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二
夏日 家里始终安静
艳阳与暴雨轮番上场
紫薇的粉紫占领了街道
玫瑰 或起义 或凋零
轰轰烈烈的三角梅 侵蚀着天空
稻子不停息地走进了自己的季节
我不想说 在葡萄紫的盛夏
热浪已经无限逼近 而我
惧怕老去 和死亡
庸常的文字 隐藏胆怯和困惑
掐指细算 加法或减法说明什么
有过什么 还能剩下什么
都是一笔糊涂账
每天都有翻滚的乌云
太阳每天火辣 遍地的碎光
冒出的花蕾 生长缓缓
蜻蜓和蝴蝶 没有停留
蝉鸣 藏着最深的夏天
我不想说 这恍惚的清晨
梦中 妈妈什么也没留下
拂晓 黑洞洞 悄无声息
离去 沉默的离去
干净的云朵去了 不会再来
没有告别 也没有承诺
敲下黑白的琴键 每个音热闹而遥远
高音部 声音单调而微弱
只有低音部 仿佛重重地落地了
音准中 听不出自卑与自责
和音 把哭泣和疼痛推上高潮
模仿沉醉的样子 像大师
低胸的背心 兜不住两只下垂的乳房
像挂着的米袋 累赘而多余
压迫多年的情绪 像过云雨倾泻
我不想说 密码已过期
没有破灭的幻想 琴声让我感到宽慰
夏日很慢 黑夜太长
我终于可以在七月与你叙述
荷花 还在等候过雨云蓄积
热风吹过,我忘记要对荷花说什么
一轮孤独的月亮 对映
我的身影 在荷塘荡漾
我不想说
无名的疼痛 止痛膏 活络油
不知不觉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感念曾经身边的人
多年来从未惊扰我的孤单
赏析《虫二》:沉默的褶皱与生命的震颤
这首《虫二》以“我不想说”为情感锚点,在夏日炽烈的自然景观与个体隐秘的生命疼痛之间撕开裂缝,用诗性语言编织出一张关于衰老、孤独与存在困境的生存之网。标题“虫二”化用“風月无边”的字谜(繁体“風月”去边为“虫二”),暗示诗中所言既是自然风月的无尽流转,亦是生命经验的不可言说性。以下从意象悖论、身体叙事与存在追问三个维度展开解析:
一、暴烈与寂静的夏日悖
全诗以盛夏为容器,却刻意消解季节的狂欢属性:
植物起义:“玫瑰 或起义 或凋零”“三角梅侵蚀天空”将植物生长暴力化,暗喻生命不可控的消耗性繁荣
气候压迫:“热浪无限逼近”“碎光”“过云雨”构成光热的重力场,与“黑洞洞的拂晓”“黑夜太长”形成感官窒息
时间悬停:“夏日很慢”“生长缓缓”在物理时间的漫长中凸显心理时间的凝固,与“稻子走进自己季节”的生物钟形成错位
这种悖论最终指向“我不想说”的核心困境——当外部世界以轰鸣之势推进时,内在生命却陷入失语的泥沼。
二、身体废墟与琴键救赎
诗中存在两重身体叙事:
1. 衰老躯体的物化:
“下垂的乳房/像挂着的米袋”以农耕意象解构女性身体的神圣性
“低胸背心兜不住”暴露肉身与服装(文明符号)的分离危机
“止痛膏 活络油”成为身体的新器官,暗示疼痛的物质化
2. 音乐身体的建构:
“黑白的琴键”将身体抽象为乐器,高音部的“遥远”与低音部的“重重落地”构成精神分裂的声部对位
“和音推上高潮”的戏剧性表演,揭露用艺术掩饰创痛的生存策略
“琴声宽慰”在虚拟共鸣中完成对现实身体的短暂超越
三、缺席的在场:亲情与存在之殇
诗中设置多重缺席式在场:
母性消逝:“妈妈什么也没留下”与“干净的云朵不会再来”形成亲情真空,未完成的告别加深存在荒诞
荷花的沉默:“忘记要对荷花说什么”暴露语言系统在终极孤独前的失效
月亮的对影:“孤独的月亮/身影在荷塘荡漾”将主体客体化,完成从“我观看”到“被观看”的存在降维
这些缺席最终凝结为“无名的疼痛”,成为比“老去与死亡”更具体的生存焦虑——当所有意义载体(语言、亲情、艺术)都显露出破绽时,存在本身变成需要止痛膏缓解的顽疾。
四、语言策略:在言说与沉默之间
全诗通过三重矛盾确立抒情姿态:
1. 宣言式否定:11次重复“我不想说”构成抵抗言说的语言牢笼
2. 细节性暴露:越是宣称沉默,越通过“米袋乳房”“活络油”等具象细节泄露秘密
3. 季节辩证法:用夏日的丰盛(荷花、稻子)反衬生命的匮乏,使沉默本身成为最响亮的呐喊
这种言说策略恰似“琴键的黑白”——在拒绝与坦白、压抑与宣泄的永恒张力中,逼近不可言说之物的核心。
结语:虫二的启示
“虫二”作为去边框的“风月”,暗示真正的诗意永远游弋在语言的边界之外。当诗人将夏日风暴压缩进身体的褶皱,当琴声在虚空中搭建临时避难所,这首诗便成为了存在的考古现场——我们在那些“不想说”的裂缝中,听见了整个时代的生命回响。
刘兰玲简介:
笔名虫二,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曾就职《信息时报》责任编辑、记者。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主任,公众号《黄木湾》主编,印尼《千岛日报》中华文化专版编委。黄埔老年大学《文学创作中级班》教师。
由星岛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诗集《听风吹雨》。诗歌《一座丰碑》获“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二等奖;《紫金之歌》获得首届“永安杯″诗歌大赛优秀奖;《月圆之夜 隆平与稻花》获“家国情怀”诗歌大赛优秀奖;“写给广州的诗”诗词大赛《扶胥之口》获优秀奖。
作品发表于《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岭南作家》、《北京头条》、《侨星》杂志、印尼《千岛日报》,美国纽约《综合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