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民
[摘 要]
司空图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除了对他的《二十四诗品》有高度的评价外,也较看重他诗歌。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含蓄、深远而著称。
司空图的《归王官次年作》,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诗歌。其魅力主要表现在诗歌的意象丰富而深远,这种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乱世的感慨,也寄寓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在表达深沉情感的同时,也保持了艺术的含蓄与优雅;结构严谨而有变化,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构思能力;情感真挚动人,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正是有这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关健词]
司空图 《归王官次年作》 情感真挚 思想深刻 意象深远 语言优美 结构严谨 艺术魅力 精神守望 文化影响
时代选择了他,诗歌选择了他。
历代名人除了对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高度评价外,也较看重他的诗文,这里面主要出于对其人品气节敬重和对其诗论的推崇,也因为司空图的诗作确为晚唐一名家。认为他的诗是“诗家之总汇,诗道之筌蹄”。清代诗人杨深秀(1849-1898年)本名毓秀,字漪村,山西闻喜县人。清末维新变法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赞誉司空图的诗及《诗品》诗中称其为:“坠笏朝堂为失仪,吟成廿四品犹极。王官谷里唐遗老,总结唐家一代诗。”强调了司空图在唐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在北宋时的苏轼对司空图的文学成就,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积极宣传他的诗句和《二十四诗品》,认为司空图的诗作具有自然、超逸的美感。南宋诗人、诗论家严羽,字丹丘,邵武(今福建邵武莒溪)人。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严羽的诗论上承晚唐司空图,下启明清的“神韵”、“性灵”派,对诗坛有较大的影响。在诗歌理论上,受司空图《诗品》的影响,著有《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进一步发展了诗歌的理论。
清代诗坛霸主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称赞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诗家之极则”,认为它是诗人应该学习的典范,也是诗人成长的必修课。王士祯的评价体现了司空图在清代诗坛的重要地位,表明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空图在群星璀璨的唐王朝,名气无法与李白、杜甫等诗人相提并论,但在诗学方面,他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韵外之致”学说,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早在司空图之前,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皎然就已经接触到诗歌。如何超越题材追求更深、更远的诗的意境的问题。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诗人,便是名气较小的司空图。他认为,诗歌要有诗味,只有能辨别诗味的人,才能谈论诗歌的优劣。通俗的说,读诗并非只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一定要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和精神层面,也就是诗歌的韵味和趣味。
司空图的诗歌常常融入了个人感情和生活体验,具有清新、含蓄、闲适、淡泊的特点。大多是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诗风由阳刚、阴柔两种基本风格组成,并从中发展出多样的风格之美。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情感,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与思考。反对诗藻华丽,内容空洞的作品,充分展现了独特的的艺术魅力。
在清代诗人对司空图诗加以引用者,应首推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力。他的《御制诗集》中或引用、或集句,试举二例:
深山大泽拟商贤,四老婆娑杖履闲。
何必磻溪心迹愧,从朝也未忘人间。
乾隆皇帝《御制诗集》二集卷八九《题金廷标四皓图》诗中的“深山大泽”形容离城远的穷乡僻壤。“商贤”则是指商山四皓,他们是秦末汉初四位著名的隐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这四位隐士在秦末汉初的社会动荡中选择了隐居生活,不愿意参与朝堂政事。刘邦多次请他们出山为官,但他们始终拒绝。后来,在吕后和张良的请求下,方才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帮助稳定了皇位。之后,再次隐居山林。),因隐居商山而得名。通过描绘他们隐居生活场景,表达了对隐士高洁品质的赞美。
诗中“何必磻溪心迹愧”句,有乾隆皇帝的注曰:“反司空图诗意”。此句出自司空图《漫书五首》,是咏商山四皓的诗。诗云:
四翁识势保安闲,须为生灵暂出山。
一种老人能算度,磻溪心迹愧商颜。
乾隆皇帝在诗中很巧妙的是“反司空图诗意”而作,从诗的境界上说,诗意确实高于司空图一筹。“磻溪”是一条溪流的名称,今在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难怪姜子牙谓不必有愧于商朝也。
乾隆皇帝《御制诗集》五集卷二十二又有《三题莲池书院十二景•春午坡》诗一首:
葄史枕经正务宜,余闲亦弗碍拈诗。
司空廿四品言尽,视此春晴日午时。
乾隆皇帝在诗后注曰:“‘春晴日午前,’亦司空图句也。”此诗句出自司空图《偶题》诗云:
水榭花繁处,春晴日午前。
鸟窥临槛镜,马过隔墙鞭。
从乾隆皇帝的此首诗来看,这里是直接化用,只是将司空图的五言改为七言,在“春晴日午前”的前边加了“视此”二字。
在清代不光乾隆皇帝喜集司空图集为诗、为词,众多诗人们争相引用或集句。
清代著名诗人黄之隽(1668-1748年),初名兆森,字若木,晚号石翁、老牧,江南华亭(今上海市奉贤)人。雍正时,曾参加重修《明史》,历任庶堂、翰林院编修、福建督学、右中允、左中允等职。革职后曾应聘纂修江浙两省通志,任《江南通志》总裁。
在《香屑集》十八卷,黄之隽集,黄为康熙十八年进士,是编唐人句为香奁诗古今体九百三十余首,每首中每人只录一句,录司空图诗句的达七十二首,连《序言》录诗七十四句。现略举数例为:
永夜疑无日,连宵复达晨。(注:《无题五首》(其四))
这首诗的前一句是出自司空图诗《永夜》:
永夜疑无曰,危时只赖山。
旷怀休戚外,孤迹是非间。
《永夜》是司空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以“永夜”为背景,透露出诗人在无尽黑夜中的孤寂与沉思。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期盼坚韧品质。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心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剪断香魂一缕愁,一条斜月到床头。(《拥鼻》二首之二)
这首诗的前一句是出自司空图诗的《灯花三首》一首:
蜀柳丝丝幂画楼,窗尘满镜不梳头。
几时金雁传归信,剪断香魂一缕愁。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归期渴望。
应知拟上屏风画,寄与金銮马长卿。《偶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出自司空图诗《鹂》中:
不是流莺独占春,林间彩翠四时新。
应知拟上屏风画,偏坐横枝亦向人。
司空图的这首诗,是一首以春日黄鹂为主题的佳作。诗的开头,诗人便以“不是流莺独占春”入句,一下子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思维,认为只有黄鹂独占春光的印象,紧接着诗人以“林间彩翠四时新”充分表现了那树林中色彩斑斓、四季如春、四季如歌、四季如新的美景,让人陶醉。诗人其意立即转换为“应知拟上屏风画,偏坐横枝亦向人”,进一步将黄鹂在树林之中那轻盈身姿与明媚的春光相映成趣,与自然共同营造出一种欢快、明朗的氛围。诗中,诗人不仅对黄鹂的形象进了细腻刻画,还巧妙借助黄鹂的鸣叫声和横枝上的鸟儿,也仿佛在向人展示它的魅力。抒发了对春日的喜爱之情,以及它们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春日和黄鹂所展现的景色的热爱与赞美。
夜裁鸳鸯绮,晓添龙麝香。《仿雅十六首》(其二)
这首诗句是出自司空图诗《牡丹》:
得地牡丹盛,晓添龙麝香。
主人犹自惜,锦幕护春霜。
这首诗是司空图最美五绝八首诗中,其中之一。
晚唐是咏物诗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出现了180余位咏物诗人,共创造了近三千多首咏物诗,远远超过前代。其中,司空图创作数量颇多。而且司空图的诗歌虽不及其诗论《二十四诗品》那样受人关注,但也有部分文人关注到他的诗歌。苏轼《书黄子恩诗后》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明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胡震享所著的诗歌总集《唐音统签》也认为“此公气体,不类衰末”。《统签》至今仍不失为研讨唐代历史文化及唐诗发展的重要参考典籍。顾炎武《诗学渊源》曰:“(司空图)诗效长庆、平淡不尚雕琢;绝句典雅清丽,有大历风。”他们都认为司空图的诗歌承中唐雅正之风,在唐末消沉避世的整体诗风中独树一帜。
司空图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含蓄深远而著称。
在司空图的诗作中,较为著名的七言律诗有《退栖》和《归王官次年作》等。这些诗作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和理论主张。他的每一首诗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司空图的这两首诗基本上是同一时期、同一地点情况下创作的。《退栖》的创作时间早于《归王官次年作》的时间,为姊妹诗。是因为唐光启二年(886年),僖宗由风翔至宝鸡,司空图没有被批准随驾,因时局动荡不安,随后几经碾转于光启三年(887年)春退隐于中条山王官谷。撰有《退栖》诗:
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
燕昭不是空怜马,支遁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这是司空图隐居王官谷后的述怀之作。从诗的表述来看其退隐原非本意,实因仕途艰险难以预测所致。全诗用典精切,用语铿锵,无隐居闲处的恬淡,唯见壮心不已之人的博大胸怀,是司空图集中较具风骨诗作。
但在司空图隐居的第二年,即光启四年(888年),诗人已经五十二岁,作有《归王官次年作》,故诗题一作《光启四年春戊申》诗一首。
乱后烧残满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缺粒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这是唐代诗人司空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山林遣兴、闲吟自适的作品,但其中也有反映社会动乱现实的悲慨。这首《归王官次年作》,是很有特点的著名作品。它既表现了作者归隐后的与世无争,放浪山水之情,同时也曲折地流露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和苦闷,充分体现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印证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从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说明诗人的作诗地点“王官”即山西省南部中条山上的王官谷,是司空图的隐居之地。作诗的时间是唐僖宗光启三(887年),“次年”即光启四年(888年),故诗题一作为《光启四年春戊申》,这年司空图已经52岁。诗歌一开始就以“乱后烧残满(一作“数”)架书,”“乱”是指战乱,因战乱展现出作者隐居地在兵燹之后的受到严重毁弃。一个“乱”字,把黄巢农民军与唐王朝军队的战争,此次战争从875年开始,一直打到884年近十年才结束,而且此战争是集中在山西省的西南部和陕西省的关中地区的主战场的画面展现出来。虽然诗人回到故地时战争已平息,但长期隐居之地经过战争、战火、战乱而已劫洗一空,只剩不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一个“乱”字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又用一个“烧”字带给人们的是强烈的视觉感,更使人进一步联想到那熊熊大火可吞噬一切的恐怖情景,更让人毛骨悚然。诗人就是诗人,笔锋一转“峰前犹自恋吾庐,”表现了对故地的挚爱。司空图作此诗时诗人已经在这王官谷归隐一年多,并对故居作了重建和整修,有了“庐”可“恋”之情。“恋吾庐”三字,显然是来自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中: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退隐于王官谷的司空图,此时的心情和陶渊明有着共同心境,即远离官场、归隐山林、逍遥自在。与陶渊明不同的是增加了一种愤慨。“犹自”二字,充满着对人世沧桑的伤怀之感。诗人的前两句突兀而起、曲折婉转、包蕴不尽、提挈全篇、起到了统领全诗的作用。
诗的第二句,即颔联。“忘机渐喜逢人少,缺粒(一作“览镜”)空怜待鹤疏。”“忘机”,就是不用机心了,或心无杂念。前一句表现了诗人归隐后在这“恋君庐”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不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不再问政事,不再有那么多的人来往了,不需再用着机心了。“渐喜”看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很好的。“缺粒”指的是对着镜子发现头发脱落,象征着衰老;“空怜”二字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表明诗人对往日生活进行了自我反思;“待鹤疏”则是指等待朝廷的征召,“鹤疏”即“鹤书”,古代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用鹤代表高洁和远大的志向。这时的司空图沉痛的忏悔,说明自己过去不应当躁于进取,急着去做官,做大官。如今回来了,也就永远再不去做官了。这一联非常婉曲地表明了他要终老山林,退出江湖。颔联整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无奈和对过去充满抱负的日子怀念。
诗的第三句,即颈联。“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这两句诗是“互文”,出句与对句互相交织,一句包含另句的词汇,同时两句在意义上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通过上下文意的交错、渗透与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修辞艺术的精妙。“孤屿”与“小栏”互相映对,从“孤”、“小”、“满”、“韵”、“初”中隐约透露出诗人在初晴的中午,有着小岛的池塘里涨满了春水,小小花圃中鲜花盛开,更加富有韵味。司空图这两句诗也是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和谐的春天画卷。试想,司空图饱经数十年的沧桑岁月后,终于回到这如诗如画的退隐之地。正午初晴,小岛翠染,春潮涌动,百花竞艳,鸟语花香。一下子洗清了人世的尘垢,也洗清了作者的心头。只有一人超然的身居凡尘之外,怡然自乐才能写出这样的佳句。
所以,清代诗人、大臣、学者沈德潜(1673-1769年),字碻士,号归愚。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在《唐诗别裁集》卷十六:“(“孤屿”二字)佳景佳句。”
用宋朝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两句包蕴深厚,而且语言十分精美,体现出司空图高度的文学创作技巧,能把难以描写的东西刻画得如同在眼前看见的一样,而诗文的意境悠悠长远却又没有直接在诗文中写出来。
清代诗人、史学家吴乔,本名殳,字修龄,太仓(今江苏)人。在《围炉诗话》中曰:“司空图佳句,大有高致,又甚细密。”
当司空图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留连不己时,情不自禁地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便吟出尾联是:“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酣歌”意为饮酒唱歌。“逃名”是用《后汉书•逸民列传•法真》中,法真的故事。法真(100年-188年),字高卿,右扶风郡郿县(今陕西宝鸡市眉县)人。东汉时期著名学者,南郡太守法雄的儿子,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召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不必门多长者车(“车”谐音“居”)。”司空图又化用了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诗句:“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又据唐代著名学者,北海太守李邕的父亲李善(630年-689年),《文选》学的奠基人。在《文选》注陶诗说:“《汉书》曰:(张)负随(陈)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门外多长者车辙。”“长者车”是指达官贵人之车,其意与陶诗略同。
司空图通过用典故,委婉但却很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和陶渊明那样做逃迹的隐士。
管世铭是清代的八股名家和唐诗学家(1738年-1798年),字缄若,一字蕴山,阳湖(今江苏省常州)人。累迁云南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浙江道监察御史、广西道监察御史等职。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七律凡例》中载:“司空表圣《归王官谷作》,有蜕弃轩冕之风”。
清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卷六:“诗足以见人之性情,司空表圣之高旷,即可于此诗征之”。
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号石云,官累计至礼部尚书。在《四库全书总目•司空表圣文集提要》中提到,司空图的诗作“较其诗为深峭”。认为其诗风偏向“深奥峭拔”,但同时也指出其诗歌成就不及其诗论(如《二十四诗品》)的深远影响。司空图的《归王官次年作》诗中的隐逸情怀与含蓄及哀思,符合纪昀对司空图“深峭”诗风的概括。诗中用诗简练质朴(如“烧残”“犹自”),其意境苍凉而不失超然,契合纪昀“峭拔”之评。
唐代诗人杜甫在它的《狂夫》等诗中,对司空图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的诗中描绘了司空图的诗作绚丽多姿和文辞繁华绮艳。
宋代诗人也纷纷对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谈了他们的看法。认为此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更在诗中寓含了人生的哲理。
元代及以后的诗人对司空图的《归王官次年作》同样给予了很高评价。
从唐代至现代,历代诗人对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的评价都非常高。是一首值得细细品读的优秀诗作,它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及人生哲理吸引了无数诗人的赞赏。这首诗不仅在诗歌艺术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 创作核心
在《归王官次年作》诗的题目中,这里的“归”指返回、回到的意思,“王官”指山西南部中条山中的王官谷,“次年作”这里“次年”指诗人归隐到王官谷的第二年所作的诗。《光启四年春戊申》是描述了春天大地(王官谷)的美景。这首诗的标题是古代诗人常用的写作方式。该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代光启四年(888年)的春季,当年为戊申年。“戊申时”也对应现代的时间是15时至17时,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标记,更是融合了自然规律、人文哲学和实用智慧的符号。因“戊土坐申金,被认为具有“厚土藏金”的格局及象征。
司空图创作《归王官次年作》的时代背景是晚唐时期。这时期,唐朝国势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藩镇割据,战乱频发,尤其是黄巢起义对唐朝统治造成了巨大冲击。诗人亲身经历了这些动荡与不安,深感仕途险恶和官场黑暗。《归王官次年作》正是诗人在归隐王官谷后的第二年所作。反映了他对乱世的无奈和厌倦,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归隐生活,表达了诗人远离纷扰、追求内心安宁的心境。诗人便在这大背景的深刻影响下所创作的。
诗的核心是表达了司空图对归隐生活的深切向往和对自然宁静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诗人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生活的态度。
(二)、巧用典故 意境深远
1、引用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和《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描绘了诗人倚窗寄傲、自得其乐的情景。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简单安宁生活的珍视。
2、引用《汉书•逸民传》中,法真的故事。“逃名”,郭正曰:“法真名可得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可谓百世之师者矣!”
司空图在《归王官次年作》引用典故有三层意义:
①、表达归隐之志:通过引用陶渊明和法真的典故,委婉地表明自己要像他们那样做逃迹的隐士,远离官场纷争,选择深隐、悠然自得地度过一生。
②、强调心境宁静:诗人归隐后,心境变得宁静淡泊,不再计较那些世俗的荣辱得失,只有享受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宁静乐曲。
③、反映社会现象:诗人通过引用典故,也间接地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司空图在《归王官次年作》引用典故主要有六种作用:
①增强表达效果:司空图在诗中,引用历史或文学中的经典故事,能更生动、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因典故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联想。
②深化诗歌主题:诗中两个典故都集中体现在“归隐”二字上,这样可以帮助诗人深化诗歌的主题。
③、展现学识水平:从古到今在文学创作中,引用典故也是诗人展示自己学识和修养的一种方式。司空图通过引用典故,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学识水平,也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④、引起读者共鸣:典故往往具多重含义和理解空间。司空图通过引用典故,可以引发读者对其诗歌内容的深入思考,增加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
⑤、坚持文化传承:引用典故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司空图通过在诗歌中,将古代的文化、历史典故和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弘扬,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⑥、彰显艺术魅力:诗中提到的"法真”和“陶渊明”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充分彰显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三)、情感真挚 感慨深沉
司空图在诗中流露出对时光的流逝、生活无常的深切感慨。通过描写王官谷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这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交织,自然意象与简淡语言的承载,形成了“淡而厚”的艺术效果,情感在克制中更显的真挚。
(四)、意象丰富 情景交融
诗人在诗中运用王官谷自然景象,来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气围。比如首联“乱后烧残满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这里的“乱后”是暗示过去的动荡,而“峰前”和“吾庐”则表现归隐后的平静,两者形成显明对比,既有现实的破坏,又有对宁静的向往。这些意象与司空图的情感紧密结合,使诗人情景交融,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五)、语言凝练 含蓄隽永
司空图的语言风格、凝练含蓄,往往是通过精短的词句来传达自己深刻的情感。如在颔联:“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这两句诗通过精练的语言,描绘了春日雨后初晴的景象,孤岛上的池塘水痕因春涨而满,小栏边的花在午时晴天初现韵味,意象生动,情感细腻,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充分展现了司空图诗歌凝练的艺术风格,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六)、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诗人在诗中,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使景与情有机融合,相互映衬,既展现了自然变化,也表达了内心的起伏。司空图诗作通过按时间顺序、情感递进、景情交融、对比手法和结尾升华,使层次清晰。
(七)、哲理深刻 耐人寻味
诗中“逃名”者,逃避声名而不居也,也不以功名累己身之意等。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还蕴含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深刻的哲理思想。
(八)、对比手法 匠心独运
司空图在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归隐前后的生活状态,突显了归隐后的宁静与自在。如“乱后烧残满架书”与“忘机渐喜逢人少”诗句形成对比,前者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破坏与动荡,后者则展现了归隐后远离纷扰的宁静心情。用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归隐生活的美好,也表过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九)、虚实结合 运用自如
这首诗是司空图归隐王官谷次年作,表达了他退隐逃离政治斗争、远离战乱和归隐山林的心境。诗中既有现实景物的描写,也有内心情感的抒发,这就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诗的首联“乱后烧残满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描写了战乱后故居的残破,这是实景。但“恋吾庐”带有情感,可为虚实结合。
颌联“忘机渐喜逢人少,缺粒空怜待鹤疏”中的“忘机”和“待鹤疏”涉及诗人心理活动和用典,表达期待隐逸生活,带有虚的成份。
颈联“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这两句都是实写自然景色,描绘春天池水上涨、花园午后的晴朗景象,但可能通过景物的宁静和美丽来反衬或象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即实景含虚情。
尾联“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酣歌自适”实为写行为,但表达的是逃离名利后的自在,属于虚的情感。“不必门多长者车”同样是表达不追求权贵交往,虚在写心志。
从整首诗四联皆以实景切入,虚情渗透,妙不可言。首联以战后残居起笔,以精辟的比喻手法来吸引读者。颔联承句以诗人心理剖白,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主题和诗人情感。颈联借自然静景转入深化心境,引起读者的共鸣。尾联合句以行动明志总结和升华,给人以启迪、感悟或思考。虚实交替,既勾勒出隐逸生活的平静,又层层递进揭示内在的精神世界,形成物象与心境的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十)、名人点评 文化影响
司空图的《归王官次年作》被历代名人、诗人的点评,意义在于其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因为他的诗歌强调的是“近而不浮,远而之尽”,须有“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司空图这种归隐情怀是历代文人常常共鸣的主题,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其意义在于:
1、情感表达:这首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被名人点评是强调这种情感的真挚,认为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艺术手法:司空图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生动。名人点评会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增加诗歌的表现力。
3、淡泊名利:这首诗体现了淡泊名利、向往自然与宁静生活的情怀。名人推崇司空图的诗风和人生境界,尤其欣赏其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态度,也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4、思想价值:这首诗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发生冲突时是如何决择的。历代名人点评探讨这种思想价值,认为它不仅具有个人意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5、历史地位:司空图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论家,他的诗歌创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名人点评会从历史的角度评价这首诗的地位,认为它是研究唐代文学和司空图诗歌艺术的重要资料。
6、文化影响:司空图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他的诗论《二十四诗品》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心境变化,也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普遍情感和时代特征,是唐代隐逸诗的代表作之一。
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中的归隐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更是他对内心宁静与淡泊的追求。他的诗歌人生选择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被誉为唐代诗坛的瑰宝。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径》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尚书•尧典》中记的舜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和志向。
毛泽东是真正的统帅诗人,用灵魂诠释、用天地设问、用江河作笔,纵论千古人物,写尽沧海横流,笑谈沧桑正道。毛泽东的一生,都是在中国古诗词这条精神长河里寻宗溯源,妙承精华,自铸鸿词。毛泽东习读古诗词的华彩雄文,更是读其中的奥秘、读其中的哲理、读其中的政治、读其中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1961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当读到《全唐诗》卷六三二时,看到司空图的《归王官次年作》诗后,引起了他的兴趣,并亲自用行草书写。建国后,毛泽东用行草书写了许多古诗文的作品,主要有:战国时期屈原《离骚》部分,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行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梁甫吟》,白居易《琵琶行》,杜牧《题乌江亭》《悯农》,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和自撰的《满江红》、《沁园春•雪》,及司空图的《归王官次年作》等诗句。这些作品既有典型的行书书写,又有以行为主的行草作品。其特点是线条细挺劲健、结体欹侧向右上方倾斜,章法参差错落,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穿插揖让,浑然天成。打破了行书字距、行距分明的传统范式,开创了行书发展的新路径。在他的笔下的笔法之丰富,字型结构之多样,章法布局之奇特,形式内容之多彩,风格气质之强健,感情表达之准确。是中国书法界公认的20世纪的书法大家,其有强烈的艺术渗透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征服力,从而成为中国书法千古一绝的毛体,尤其是草书成就非凡,展现了一代伟人的气度和风采。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毛泽东一生喜爱古诗词,一生喜爱手书古诗词。毛泽东手书古诗词真迹,是他的又一部分的诗书经典。《毛泽东手书真迹》,收录了毛泽东手书古诗词百幅,这些古诗词手书真迹,上起先秦屈原,下至晚清康有为。1984年7月由中国文物出版社发行。(《毛泽东书法选•乙编五》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2013年由驰名中外经营文房四宝的荣宝斋出版集团发行。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独特的艺术价值,经典的文化传承,重要的历史意义,很高的收藏珍品,难得的书法教材,珍贵的精神食粮,使其在全球文化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司空图的精神守望并非单纯的隐逸情怀,而是士人在晚唐中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对人格高洁的持守、对精神家园的构建、对历史兴亡的哲思。这四维度完成了自我救赎,他以退守姿态,坚守精神底线,在文明的废墟上重构价值,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的典型写照,这种精神守望既是对乱世的无声抗议,也是隐含着对未来的希望,更是对文化生命力的笃信。
精神守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这种精神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守望是一种深沉的责任与担当,它强调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动。通过培养和实践守望精神,使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身品质,也能为社会和谐与进步作出贡献。
[结束语]
司空图的《归王官次年作》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一首个人抒怀之作,更是晚唐诗歌艺术成就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探析,我们得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司空图的诗歌创作理念以及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的分析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和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以激发更多关于对司空图诗歌、诗论艺术的探讨与研究。
王学民 网名博爱,斋号和怡、博爱轩。
大专文化,退休干部。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运城市楹联学会会员,临猗县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临猗县诗联学会副主席,临猗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书法家协会顾问,临猗县《古驿樊桥站》主编,著有《樊桥驿站》。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