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圆明园遗址之三
(接昨天)我们此前说过,圆明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北京市的西郊,其占地面积约350公顷。关于圆明园的初建者,我们也有所提及:初建者为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圆明园的扩充期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
我们今天继续沿着圆明园的初建、扩充、完善等进行一下简单的历史追溯。
据相关史料有如下记载:当初在选址造园时,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在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这里有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这里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也可以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到了清朝的时候,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于是,便开始在这里大规模地兴建园林,直至后来的圆明园。
关于圆明园的详细和具体位置,有关资料介绍说,是在挂甲屯的北面,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的位置。
另据史料记载,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规模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也随之到来了,在其持续60多年的不间断扩建中,终于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宏伟的皇家园林,也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此外,据史料记载,尽管圆明园的总体设计是当时的名师雷金玉,此人是在修建紫禁城的时候被康熙皇帝看中的,但人们也都知道,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体现皇帝的意图和看法。可以说,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
当然了,关于圆明园的主要兴建,还是源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期间,康熙四十八年的时候,也就是1709年的时候,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了第四子胤禛,这在史料中也有其记载。
关于“圆明园”这一名称的由来,据说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的理想标准等。
时间到了雍正二年,也就是在1724年的时候,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正是这一年的正月,雍正帝奏准由内务府派员前往热河围场一带采伐林木。自此之后,凡大内、西苑及三山五园营建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围场。
时间到了雍正的三年,也就是在1725年7月,内务府再委派商人采办圆明园所需的各种石料。此时,雍正帝建园之想法可以说是比较急迫的。
关于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扩建工程,我们也查阅了相关史料,大体上可以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在赐园的南面修建宫廷区,严格仿照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宫门,还有左右外朝房和内阁各府各衙门的值房等。后来这里成为皇帝在圆明园主政的主要建筑群。第二部分,将原赐园向北、东、西三面拓展,构建曲水岛渚,增设亭榭楼阁,这部分构成了后来乾隆帝御题“四十景”的主体。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围配置的建筑组群。就这样,使圆明园的建设,特别是扩建工程逐渐得到完善。
那么,扩建后的圆明园又有多大呢,据史料介绍,其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3000亩左右。不仅如此,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各种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等都点缀其中。至此,在雍正朝时期,圆明园的总体格局基本上已经形成,或者说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待续)。