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痕
原创 丁长久
好友送我一本书,一本地方志,“哈尔滨的精华——多元文化”。
一本如流水账般的地方志,却让我读的津津有味爱不释手。那一段段直白无华却撩拨着乡情的记事,那一帧帧陈旧却让记忆如潮泛起的照片,不断刺激着我那敏感又柔软的心中往事与故乡情怀。尤为惊喜的是,我竟然在一幅老照片中,看到了我从出生到成长为青年时住过的家,那幢如今虽已不复存在,却至今仍然让我魂牵梦绕的欧式小楼。那几扇再熟悉不过的窗影,就像是黑黝黝的眼睛盯着我,让我为之心悸不已。
小楼住着十来户人家,楼门口上方有一个真人大小的裸雕,楼梯间的窗户镶着五彩玻璃,屋里立着布满虚套浮雕的大壁炉。小楼所在的街上,有两户“毛子”人家,一家推着小车沿街叫卖牛奶,一家经营着用橡木桶装啤酒的小食铺。小街的尽头,是一个有着大大圆穹顶的犹太会堂。由会堂往江边走,路过基督堂和伊斯兰堂,就可以看到据说曾是远东最宏伟的圣母报喜教堂。教堂座落在江畔,每每有钟声响起,飘荡在城市上空。
那时,我还是个不历事的少年,对此司空见惯,从没想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后来,“十年”风波骤起,一群戴着红袖标的人冲进我家住的院子,把楼门口的雕塑砸个稀巴烂。再后来,街上那二户“毛子”人家不见了踪影,风传都是白俄份子,已经潜逃。不久后,当我亲眼目睹那座号称远东最大的圣母报喜教堂,在激昂的口号声中被拆毁时,才懵懵懂懂又有点沮丧的意识到,自己的家乡竟然有这么多殖民者留下的遗毒。
从那时起,我的故乡情怀便被蒙上了阴影,心爱家乡却不敢轻言,喜欢家乡的别样风情却不敢赞美傲娇。直到改革开放后,当我透过打开的窗子看到了真实的世界,看到了国人开始敞开胸怀接纳新事物,看到了中国在全球化的交融中快速发展,看到了充满欧陆风情的中央大街成了旅游热点时,我曾经矛盾着的心结才逐渐被打开。
如今,我的家乡火了,当我看到外来的游子们一脸兴奋地走在中央大街,看到冰雪大世界万人云集纵情狂欢,不仅热泪盈眶心潮澎湃,那压抑已久的故乡情才终于彻底释怀。是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文明离不开相互交融,社会进步更需要开放包容,哈尔滨的种种精彩,不正是来自多元文化的交汇吗!
尘封的记忆被打开,慵懒的思维被唤醒,我的故乡情怀也变得越来越明朗纯净。我爱你——哈尔滨,爱你的多元本色,爱你的别样风情,爱你化冰雪严寒为神话的奇迹,爱你在风雨中始终保持的浪漫情怀,爱你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