自己的产品如陶瓷衣架、陶台陶凳和绿釉套罐等一直是大平板车上的当红嫁妆。
丁山有几十家陶瓷厂和数万陶瓷工人,大街上同时走过几队嫁妆大平板车,那是常有的事。每每此时,评品议论就会随市传播,传成车间里的工余茶话,传成陶工家的饭后谈资。
80年代中后期,笔者作为团支部书记率领本支部一班人马用大平板车去迎过一次嫁妆,有幸见识并参与了嫁妆六仪全过程。新郎按当时说法原属一名问题青年,进厂后在我们团支部的怀抱里最终进步为一名先进生产者,团支部出面也是对他的一种褒扬。嫁妆不是女家送的,老话说送上门的不值钱,而是男家派人去拿的,叫迎嫁妆。嫁妆到男家后一件件搬进门要报数,叫唱嫁妆(旧时有田契等不说没人知道)。进门后放在新房和厅堂里,供男家亲友参观欣赏,叫摆嫁妆,这是嫁妆男家三仪。另三仪在女家,即备嫁妆(购置)、发嫁妆(父母把嫁妆交给新娘兄弟嫂子)和亮嫁妆(兄弟嫂子把嫁妆放到门外)。
时代步入二十一世纪,大平板车迎嫁妆逐渐从人们视线中淡出。几板车几板车已经不再荣耀,一些靠党的富民政策殷实起来的窑场人家,买辆轿车做嫁妆也不算是新闻了。买房子娶娘子是如今男家的时尚,家具电器锅碗瓢盆一条龙包揽从商家购买后直接送到新家里更是如今女家的潇洒。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