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洛阳理工学院开元校区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F楼304教室里,坐满了来自我市各县区的作家、文学爱好者,还有该校部分学子。大家在静心等待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主持人徐礼军即兴赋诗开局:“神都学府韵声琅,讲座文朋意兴长。团队并肩同进步,躬逢其盛谱华章。”随后简要介绍了主讲人和两位分享者的基本情况。
主讲人洛阳理工学院教授、洛阳市写作学会会长李焕有,从“慧眼”“匠心”“妙采”三个方面入手,结合自己创作散文集《玉笛春风》的经验和体会,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自己的写作心得——用慧眼去发现写作素材,以匠心去丰富艺术想象,以妙采去精巧构思布局。同时,他还巧妙解读了《文心雕龙》的精妙论述,用实例论证了“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义典则弘”的道理,以及“秀与隐”“塞与通”的关系,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颇有感染力。
获邀助讲人李芸霞女士,结合自己创作《东方铁牛——共和国农机长子成长纪实》的艰难曲折历程,解析了散文与报告文学的异同,以及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写作的重要性。她还借此机会,对助力此书出版发行的诸多文朋师友,由衷地表达了感激之情。她希望读者和听众珍惜现在的机会和目标,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和毅力,大胆追逐自己的梦想。
来自基层法院,长期从事审判、调解工作的获邀助讲人赵娴女士,分享了自己创作《那年,那地儿,那些人》一书的经验和体会,讲述了理性思维模式下,尝试感性文学创作的有效路径。以感恩之心写出感人文章,以文学之魂滋养法律人,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创作实践,使得她的文章有了打动人、影响人的力量。
在互动环节,听众代表张灵芝谈到,三位作家的讲述,既有理论阐释,又有作品解读,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和温度,是一次难得的文学写作提升课。
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张梦涵听完讲座,激动地说:三位老师的讲座,以及与作家老师们的交谈,让我对写作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关注身边的日常,细微处见真情,细微处见真章。
这次文学活动,是写作学会系列文学讲座的第二场,接下来还将不定期举行。其宗旨是通过培训式讲座,结合各种采风活动,不断提升会员的写作水平,以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让文学丰富大家的精神世界,滋润每个人的心灵,使写作学会充满活力。
(徐礼军 马 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